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位置:《扁担·姑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扁担·姑娘》剧照(傅锐 摄)
几年来,著名导演田壮壮一直致力于扶持电影新人,他在1995年促成了两部影片的摄制:路学长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和王小帅的《越南姑娘》。前者即去年底公映的《长大成人》,在“历时三载,增删八次”之后,还是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和票房。后者便是在今年通过审查,正在寻找发行商的《扁担·姑娘》。
两个从乡下来到城市的年轻人,年龄小点儿的东子辛勤做挑工,稍长的高平终日游荡,寻找发财的窍门。高平被一个城里流氓骗了,拉着东子去找一个歌女阮红打探线索。流氓没找到,高平和阮红却一下子好上了,同住的东子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好奇与嫉妒。高平最终杀了仇人又为仇人所杀,而阮红因涉嫌卖淫被抓了起来,东子一人在外,无法进入城市生活,但也不曾想过回乡。阮红出来后找东子告别,东子给她听一盘磁带,那是他在夜总会偷偷给她录的歌声;因为阮红想当歌手,却从没有人为她录过音。
王小帅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新生代导演之一,他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极为细腻地描述了一对画家夫妇的个体生存状态,在偏好表现社会和群体生活的中国电影中独树一帜。1995年英国BBC电视台评选出百年电影史中的百部值得关注的影片,该片列在最后一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将这部黑白片购作馆藏品。
在开始他的第一部体制内作品时,王小帅决定放弃《冬春的日子》心灵独白似的风格,将状态性展示和戏剧性安排结合在一起。《扁担·姑娘》关注的是城市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他们进入城市生活的朦胧愿望和他们的精神状态——这一切藉由两个民工与一个歌女之间的复杂纠葛来展现。然而这种结合并不太成功,我们跟着一个职业演员(郭涛)与两个非职业演员似乎走进了角色的生活——高平和东子莽撞地绑架了歌女阮红,一夜之间高与阮就好上了,以后他们争吵复相好——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之为现代人、边缘人的东西,但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仍然在人物之外。
在新生代导演的现实题材电影中,角色常常没有善恶邪正之分,而是普遍处在一种比较灰的状态中,这是使影片难以通过审查、但并非不能成为一部好影片的原因。西班牙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成名作《捆绑我》(1987),讲一个假释犯绑架了一位女演员,在强制性的照料下互生爱意的既边缘化且状态化的故事。问题不在于“灰色”的角色,而在于角色一定要令人喜欢——因为这角色使人震撼,他使人感受到人性和人的情感。他是一个“人”,而不是某种状态的符号化。
王小帅说,《扁担·姑娘》关于“寻找”的主题和自己当时的创作状态是分不开的。从小到大,无论到武汉还是到北京,他都感觉自己处在城市的边缘;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几年间既无工作又无住房地待在北京,寻找各种拍片的机会,同时要面对并不成熟的制片系统和电影市场,思考影片的主题和定位。不过他坚持,导演的原始创作冲动是最可贵的,这是一个人对他所观察的社会最真诚的反应。但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摄制和修改之后,我们看到的成片与其初衷已相去甚远。
《扁担·姑娘》是一部技巧成熟的好影片,也是一部好导演在重新寻找自己定位时拍出的不怎么好的电影。它或许没有说清楚它要说的东西,但这种声音无疑是重要的。
李春波:《贫穷与富有》
1993年的《小芳》和1994年的《一封家书》曾在中国每一条马路、每一段走廊和每一家卡拉OK厅唱过。由此被称为“平民代言人”的李春波,在3年休整之后,由索尼音乐公司于8月份推出了他的第3盘专辑:《贫穷与富有》。从中我们可以听到李春波更口语化的叙述,更平实的情感和对社会做出解释的诸般努力。
主打歌《贫穷与富有》中唱:“谁在贫穷中富有?谁在富有中贫穷?”这是80年代对物欲的经典批判,但今天的老百姓喜欢这句话吗?也许。也许是:“谁在贫穷中贫穷?谁在富有中富有?”
扁担·姑娘影视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王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