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十诫》到《一个变幻的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十诫》的写作方式别开生面,以一名电台心理学节目主讲人与一位犹太教拉比(即教士)的对话形式展开。大家知道,《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前者实际是古以色列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文学,后者则记载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所谓“十诫”,亦称“摩西十诫”,是摩西率领族众从埃及出走途中对大家宣讲的。就其内容来讲,犹太教的拉比当然是熟悉的,现在由心理学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与之商讨,作为当代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他的明光》一书的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丹妮埃尔·斯蒂尔。这位女作家的小说曾多次上榜,不久前,我们还介绍过她的《我和克隆人》。这次她写的则是自己的儿子尼克·特莱纳:由于患了狂郁症(时而狂躁,时而忧郁),19岁便英年早逝。这对于中年丧子的母亲诚然是极大的痛苦。但斯蒂尔女士强忍悲痛,发奋写作,终于事业有成,这种精神实在感人至深。
在未上榜而引人瞩目的新书中,有两部写查尔斯·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1902~1974)的传记和回忆录。林白是美国飞行员,因于1927年5月20日完成了从纽约到巴黎横跨大西洋的单独飞行而一举成名。但他的一生并非只是轰轰烈烈,这就大有可写的了。一部由A·司各特·伯格(A.Scott Berg)所写,书名就叫《林白》(Lindberg);另一部是林白的第六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瑞芙·林白写的《翼下》(Under a Wing),两书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林白20年代完成跨洋飞行的壮举,不亚于今天的宇宙飞行的轰动效应。谁料想,1932年便出现了他的长子被绑架和遭杀害的惨剧。致使林白夫妻俩移居英国,先在英格兰旅居,后来又迁至不列颠岛北岸外一座私人的石头岛上安家,以寻求一处世外桃源。1936年美国驻柏林武官邀请林白赴德评估希特勒德国飞速发展的空军实力,结果,他对“今日德国的青春、希望和活力”印象极深。由于他自身的种族主义思想,先是反对大批犹太移民涌入美国。1939年他返美途中,客轮经历了风暴,犹太乘客大多染病。他说:“……少数犹太人增加了一个国家的力量和特性,但过多便造成混乱。”后来他甚至在《读者文摘》上公开鼓吹种族歧视,主张美、英、德联合起来,构筑种族和军队之墙,对抗成吉思汗式的入侵或劣等民族的渗透——他明确指出,劣等民族就是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东南亚及南太平洋的土著)。珍珠港事件后,数以百万计的人指责他是纳粹同情者、失败主义者,甚至叛徒。他拒绝宣布放弃他指责美国参战是错误的言论。不过他还是个爱国主义者:他协助评定新式飞机,并以平民身分自愿参与南太平洋地区的空战使命。之后,他潜心记叙的首次跨洋飞行一书出版后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后来又成为历史上最为不倦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他还为统泛美公司的世界航线做了促进工作,并支持早期的航天计划。总之,他这一生多姿多彩,但由于他高傲又寡语,使为他作传的人多有困惑,连他的子女也感到神秘。
综观这两部书,林白性格上的最突出之点是倔强。他父亲原是在瑞典出生的,明尼苏达州众议员,由于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毁了前程。他儿子为他最感骄傲的是他曾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作了疝气手术。小林白本人在那次飞向巴黎时只带了5块三明治,他解释说:“如果我飞到了巴黎,我就不需要更多了,而如果我飞不到巴黎,我也不需要更多了。”这个例子说明,林白一生都在试图预见不可料之事并寻求他个人对人对事的绝对控制。可惜,他的悲剧也就此产生,因为广大的世界拒绝屈服于他的个人意志。
他妻子安娜是富有的外交官的女儿,却是个十分羞怯的人。自从1929年结婚以来,她始终分享着他的生活和责任。尽管他的冷漠甚至蛮横曾使他们中间出现过裂痕,她还考虑过离婚,但正是她对他的理解支撑了她对他的爱。
还有一部书是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合著的《一个变幻的世界》(A World Transformed)。从风格上两人各写各的,从内容上集中叙述了布什任职期间(1989~1993)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众所周知,布什在国内业绩平平,但他在那几年国际风云变幻之际,却不顾舆论及政界的反对,坚持稳健的政策。在欧亚大陆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把握着美国的外交航船不偏不倚地前进。从事外交工作和关心国际事务的我国读者不妨将该书一阅。
记忆像只沉睡的兽
2026年,纽约城上空一部飞行的出租车里,耐克·哈兹菲尔德正在向一名女记者讲述他记得的事情。33年前,也就是1993年,他生于萨拉热窝,那会儿到处都在打仗,而他什么都记得,连出生那一刻的情形都记得一清二楚——正是这超强的记忆力使他成了世界级专家,同时饱受剧烈头痛的折磨。耐克很想甩掉记忆造成的沉重包袱,为此他必须找到阿米尔和莱拉——当年诞生在同一所医院里的另外两个孤儿,耐克曾发誓要好好保护他们俩。
当他们被耐克找到时,莱拉正在宇宙空间站里工作,她负责监视外星生命的行踪,阿米尔则成了莫斯科黑社会的雇佣杀手,谁出钱多就给谁卖命。耐克刚想履行他的计划,就不幸落入了一个名叫“黑暗命令”的军事恐怖主义组织手中,该组织一切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一切与科学、思想、文化和记忆有关的东西”;但是对耐克的超强记忆力,该组织的目的是将他变成机器,变成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好在这一切都没能逃过国际联邦调查局的眼睛,调查局派出一艘飞船拯救了耐克,可后来耐克发现,调查局救他只是为了更有把握地弄死他……
恩吉·比拉尔六年磨一剑才完成了未来故事《兽之眠》的制作。翻开这本70页大开本的连环画册,读者的感觉只能是:世界末日到了。
比拉尔的未来画册动用了人类预言未来时最悲观的想象。但是《兽之眠》的力量并不在此,而是在于过去和未来的纠缠。耐克无法遗忘33年前的战争,但是他的不能遗忘却只能被人利用。故事的结尾,国际联邦调查局完全控制了耐克,派他执行各种各样艰难的任务,其中一次耐克飞越了萨拉热窝上空,发现那座城市在2012年又遭受了一场彻底毁灭的战争,如今全无生命迹象,已被恐怖分子用作实验基地。耐克悲怆至极:我的记忆如此沉重,可是它毫无用处。这或许是比拉尔创作这部连环画册想要表达的声音。他在贝尔格莱德度过了20余年的生命,耐克的记忆就是他的记忆,只不过他的记忆变成阴森可怖的连环画册之后还是有点用处的:《兽之眠》目前在法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榜名列第一。(刘芳) 十诫巴黎林白耐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