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中央火车站内部装修及其他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修复中的中央火车站大厅
Grand Central大厅1955年 今秋,纽约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内部装修工程竣工,10月1日、2日举行庆祝活动,高耸的海绿色穹顶上星座图案飞扬,现场乐队演奏助兴,大厅里聚满驻足观赏的行人。
火车站是现代城市的一道必有建筑风景。去德、法两国旅游,我最赞赏不已的是其公共交通系统的发达便利。从戴高乐机场的大厅,就可乘上去巴黎市中心的地铁,从巴黎转往德国,又可以在市内乘火车前往,非常方便。德国的火车运转之准时,更是分秒不差。我们坐火车一天之内可去好几个小城,都是一从车站出来就是市区,一切可以步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隆火车站就在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边,一出车站,那高耸的烟色哥特式建筑扑面而来,一下把人摄住。我有两个学交通的朋友,中国、日本、美国地一路学下来,刚从日本东京转来美国芝加哥时,非常诧异,发现美国的公共交通比日本差太远了。日本地少人多,不发展公共交通不行,生产小汽车也是大量往美国运。美国地广人稀,从一开始就是发展高速公路,人人自己开车上路,公共交通系统的确不如欧洲、日本。不过,据那两个搞交通规划的朋友说,美国人也有点后悔,起码应该是齐头并重的事(欧洲的高速公路也不错),所以现在他们搞到很多研究公共交通的经费。中国的城市我觉得不该向美国人学,而应向欧洲、日本取经,因为跟后者条件比较相似。欧洲的城市也是比较古老,我对它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留城市文化风貌的种种印象很是深刻。美国的城市里,完全按汽车文化发展起来的城市是洛杉矶,因为西部更是地广人稀。但是洛杉矶的汽车废气污染在美国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没味道的“城市”。
以前,总听到有上海是“东方巴黎”的说法,但我真到巴黎一看,觉得倒是跟北京更接近些,开阔的广场,皇家的花园……一种曾经帝都的城市方有的感觉。上海更像纽约,狭窄的街道,商业中心,等等。只不过,巴黎依然娴雅,北京越来越粗糙,而且越铺越大,已经有点让人想到洛杉矶了。
台北交通之恶劣,已是不争的事实。北京还没“赶超”,却也是一个话题了。两者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地铁、捷运火车均不发达。台北是近年才发展捷运,其摩托车流臭名昭著,北京地铁只有两条,远远不够,造成种种地面风景:挤公共汽车、自行车,面的……
美国的公交系统不如欧洲发达,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东部的大城市,因为人口密度高,地铁、火车还是很主要的交通工具。比较而言,因为华盛顿、波士顿的地铁修建比较晚,规划管理比较有效,在美国的城市地铁中算是好的。纽约的地铁最古老,利用率也最高,也相当方便,美观整洁却一点谈不上,尤其夏天通风之差,让人瞠目结舌——站台上那些西服革履的上班族们,真一个惨字方可形容。
纽约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很不美国的城市,表现之一就是:在这里你可以没有一辆车。事实上,纽约客中没有驾照者并不少见。关键是,开车实在没有乘地铁或叫出租方便——塞车就不用说了,路边停车位难找,停车场费用偶一为之可以,长期的话费用不薄。
有人对比北京与纽约的地铁系统,说法是,北京的地铁干净整洁,就是哪也到不了,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就是脏乱差。的确如此。纽约每天还有住在外围——长岛、康州、新泽西州、纽约州——的通勤上班族,所以地铁又与火车相连,每天承载成千上万来来往往的过客。火车站有两个,一个是宾夕法尼亚车站(简称PENN STATION),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中央火车站,都在中城,一在中央,一在西面。这两个车站每天都有几十万乘客过往,是两个交通中枢自不待言,在曼哈顿的城市风景中,也多次成为注目焦点。这两个车站都是有年头的雕花砌石的新古典主义建筑,1965年,宾夕法尼亚车站遭到拆毁,在原址上建成现站,这在当年的纽约市民中掀起一场感情波澜,发起包括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在内的保护宾站委员会,认为宾夕法尼亚车站是纽约的重要纪念性建筑,有保留价值。不过,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成功。
