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武器勾兑出的文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徐焰,弱冠从军,先后就读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国防大学教授,大校军衔,从事战争史及战略的研究,为资深“兵器发烧友”。
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徐焰。
记:您常说“火器用恐怖勾兑文明”,这很耸人听闻。
徐:我的意思是说:火器炸掉了阻碍进步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堡垒,有了统一的王权、常备军和统一的经济,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原始人也一样:制造出石刀、石斧这类冷兵器,战胜野兽,走出山洞,征服其他部落,建立了国家。从另一个角度讲,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交战双方面对面厮杀,对人的心理冲击极其残酷,胜利的一方往往还要屠戮种族。火器战争死伤者主要为战斗人员,这是一种血淋淋的进步。
记:您曾从“武器发展”这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徐:904年唐末军阀混战中,一个叫郑番的军阀在战斗中“发机飞火”(抛射火药),这是人类史籍中首次使用火药兵器的记载。到了宋朝,经济异常繁荣,工匠们制出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竹火枪”,最早的爆炸弹“霹雳火炮”。如果统治者利用这些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一定能建成全球最强的劲旅,抓住这个机遇,后面的历史将不可想象。成吉思汗虽然对缴获的“竹火枪”很重视,利用它远征欧亚,但建元后,蒙古贵族过分夸大骑兵的功用,不再发展火器。到清朝末年,中西方火器差距已拉大到数百年,结果有目共睹。
记:清末洋务派张之洞等人建兵工厂,作用并不大,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清朝的军工企业没有走商品化的道路,自然是死路一条。军工产品必须转化为商品,搞成本核算,生产考虑市场需求,这才有生命力。武器装备的商品化发展会造成短期阵痛,但不是枪支泛滥问题,而是成本的急剧上升。同时这会使军队注意合理计算、精确使用。
记:武器的商品化会不会使人类最终毁于战争?
徐:战争自古就是用暴力强迫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任何战争都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现代战争虽然以“和平”为主题,不消灭任何一方,强调生存的权利,其实往往为获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因此往往容易堕入功利主义。
记:我们曾经受到这样的教育,某种类型的战争是为理想、信念而服务的。
徐:我反对这种提法——革命战争就要不惜一切牺牲。战争本身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怎能不计一切牺牲?战争当然应该计成本,牺牲多少获得多少,要精打细算。以美国为例,越南战争绝对是失大于得,海湾战争就打得很精明,德、日、沙特等国各出若干亿美元,美国自称花费500亿美元,但西方国家算出美国只用去300亿美元,死亡100多人,这等精明令人目瞪口呆。冷战期间,美国对其盟国实行经济援助,借盟国军事力量牵制苏联,例如土耳其在高加索战线上就牵制了30—50万苏联军队。如果美国亲自对付苏军,所需费用将高出10倍以上。
60年代我崇拜切·格瓦拉,他是美好的理想主义者。现在看来他只是一朵春天绚丽的花,因为他所参与的战争是不可能有经济利益的,他的价值是他的理想主义的美丽。 军事历史武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