

1998:牛熊之辨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997年6月6日,远离中国证券市场中心的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通过转让国家股,成为深圳上市公司沈阳合金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当时证券市场反映平平,随后的1个月里,股价甚至从6.50元跌到4.20元。同年的11月26日,也是这个德隆公司,又从株洲市国资局获得了2500万“湘火炬”的国家股,同时取得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就是这两次看似平淡无奇,而且一直未为证券界重视的股权转让,创造了1998年证券市场一大神话。
岁末,我们翻检了沪深股市近800余家A股,试图从中找出1998年沪深升跌的主旋律,令我们惊奇的是,截止至12月4日,“合金股份”涨幅394.66%,高居两市榜首,“火炬”涨幅160.30%,居十大牛股之末。一家公司在高手云集的A股市场做出如此表现,背后发生了什么?
主旋律:资产重组
围绕“合金股份”的价格飞涨,是一系列的股权变动。1997年11月,500万法人股转让;12月,又有400万法人股转让。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公司第二大股东为“海通证券”。一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爆发积蓄着力量。而业绩方面,1997年每股收益0.36元,1998年中期为0.30元,其间股本增长一倍有余,业绩实现了显著增长,但增长速度显然滞后于股价。
“湘火炬”是个业绩无大变化,股价却飞涨的例子。上半年,每股收益仅为0.092元,股价上升近一倍。当然,股价的上升与预期有关,“德隆”入主后,这家以火花塞为主业的老牌上市公司提出了大配件战略,去年投巨资购得美国通用公司下属AC公司的商标使用权,今年又加盟美国汽车零部件协会。3月,“湘火炬”用推土机轧毁了价值百万元符合国家标准却低于企业标准的火花塞。凡此种种,都表明该公司即将摆脱昔日萎靡不振、疲于应付的老国企形象。
问题却并不如此简单。当我们细读了十大牛股的传奇经历后,发现绝大部分股只的上涨均与重组有关,1998年可以称得上是一枝独秀的重组年,相形之下,业绩的改善在股价结构调整中显得无足轻重。在这个背景下,股权变动后的股价大涨才有了基础。
涨幅第二的“鞍山合成”的上涨很典型。今年年初,股价还在4元左右的低位徘徊,4月后,股价连续上涨,只用了2个月即完成了今年的大部分升幅。其升势之猛显示的完全是庄家路数。6月,公司宣布了以2250万元购买鞍山胜宝医学生物工程公司75%股权。“胜宝”是一家集生物基因产品研发于一身的企业,主要生产治疗恶性肿瘤与恢复免疫功能的药物。2250万对于像“鞍山合成”那样的大型企业并不是大投入,但在市场上引起如此大反响,则充分反映了今年股市的母题——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与高科技概念两大主题复合在一起的魅力。
重组的另一种面目是借壳上市。上海本地股新亚快餐去年即被深圳粤海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收购了大量股份,更名为“粤海发展”。我们的涨幅榜上,这只曾被冠之以ST的股票涨幅达185.71%,位列第7。借壳是摆脱困境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股权置换,借壳公司优质资产注入进来,上市公司劣质资产甩出去,经营状况必然改善。只不过去年借壳上市并未成为证券市场的一股强流,股民尚未意识到资产置换的威力。“粤海”收购“新亚”后的两个月,新亚公司的1997年度中期报告,每股亏损0.305元,成为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的三家公司之一。而到了今年年中,每股盈利却高达0.567元,优质资产的获利能力充分表现出来,股价也水涨船高。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本地股中有大量业绩不佳的壳资源,因而老股本地股也就成为借壳重地。今年,“北大”收购“延中”是股权收购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延中实业”也因之更名为“方正科技”。一年的历练已使股民达成共识,哪只业绩不佳的股票过度上涨,定有题材在后。在十大牛股中,“北京天桥”与“时装股份”年中业绩极不理想,而相对于同等业绩的股票,它们却成为市场的佼佼者,背后的运作不言自明。
在相对平静的市场中,今年与上市公司有关及市场对资本运作的反应可谓登峰造极。既有民营高科技企业如“四川托普”、“湖南创智”两大软件园通过对“川长征”、“五一文”的借壳上市,也有“中远”、“阳光房地产”等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购并上市公司的业务拓展。证券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据估算,去年到市场上买一个壳需6000万元,时至今年,已非亿元莫可。当然,凭着股价的巨幅上升,买壳的成本不费气力即可收回。正因为借壳潮流之盛,绩劣公司再度成为市场主角。ST股,即连续亏损、若不扭亏即遭遇停牌命运的股票受宠,绩优股黯然失色。
实际上,劣质股票的走强几近是一场阴谋,诉诸资本运作突击拯救壳资源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业绩巨变带来的股价上涨难以持续,最终损害的仍是股东的利益。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借壳,则是资本市场种种限制下不得已的行为。
在本次排名十大熊股中,我们找到了告诫股民不可盲动的证据。“辽通化工”是1997年上市的一家著名的购并类公司,募股发行时首创以承担债权为代价收购锦西天然气公司的“辽通模式”,以证券市场为依托盘活闲置资产。模式一出,名声远播,上市后股价一路走高。股价在两个月内从10元涨到13元,随后,股价欲振乏力。今年,“辽通化工”以48.05%的跌幅位列十大熊股之首。今年的配股方案中,1.3亿元巨额配股金将用于进一步偿还“锦西天然气”拖欠的逾期债务。恐怕这是去年踊跃购股的投资者想不到的。企业购并充满雷区,岂是一种煽情的“模式”可一语概之。今年中报显示,每股收益0.10元,比去年大大下滑。从走势上看,全年业绩也难有起色。