中央火车站不如宾夕法尼亚车站宏伟壮观,很多人认为,这也正是它幸存的原因(听上去很像北京城墙与西安城墙的故事?)!宾西法尼亚车站新古典风格的纪念性建筑,以现代主义的功能性来看,显得不够“有效”,所以被“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也跟北京城墙被拆毁是一个道理?)。中央火车站却不声不响在曼哈顿高楼中求得了生存,现在是无法抹掉了。
中央火车站的幸存也不是没有故事的。六七十年代,它也差点被改造,因为地皮昂贵的曼哈顿,中央火车站也被人认为浪费空间,解决的办法是——在上面盖摩天楼。这回,纽约文物保护委员会聪明了,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是第一起上了最高法院的建筑文物官司案。1978年,最高法院判文物保护委员会胜诉,并规定一个城市有权保留它最有价值的建筑,即使此建筑由私人拥有(私人多想将地皮做更赚钱用途,但最高法院新规定将此权授予了城市)。从此,中央火车站声名大噪,成了美国文物建筑的代表。
1968年,改造中央火车站的计划是在上面建一高楼,1998年,却成了斥资1.96亿美元的内部装修重整,反映着1968和1998两个不同时代。今天,人们不大倾向于把城市风景看成是可以一把抹去的事物,而更多是一种赠予,我们可以用新的观念将之重赋活力。在中央火车站修复一事上,舆论界的反映多为正面,认为其努力是成功的,对宾夕法尼亚车站的消失也是一种甜蜜的复仇(SWEET RE VENGE)。从美观上讲,原本高大空阔的中央大厅被整修一新,涂成海绿色的半圆穹顶让人驻足顶礼,时髦艺术(BEAUX ART)风格的装饰被修复得悦人心目,东西新阶梯与西面原有阶梯取得了一种平衡。从功能上讲,新出入口的增加,通道的整建,将原有商业区域扩大了一倍。虽然有人担心这将使中央火车站变成时代广场那样的外来游客观光点,但参与设计的公司更倾向于把它建成纽约客自己消遣的去处——虽也有一两家连锁店如BANANA REPUBLIC,STARBUCKS(前为服装店,后为咖啡店,都是近年生意极成功的连锁店),基本上这里的店铺将是特色性、地方性的。最先登场的是由迈克尔·乔丹出资挑牌的“迈克尔·乔丹牛排屋”,颇受好评。这不是摇滚餐厅,好莱坞星球那种名人餐厅,到处是明星纪念品的杂耍式主题餐厅,看不见乔丹大照片和篮球,而是正儿八经挺有品味。唯一可以让你想起乔丹的是饭菜,据说能看出乔丹的口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两家餐厅,所有商店都被设计在中央大厅之外,中央大厅保持了一种完整性,没有广告图案,没有杂七杂八,几乎有一种神庙的效果——但是好就好在,它又不是庙堂,它是每天容载50万过客的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实用与非实用,宏伟与平凡,就在人流无止的穿行中自然地统一了。
新装修场所
也许有人会质疑,不过是一个穿行的空间,有如此宏大而奢华的必要吗?行人匆匆,谁会理会那些建筑的细节?
这让我又想到洛杉矶。洛杉矶铺展得极大,车来车往,火车站不是它的城市中枢,事实上,洛杉矶根本没有什么中枢。然而,人们需要不需要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一个人们可以相聚,表达,甚至只是互相观望的场所?洛杉矶新建的盖蒂(Getty)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它建于山顶,四周围绕花园,有一个宽大的室外平台。美术馆落成之后,一个让人吃惊的现象出现了:在洛杉矶这样一个很少人乘公共汽车的地方,因为盖蒂美术馆的停车场车位有限,公众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而且是乘着公共汽车来了。到了周末,美术馆的室外更是男女老少,比肩接踵——洛杉矶不止是新建了一个作为文化空间的美术馆,而且开辟了一个显然是人们一直需要的公共空间。一个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开始存在的公民广场(TOWN SQUARE)那样的地方。
中央火车站也有同样的功能,它是一个现代城市的交通枢纽,同是也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公民广场。纽约不是政治中心,中央火车站做它的城市心脏恰如其分。纽约比较大的公共空间还有时代广场,新年庆祝的场所;下城的市府楼前空地,扬基队得胜游行大会的场所;经贸中心的冬季花园,为上班族设计的一个“室外型室内”;上城的中央公园,绿地,运动,漫步的场所,等等。
如果说穿行中央火车站的宏伟的中央大厅像穿行神庙,其四周的餐厅、商店又反映着日常生活的种种,新年之夜,这里又成为舞会厅,乐声洋溢,人群如潮。纽约的交通枢纽中,新建的宾夕法尼亚车站和国贸中心(连接去新泽西州的地铁)都缺乏中央火车站的高大空间,走在拥挤的人流中,在低矮的天花板下,更觉压抑窒息。中央火车站的中央大厅,显示了古典空间的一种舒展气派,在纷攘的城市步伐中,加入一个顿号。同时在功能上,中央火车站又与商业区、工作场所、旅店等紧密相连,特别体现现代城市规划的一种追求。
功能性与观赏性,日常生活与超越,穿行与停留,现代城市的火车站,一道说不完的风景。 纽约中央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