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自由的国度》到《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本期两刊的上榜书目大体相同,新作品有两部:帕特莉莎·康威尔的《起源之点》和朱厄尔·基尔彻的《无备之夜》。
我们要在这里推荐一部并非榜上作品: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的最新力作《自由的国度》(Freedomland)。普赖斯从他的处女作《流浪者》(The Wanderers)到此前那部近作《计时员》(Clockers),都显示出一种迫不及待地要揭示某种绝对真理的写作倾向。他以两倍于常人的努力进行写作,总是搜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使其小说真实可靠。从他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训练一条警犬去发现死尸;如何登记面对嫌疑犯快照时男男女女反映出的身体语言;运用什么技术和保护工具根据蛛丝马迹寻找失踪的儿童;以及一个女人的药箱里存有什么药。
《自由的国度》一开始便是一个两眼茫然、面色苍白、双手掌心的伤口流着鲜血的白人少妇,踉踉跄跄地走过阴影憧憧的街道。时间是静谧的6月之夜,地点是新泽西州北部一个内陆城市的居民区,背景是社区会议正在进行,警车正在巡逻,在一伙服了兴奋剂的时髦青年聚集的街角放慢了速度……作家从那女人跌跌撞撞地进入场景开始,立刻抓住了读者:让我们一只眼盯着那个变幻不定的社区,另一只眼则离不开那个受着极大的个人伤害的特殊形象。
那名妇女名叫布兰达·马丁,在她磕磕绊绊地倒在医疗中心急救室的地板上时,读者已经了解到:她的汽车遭劫,怀疑是一黑人所为,而且车后座上还睡着她4岁的儿子。虽然作者在这里丝毫没有提及1995年那震惊美国的案件:苏珊·史密斯谋杀两个亲生孩子之后又报警说一个黑人劫了她的车致使孩子失踪;但在读者心目中所引起的悬念效果,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没有谁相信布兰达的把戏,尤其是两个中心人物:“热情奔放和不知疲倦的”黑人警探罗伦佐·康瑟尔(绰号“大个子老爹”)和当地报纸孜孜以求的记者、白人妇女杰西·霍斯。而且包括布兰达的家人都不相信她的故事会得到验证,也不相信她的儿子能够找到。不过,所有的人都渴望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罗伦佐和杰西这两个人物如同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一样,引导着读者走过两座地狱:五光十色、参差不齐的该市的一个黑人居民区(那里成了搜寻劫车犯的警戒线包围的封锁区)和邻近的一个白人天主教徒工人镇。当罗伦佐和杰西着手调查之后,便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大群人物:警官、律师、社区活跃人物、市井无赖、各种刑事犯和狂热的社会改革者,以及在这两种人中间身受其苦的普通百姓,而且会使人想起作家和警探时常都有的共同之处:对真情实况的执迷和忧心;对人物探索的敏锐心理;和那种构成和确定最佳叙事方式的能力。这两个人都是各自行当中的高手,这就使得作家在描述那些确证的细节时有了便利的前提。
还有一本小说叫作《一切是如何开始的?》(How It All Began),作者原来是尼古拉·布哈林,由乔治·施瑞瓦译成英文。布哈林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人物,不过,在苏联早期的领袖中,他是兴趣最广泛和最多才多艺的:他终生研究自然科学,是位天才的画家和漫画家,还是个老练的记者。他曾大量阅读俄国和欧美的文学作品,他在20年代早期有关经济学方面的论述是布尔什维克党最为杰出的理论著作。列宁逝世后,他先与斯大林一起,反对托洛茨基的“左”倾机会主义,但不久就作为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而遭处决。他在狱中曾写过两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一本诗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布哈林以柯里亚·彼得洛夫的名字,写出了他的个人经历,原拟写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但手稿在1905年革命时即中断。全书具有俄国19世纪小说的特色。主人公的父亲也颇像当年知识分子的典型;那位有自由思想的伊万·安东诺维奇在失去教师的职务以后到一个镇上当了公务员,但由于拒绝迫害犹太人而引起当局的怀疑。家庭的衰败使得柯里亚用新的目光看待世界,逐渐认识到阶级的差异,最终走向革命。全书并无革命的说教,而不乏心理的探索。手法上渗透着托尔斯泰式的思考和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法国《快报》周刊8月5日畅销小说榜
(刘芳)
1.《萨克斯的疾病》 LA MALADIE DE SACHS
马丁·温克勒 Martin Winckler
2.《你属于我》 TU M'APPARIENS
玛丽·希金斯·克拉克 Mary Higgins Clark
3.《第一任妻子》 IA PREMIERE EPOUSE
弗朗斯瓦兹·尚德纳戈尔 Francoise Clandernagor
4.《十字圈》 LE CERCLE DE LA CROIX
伊恩·皮尔斯 Iain Pears
5.《第一口啤酒及其他微小快乐》 LA PREMIERE GORGEE DE BIERE ET D'AUIRES PLAISIRS MINUSCULES
菲利普·德莱姆 Philippe Delerm
6.《巴达尔坡花园》 LE JARDIN DE BADALPOUR
肯尼泽·穆拉德 Kenizé Mourad
7.《碧姬·琼斯的H记》 LE JOURNAL DE BRJDGET JONES
海伦·菲尔汀 Helen Fielding
8.《暗红色的河流》 LES RIVIERES POUPRES
让-克里斯朵夫·格朗热 Jean - Christophe Grangé
9.《长期》 LONG TEMPS
艾里克·奥森纳 Erik Orsenna
10.《第五座山》 LA CINQUIEME MONTAGNE
保罗·格埃罗 Paulo Coelho
一直不受书评关注的《萨克斯的疾病》已经上榜14周,且名列榜首5周。《快报》书评这样形容它出人意料的胜利:像一只保龄球,一举冲垮了榜上所有的球柱;还说由此证明:销量这一铁的数字反映出读者的眼光有时比过于专业的专业人士更新更准。
读这部小说就像看一部电视报道,有多个镜头从不同角度拍摄,传达出的声音和图像都是多重的。题为"萨克斯的疾病",实际上萨克斯是个医生,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他的生活空间超不出候诊室和治疗室,他的生活内容无非是医院里的日常工作加上夜间急救和定期出诊。但是从这些琐事中间读者能看出萨克斯是个好医生。他能够实际去体会病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常反叛那种将技术凌驾于人性之上的现代医学体制。
作者马丁·温克勒本人就是医生。在这部500多页的小说里,他写出了亲见亲历,写出了病人的苦痛、抱怨和呼声。整本书中关于痛苦的描写很多且真得让人难受,可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最苦的病其实被萨克斯医生患着呢,他对病人(及人类本身)那不可遏制的同情根本就是一种无法疗治的伤痛。
本周落下榜来的《天使的印迹》也颇值一提。传说人脸上鼻子与上唇间那一点凹陷(即人中)是天使的指头印儿。来到人世前被天使这么一摁,小孩就把天堂里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了。而这个以50年代为背景的故事里,人不仅把天堂的事忘记,连天使的印迹也消失得那样快。德国女孩莎菲到拉斐尔家做工,拉斐尔向她求婚,她就嫁了--谈不上感情不感情。后来莎菲违心地怀了孕,违心地生下了儿子爱弥尔。就在拉斐尔等她对这个家用点心的时候,莎菲又做了安德烈的情人--同样是违心的。安德烈是匈牙利共产党,那时共产党正在做些可怕的事情。而爱弥尔似乎不喜欢生父,反而对母亲的情人安德烈更亲。拉斐尔察觉这一切之后将儿子丢在了火车轮下。(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