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疗对付孤独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康)
孤独症诗人菲尔格在别人的扶助下打字,情感上的接近给了他安全感,使他向周围环境敞开心扉
12岁的男孩马库斯·维卡生活在别样的世界之中。他不说话,总是动个不停,飘忽不定的目光让人很难捕捉。不过,他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才能:对地理位置有着出色的记忆力,还能单凭观察从一串钥匙中准确指出哪把钥匙开哪把锁。
还在马库斯3岁半的时候,维卡夫妇就已知道,他们的儿子患了孤独症。得这种病的人大都终其一生锁闭在奇异的内心世界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要么变形走样,要么极为有限。
“环境的刺激会令孤独症儿童无所适从”,汉堡孤独症研究所的哈特穆特·雅内茨克解释说。他们大都令人无法接近,专注于自我,对熟悉环境中的丁点儿变化都会惊慌失措。有的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形成自我攻击或攻击别人的倾向,或是行为方式极为刻板。马库斯就是这样,“很小的时候,他就不断把头朝小床的栏杆上撞”,母亲雷娜特回忆道。
孤独症病人身怀奇才的情形是不多见的,可自从电影《雨人》大获成功后,这种情形就被人们普遍认可。但关于这种严重的发育障碍至今仍没有一个结论性的解释。现在,科学家开始从孤独症儿童在生物化学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入手,为他们试验一种新的疗法。
鉴于孤独症儿童常常出现食物消化困难,挪威儿科医生卡尔·雷歇特便猜测,大概是某种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阻碍了他们的大脑发育。按照他的观点,这种病的起因应该是谷物蛋白“谷朊”和牛奶蛋白“酪朊”。有些孤独症患者不能彻底消化由这两种蛋白构成的肽,于是,一部分肽到达了血液,甚至可能进入了大脑。
有些常吃的食物必须被取代
肽的作用与人体产生的蛋白内啡肽有相似之处。内啡肽为大脑神经提供营养,使大脑控制睡眠的频率和疼痛感的产生。生化学家猜测,食物中的肽模拟了内啡肽的作用方式,阻碍了儿童尚未完全发育的大脑走向成熟。事实上,脑电波测试和电脑X线体层照片证明,孤独症病人体内的确出现了解剖学和神经病学上意义的变化。
由此,放弃食物中的谷朊和酪朊便成了专家们推崇的一种治疗方法。英国森德兰大学的研究者在一份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吃完全不含谷朊以及某些情况下谷朊酪朊都不含的食物可以减少一半以上患儿的情绪波动和多动现象。哪些食物是必须禁食的呢?小麦、燕麦、黑麦、大麦制品例如面条、面包、烤制食品、麦片不能吃,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谷朊,可用玉米、黄米、大米制品代替;另外,牛奶及奶酪、黄油、酸奶、凝乳等牛奶制品因含有酪朊也吃不得,可用大豆及山羊奶制品代替。对食物进行调整后,“孩子们精力集中的时间长了,说话多了,词汇量也有所增加”,论文作者之一、本人也有位孤独症儿子的保罗·沙托克说,“食疗虽不能使疾病痊愈,但却使孩子们的侵略行为和自伤现象减少了。”他建议,“孩子千万要遵医嘱进食,特别在食物相对昂贵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德国至少有4万人患孤独症,其中男孩的患病机率是女孩的4倍。专家估计,在每1万名新生儿中,有4到5个最迟会在3岁的时候出现感官感觉和接触行为障碍,这一趋势仍在明显增加,未来患病人数翻一番也是有可能的。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孤独症不具备抵抗力,而其他孩子则有呢?今年年初研究人员发现,人体遗传特征的许多方面都与孤独症的产生有关,但迄今为止他们还不能找出相关的基因。当然,并不是拥有相关基因的人就一定会患病,不同的环境影响显然也是致病原因。
德国医生对外国同行制定的这种食物疗法持怀疑态度。“别再让父母们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了”,马尔堡大学的神经儿科医师格奥尔格·霍夫曼说,“在食物上挑来拣去只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父母们的想法则较为实用。心理学家安娜玛丽·塞琳是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她的儿子比尔格在别人帮助下成了诗人。她认为食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机会,便与其他境况相同的父母独立进行了一项有关谷朊和酪朊的试验。现在,参与试验的克利斯蒂尔·维维奥拉已经在为刚刚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了:“我的女儿手术过后通过胃管吃了3周不含谷朊的食物,此后她的状况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好。” 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