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大户》到《托马斯·莫尔的一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从《吃大户》到《托马斯·莫尔的一生》0

本期单单《纽约时报书评》就有5部新书。

有趣的是,竟有两部属幽默作品。

《吃大户》的作者P·J·奥儒克是滚石乐一代的颇有影响的政治讽刺作家。这次他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和商界,当然,这绝不是一本正正经经的学术著作,或许正是他那玩世不恭的谐谑风格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他在书中开门见山地说,他对经济学有一个根本性的疑问:为什么有些地方繁荣兴旺而另一些地方只能勉强维持?他继而回答说,这绝不是什么脑子的问题。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贝弗利山更愚蠢的地方了,可那些好莱坞明星们都过着淌着油水的日子,而国际象棋强国俄罗斯却只好煮石为羹。

他自嘲地说,上大学时他迷恋于女友、吸毒和陶瓷,往往逃避经济学的课程。但当他试图阅读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教程时,除去感到枯燥乏味之外,连最一般的内容都让他望而生畏。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他便有了冠冕堂皇的旅游借口,靠亲身四处采访来向人们询问为什么会穷困潦倒。

奥儒克的观点并没有与大多数经济评论家相悖。他同意由法律保障的自由市场或许造就了可能是最好的世界,但在公平经济的借口下也产生了市场周围的混乱,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认为或许弊大于利:“如果财富不是一场抢钱包的全球范围内的循环赛,而且如果使你致富的东西并未使我贫穷,我们又何必在意其公平性呢?”

接下来,作者从华尔街开始,用了人们熟悉和陌生的许多例子来论述了世界各国的不同的经济现象。他并非经济学家,因此他的看法不是那么权威,但他选择的视点或许更接近常人,何况他的语言又是那么风趣。如他在谈到阿尔巴尼亚从“斯大林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时说:“有大批无所事事的闲逛者,还有数量可观的在工作日、半下午喝得醉醺醺的酒鬼。连他们赌起钱来都懒洋洋的,不像大西洋城(按: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座赌城,与太平洋一侧的拉斯韦加斯齐名)那些老赌棍似的那么勤快。”其他诸如“洛杉矶一觉醒来发现全城的街道和下水道都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售光了”等等不一而足。

他作为政治讽刺评论员,一向以目光敏锐著称,这一长处在观察经济现象时仍得以发挥。使笔者惊讶的是,他居然写到了我国上海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至于他在上海访问过什么人,做过什么样的调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一派胡言》单从书名上看就知是幽默之作。作者斯蒂夫·马丁是个多面手,在这部书中也反映了他多变的才能,笔调有模仿、有嘲讽,也有装疯卖傻。这是他的第二部幽默作品集,原先大部分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内容也无所不包,如《五十岁过后记忆力的变化》、《大锤是怎样工作的》等等,有雅有俗,每篇中都不乏连珠妙语,于诙谐中见精辟。

另有一部在英国畅销,但在美国至今未上榜的作品,是彼得·阿克洛伊德(Peter Ackroyd)所写的《托马斯·莫尔的一生》(The Life of Thomas More)。在我国,凡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乌托邦’和“羊吃人”这样的词语,那都是出自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

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7~1535)是英国人文主义的先驱,生前曾任下院议长、内阁大臣、最高大法官等政界要职,因拒绝宣誓承认国王是教会领袖和对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持有异议,而被诬处死,1935年被追谥为圣徒。

像托马斯·莫尔这样堪称风云人物并有广泛影响著作的人,已有很多人对他作过研究和为他立传。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研究者和传记作者必须回答的:为什么在早期都铎王朝的英格兰,在众多政治家中只有托马斯·莫尔一个人毫不通融地反对亨利八世,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呢?

以往的传记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或者把他视为个性主义先驱,或者归结为他绝对拥护教皇极权,甚至认定他性格扭曲、偏执好斗。而这部新传的作者阿克洛伊德则更多地从外部寻找答案。他认为当年的英国正处于中世纪后期仍在天主教统治之下,但政治、经济、宗教已经发生剧烈的动荡,而托马斯·莫尔便是极其敏锐地认识了这种形势的儒雅之士。作者认为,亨利八世要建立的是在英伦三岛上由他说了算的王权,而托马斯·莫尔则始终着眼于与欧洲一统,甚至是全球性的大同世界。如今时隔400年,英国终于纳入了欧洲共同体的轨道,这恐怕是英国读者重新考虑托马斯·莫尔的观点并争相阅读这部新传的原因。

法国《快报》周刊10月21日畅销小说榜

1.《基本元素》 LES PARTICULES ELEMENTAIRES

米歇尔·胡埃尔贝克 Michel Houellebecq

2.《如果没有我》 SANS MOI

玛丽·德斯普雷善 Marie Desplechin

3.《我们的父亲们的父亲》 LE PERE DE NOS PERES

贝尔纳·韦伯 Bernard Werber

4.《维亚勒的土地》 LA TERRE DES VIALHE

克罗德·米什莱 Claude Michelet

5.《大胡蜂之城》 LA VILLE DES FRELONS

帕特里夏·科恩威尔 Patricia Cornwell

6.《鹦鹉定理》 LE THEOREME DU PERROQUET

丹尼斯·盖耶 Denis Guedj

7.《萨克森的疾病》 LA MALADIE DE SACHS

马丁·温克勒 Martin Winkler

8.《夏天多么忧郁》 BLEUS SONT LES ETES

克里斯蒂安·西涅奥尔 Christian Signol

9.《回归之路》 LA ROUTE DU RETOUR

吉姆·哈里森 Jim Harrson

10.《第一口啤酒及其他微小快乐》 LA PREMIERE GORGEE DE BIERE ET D'AUTRES PLAISIRS MINUSCULES

菲利普·德莱姆 Philippe Delerm

永远的萨冈

1954年,不到19岁的弗朗斯瓦·萨冈凭借处女作《你好,忧伤》一举成名。几月之内,这本薄薄的小说印数突破200万册,译文出了三十几种版本,有关的书评剪报重达11公斤。从那以后,这个瘦瘦的、敏感的女才子一直在写作,加上本月新出的《回眸》,她的小说和剧本总计已有40部。

萨冈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快报》说过她的小说跟好的音乐、好的电影一样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法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读萨冈曾是一代法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回眸》,顾名思义,是对自己几十年言情小说创作生涯的回顾。福楼拜说过:“困扰你生活的,必然困扰你的写作。”促使萨冈做自我总结的可能是1993年她前夫为她出版的作品集,她对选中的15部作品一一回眸,从创作动机、写作过程到那期间的种种逸闻趣事,最后她说:“我发现自己的文字竟然如此不守规则,同时又健康……我本人则像人们通常描述的那样:不确定、好走极端、充满矛盾。”

有人这样形容萨冈的写作风格:写得挺好,可惜太快了,就像她开车一样。据说萨冈驶过弯道时总是控制不了方向(她一生出过多次严重的车祸),所以编故事编到转折的地方也经常拐得又急又猛,偶尔难免滑出车道。萨冈本人对此并不否认,她有一句精彩的解释:“文学,就像一个急待上场的女人,而我却必须耐心修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