黯然失色的绩优股
今年9月,《财经》杂志曾对1995年初到今年5月末的A股涨跌作过一次大规模统计,结果是,近3年半的时间里,“深科技”以1851%高居榜首,“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知名企业也位列十大牛股之中。而在我们对今年的统计中,再也找不到众人熟知的绩优股的影子,风水轮转的规律如此快地应验在证券市场上,“四川长虹”以38.18%的跌幅排在了跌幅榜的17名,“青岛海尔”以36.74%的跌幅位列20。绩优股成为今年的灾难之星。
最使绩优股蒙羞的是“苏常柴”和“深长城”,这两只深市老牌绩优股分别以44.33%和44.02%的跌幅占据跌幅榜的第6、第7位。而在两年之前,它们还曾称霸深市,是号称“四小天王”的最活跃的4只股票中的两个,以盘小绩优具有高成长性著称。1996年初,“深长城。的价位在4~5元之间,一年之后,股价已窜上34元。“苏常柴”与之异曲同工,只不过1995年初“苏常柴”即进入了高速成长、扩张的快车道,股价也在两年内上涨了13倍。不过,很难用股本过分膨胀不易炒做解释两只股票的下跌。问题出在了经营上。
深长城1995年每股收益1.24元,1996年1.04元,1997年降到了0.62元,股本扩张的同时,业绩未能同步上升。业绩的下滑明显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到今年进一步加剧。上半年,每股收益降到0.20元,比去年同期降低50%。经营上,“深长城”今年上半年斥资近10个亿建“长城畔山花园”项目,预计5年内完成,销售收入20亿。大型房地产项目的高额回报需要一个长周期,这似乎构成了这家房地产公司业绩下滑的理由。但实际上,作为一家房地产专业公司,受经济景气影响很大,这也是该公司愿意承认的。
“苏常柴”,这家在我国小型柴油机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公司几年来业绩相当平稳,但今年也遇到了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费用开支上升,获利能力下降已是众多绩优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四川长虹”这样放言垄断的企业尚不能幸免,何况“常柴”这样的小霸主。今年“常柴”中期业绩为每股0.22元,去年全年为0.64元。
业绩滑坡并不足以全面解释绩优股今年的厄运。深交所曾对深市A股作过全面追踪。将我们的十大熊股与深交所1997年1月2日到1998年1月20日的涨幅排序作一对照,就发现今年的下跌多有对去年上升的修正之嫌;“深长城”涨幅100.32%,位于411家深股中的110位;“苏常柴”,涨幅41.03%,位列174。“湖北双环”在深交所的统计中涨幅181.58%,排在第54位,今年以-46.12%成为十大熊股之第4名;“美达股份”以217.22%排在深交所统计中的第43名,今年以45.09%排在跌幅榜之第5。
业绩是市场的生命,但仅因经营业绩高速成长导致股价同步上升的股票并不多。“厦新电子”可谓一枝独秀,每股盈利从去年全年的0.37元涨到今年上半年即高达0.72元,股价也从年初的9元涨到年末的17元。“厦新”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视频产品上的长足发展,到年中已跻身全国VCD三甲。“厦新”本是一家以录像机为主打产品的企业,但近年来录像机在数字产品的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厦新”以募股资金投入数字产品的生产,以规模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现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录像机、摄录一体机和影碟机生产企业之一。“厦新”的成功是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升级的一个例子。可惜,“厦新”管理层的高素质、年轻化以及录像机向VCD机转产的设备便利,大多数国企并不具备。
尽管众家电企业纷纷宣扬转向电脑业,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也是昔日绩优股今成鸡肋的一大原因。
1998,一点零七八碎的解释
统计期内,上证指数从1194.10涨到1219.20点,上涨2.10%,深圳指数从381.29降到366.20,下跌3.9%。十牛股与十熊股中深沪股票的比例充分反映了1998年沪强深弱这一特性,牛股中,沪市占60%,熊股中,深股占90%。
十大熊股跌幅整齐划一,均在40%~50%之间,而十大牛股的涨幅却涵盖160%~400%的巨大频段,给人以无牛市有牛股的强烈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市场庄家横行的一大特色。相对淡静的市场为庄家们创造出翻云覆雨的炒做环境,没有市场退出机制则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资源。十大熊股中,“莱英达”中期亏损达0.50元,股价尚维持在5元以上。如此市场环境下,炒家们自可放心去炒,成功了获利几倍,赔也赔不掉一半资产。正因为此,投机气氛弥漫着1998年的市场。
十大牛股
十大熊股
新股成为市场中的主跌力量。十大熊股中,7家是近年上市的新股,而我们的统计中尚不包含1998年新上市的股只,这一比例显然超出了新老股票的比例。“佛山兴华”1997年初上市,同年年底股价达到创纪录的22.36元,公布年报后即暴跌,到1998年12月股价降到11元。该股票1997年每股盈利尚有0.42元,1998年中期仅为0.021元。新股上市时对股东美好的承诺根本不能兑现。不过,这在十只熊股中并不具备代表性,其他新股业绩虽下跌,但跌幅并不如此巨大。新股的下跌一方面是近来各地包装上市的遗害,另一方面,则是新股没有历史,没有套牢族,易于炒做的结果。去年,7只股票多有不菲的升幅。新股的下跌当使股民警惕,招股书上使人憧憬的各种名目并非投进钱去就能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由一组冰冷的数字推出的股票离普通人非常遥远,20只股票中除“古井贡酒”因广告而稍有知名度外,其他的都非知名企业。这也是今年股市“山中无老虎”的一个写照。 股票投资绩优股ipo深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