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特·戴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麦特·戴蒙0

今年的好莱坞有两位小帅哥大红大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泰坦尼克号》和《铁面人》)和麦特·戴蒙。对前者你要么非常喜欢——你觉得他秀气、飘逸和不拘一格,要么很不喜欢——觉得他中性化、轻浮和故作野性,而对后者,除非你没有留意,否则一定抱有好感。

先是主演大导演科波拉的《造雨人》,然后是主演由自己和好友共同编剧,由梵·赛特导演的《好人威尔·杭汀》(又译《心灵捕手》),接着主演了斯皮尔伯格的今夏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这就叫星运亨通。在《造雨人》中戴蒙是一个初出茅庐、敢于伸张正义的律师,影片看似揭露美国保险业黑暗现状的写实佳作,给人感觉却怎么都像一个传奇;而《好人威尔·杭汀》讲一个出身下层的数学天才,如何在良师帮助下克服自身缺陷的故事,看似传奇,却充满人性的质朴与温暖,说出了一些对美国社会而言很重要的东西。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他就是那个瑞恩,二战中的普通一兵。如果说迪卡普里奥像有些人的梦中情人,那麦特·戴蒙就总是灰色现实中的一个亮点。

“像麦特这样的演员赶上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好时机,”科波拉说,“他们已经成了电影的商标,而不是导演。如果没有尼古拉斯·凯奇,没有哈里森·福特,没有布拉德·皮特,恐怕就很难做出一部卖座片来。”至于麦特·戴蒙能否列入这个名单,科波拉说,“他还是一个剧作家(《好人威尔·杭汀》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这给他特别的竞争力。”其实还有,目前戴蒙的片酬只有那些“名角儿”的几分之一,这对制片厂无疑富有吸引力。

对此戴蒙是又惊喜又困惑。“我好像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前不久我还没有一间公寓,我的东西放在新泽西的一个仓库里,我靠同时演3部电影来挣钱……我不是抱怨,但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这些事都发生在我身上?如果人们喜欢一步登天的故事,那我让他们失望了怎么办?”

他的担心有道理,好莱坞常常以闪电般速度捧红一个新星,但当他有闪失时又以同样的速度抛开他。当然这和日本的演艺圈还有所不同,日本是不管你演技如何,他们在你16岁时封你为偶像,在你17岁时就忘了你是谁。但现在不是戴蒙考虑这些事的时候,他太忙了。他在拍摄由安东尼·明格拉(《英国病人》)导演的《天才莱普利》,他在做宣传,他在参加电影节(由他主演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赌王》分别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和参展片),等等。

明星是一夜之间成就的,但一个好演员却总是多年努力的结果。这位27岁的小伙子,生长于剑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热爱并学习德·尼罗这样的性格演员,在17岁时就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1993年时他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在出演过两个小而有特色的角色之后,他得到由莎朗·斯通担纲的影片中的一个角色——这对一个还睡在朋友的沙发上的演员无疑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但是,他不喜欢那个剧本,他拒绝了——那个角色后来给了迪卡普里奥。

转机来自1996年他出演的一部影片,但更来自他和哥们儿本·阿佛莱克(如今又一红星)合作的剧本《好人威尔·杭汀》。这个本子以50万美元的天价卖给一家制片厂,但制片厂从没把剧本给任何一个名导演看,而是打算让一个平庸的合作伙伴来拍摄。两个小伙子不干,几经周折才转卖到别的公司给梵·赛特来导演。最终不仅成全了麦特·戴蒙的明星梦和名编梦,还有他和女主角的恋爱史。

现在一切都已经变了,戴蒙说:“一旦你成名,制片厂会给你20年来他们一直想拍的剧本,那最初是给达斯廷·霍夫曼的,但一直都束之高阁。”他没说的是片酬也涨到了200万美金。

好在戴蒙一直都是凭剧本和角色优劣来作选择的,他似乎很满意从《赌王》中拿60万美元的片酬,一个有情有义的天才赌棍的故事。其实,不管评论界是否喜欢《赌王》,没人担心其商业前景,因为整个片子是围绕一位滚烫的新星做出的。至于下一部电影《天才莱普利》,尚有安东尼·明格拉坐镇——现在的好莱坞基本上是名导演为明星作嫁衣的时代。 科波拉影视武打片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战争片赌王美国电影枪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