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我只想讲个亲切的小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简简单单,我只想讲个亲切的小故事”0

记者:您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反映贫困山区儿童失学问题的电影,是为了支持希望工程吗?为什么采用“村长演村长,老师扮老师,村姑饰村姑”,全部是非职业演员这种形式?这样好像很煽情。

张艺谋:在题材选择上,我基本上是从遵循艺术规律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社会或政治需要。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农村小学的电影。条件简陋、孤陋寡闻,孩子们在学一些人之初最基本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学习对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无多大意义,他们将被固定在这块土地上,终生为农,为人父母,度过为贫穷为温饱所累的一生,这令我感动。我就想讲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呈现一种人与人单纯的关系。施祥生反映教师生活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是个载体。改编后的剧本中,老师已不再是老师,而成了个孩子,13岁的小女孩,花50块钱雇来的不会教课只管看住学生的小代课老师。我不想让她有出于职业的责任感,更不需要崇高感。她只是个孩子,认真的孩子,村长答应给她50块钱,她需要这50块钱。我希望这个故事形而下、单纯、平凡、打动人。

拍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是,基于当前的风气,我想唱个反调,拍个小制作的,简单亲切,非常感性的东西。9月份开拍的《我的父亲母亲》也类似。

采取这种形式是基于它的内容。首先没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达,每个人各行其是,在各自的生活中做自己熟悉简单的事,非职业演员可以胜任;而且我想借此寻找一种介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真实。中国人在8年代对表演的追求还是如何低调如何面向生活的真实,而到了恶俗电视剧充斥老百姓业余生活空间的今天,极为不真实的表演引发的恶性循环已使人们对于表演的欣赏能力判断标准都在倒退,而且这恶劣影响无孔不入,我们在农村找小学生试戏,一喊“预备开拍”,你竟会在这些山沟孩子的一颦一笑间看到某部电视连续剧的影子。所以采用非职业演员,我们是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生活本来的真实。

记:请谈谈您对这部电影效果的预期。以另类的身份获奖吗?

张:打动人心。不是渲染不是煽情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哭哭啼啼。而是心里“格登”一下,哪怕半秒一秒。我认为全篇能使人“格登”3次的电影肯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把妹子给丢了那一刹可能算是一处。《一个都不能少》拍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地方,但我猜想可能会有那么一两处:在电视台的演播室里,一边是职业播音员的喋喋不休,一面是山村小代课老师的不知所措,在她开口讲第一句话的刹那……或者是……这没法预期,只能是水到渠成。获奖从来不是我拍片的动力。

记:“魏敏芝”碰到好心的电视台谢主任,“水泉小学”得到捐助,这似乎只能算幸运和偶然,而您和您的摄制组选择这样一个题材,选择现实中同样贫穷的水泉小学,这好像也是出于个人喜好,属于个别事件。贫穷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部电影一个感叹,而对他们来说却在分秒的感受之中,成了习惯。贫穷真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命运吗?能够给穷人、穷人的孩子带来真正的持久的福利的是什么?一部电影有多大力量?

张:不管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还是水泉村的现实都没有让我大惊小怪,我到过比这儿更穷更没办法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城里人每人捐50块钱就能办到的。它需要国家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提高,至少50年。这不是个一步能到位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尽心意罢了。我拍一部电影,你来一趟采访,他来一段体验生活,都不过是杯水车薪,热一阵,及时雨——终究要停的,不过是坐在汽车上的感叹不过是合影留念而已。从北京驱车不过3个半小时就有水泉村这样的地方,就是出了城圈半小时,你也就会碰到“触目惊心”的东西。我们曾一连几个月开着车沿黄河寻找外景地,那时候我就想,我们沾沾自喜的北京的都市文明算什么?在整个中国版图上,那不过是米粒大的一个圆圈,那么我国真正的现实那圆圈以外的版图的其他部分又是什么?个人是没有办法的。真正的福利只能靠国家,50年的风调雨顺,50年的文化普及提高,50年的财力物力的强壮。

记:您拍了不少农村电影,能不能谈谈与农村人打交道的经验?城里人与乡下人在常态情况下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吗?

张:城市边缘的农村不好打交道,像城里人一样,动辄谈钱,而真正的农村还是朴实的。城里人乡下人在潜意识里还是俯视与仰视的关系。乡下人宽容原谅了我们,他们的马车给我们的汽车让路,他们在制片人不礼貌的呵斥中躲出你拍摄的背景,他们不跟我们计较,他们接受了这一切。所以城里人偶尔会说还是乡下人可爱、老实。

记:请从戏里戏外评价你的女主角。您知道对一个家境贫寒的山村孩子来说,加入摄制组在她13年的人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吗?这对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您在今后的片子中还有可能以她为女主角吗?

张:魏敏芝令我非常满意。她一定是本年度最棒的女主角。她的表演真实不腻,使我对这部片子充满信心。

以后的片子不一定再用得上她了。过去的经验证明,像她这样的演员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对于这样家境和条件的山里孩子,不管她演得多么成功,对她的未来都不意味着什么。她不可能因此就进了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表演系,她必须仍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一步步努力。不是我愿意想这样,这是客观现实。她当然可以有她的梦,当然可能因为拍了一部电影产生一个瑰丽的梦想,但那也不过是梦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伤感起来,梦想建立一破灭一建立,谁也无从避免,这是正常的。敏芝不可能因为一部电影的成功获得前程的许诺,如果因此而生失落,那只能靠她自己调适。而且对于敏芝这样聪明、有是非判断力的孩子,这未尝不是件好事,经风雨见世面,她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记:您为谁而工作?

张:兴趣所在。电影的魅力无穷,电影和做电影都是梦想。电影是什么?是光,看不见摸不着的光打在幕布上;而拍电影,七八十人凑在一起为的是复制这光影,这是浪漫而迷人的事业。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新故事,都结识一批新朋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命运。每一部电影都在讨论人,讨论人的情感、精神。

“简简单单,我只想讲个亲切的小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