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科学发现了上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康)
是先有宇宙大爆炸还是先有《圣经》?或者,《圣经》与自然科学的观点根本就是相通的?宗教界与自然科学界就彼此的意义争吵了几百年,如今,这两个不共戴天的对立面终于走到了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妙的事儿吗?说到底,上帝要比自然科学中冷冰冰的方程式更有人情味,更让人觉得舒服。驻留在万事万物背后的上帝经过成熟的思考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方程式却把人降格为分子在宇宙自然力下偶然组合的产物。人愿意相信哪一个呢?
86岁的亿万富翁约翰·坦普雷顿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取舍。他在宾夕法尼亚建起了一个与自己同名的基金会,每年为世界各地的精神科学研究者提供总额1500万美元的资助,目的是“支持宗教研究中的进步”,丰富精神领域的知识。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在美国,传媒界正在庆祝信仰朝着科学领域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宇宙中包含着上帝的标志。
自从坦普雷顿打开自己的钱箱之后,分散得七零八落的研究者终于找到了供他们交流天国体验的论坛。今年7月份,坦普雷顿掷资300万美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巴克利召集了一次题为“科学及精神探索”的研讨会,世界各地物理学、生物学及宇宙学领域的权威人士纷至沓来。“多年来我一直独自搞着宗教与科学的课题,现在终于找到同志了”,牛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波琳·拉德说。
与会者的观点可谓令人大开眼界。查尔斯·唐纳斯1964年曾因研究激光而获诺贝尔物理奖,此次他宣布,宇宙学的知识表明,“必有一个智者介入了宇宙法则之中”。他的观点还不算新鲜,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弗雷曼·戴森早在几年前就指出,宇宙似乎就是为了人的出现才产生的。哪怕有几个物理参变量——从重力恒量到碳原子的能量——存在微不足道的偏差,地球上的生命也永远不会问世,而这偏差恰好没有出现。唐纳斯的假设人称“强大人类学原理”,它把作为银河的一只不起眼侧臂的人重又拉回到宇宙的中心。
而对精神学说不太敏感的宇宙学家却称,我们的宇宙只是许多同时存在的宇宙中的一个,只不过凑巧成了生活其中的生命为各类问题绞尽脑汁的一个。
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多数宇宙学家们都把造物主的影响局限在世界诞生之时。然而还是有人不满足于此。约翰·波尔金霍纳原是位粒子物理学家,后转而做了英国圣公会的牧师。他相信,上帝时刻都在介入这个世界的进程,只不过用的是一种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方法罢了。
波尔金霍纳并不孤独,许多虔诚的科学家认为,可以在量子力学中给上帝开个通往宇宙的后门。有人甚至从错综复杂的量子世界中为耶稣既是人又是上帝之子的二元论找到了论据。
这类《圣经》和试验室记录的大杂烩令来到巴克利的记者们兴趣大增,于是,这些皈依宗教的自然科学家的学说被迅速公布于众。《纽约时报》用两大篇文章谈论此事,严谨的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把它当成故事来讲,《新闻周刊》甚至为此动用了头条新闻,以醒目的标题宣布:“自然科学发现了上帝!”
坦普雷顿先生在他位于巴哈马的寓所满意地注视着他的“钱雨”催发的果实。他确信,通过自己所支持的研究,“这个世界对上帝的了解会比现在多100倍”。在老先生自己撰写的大部头《生命的世界法则》一书中,儒教与基督教的学说熔为一炉,合乎道德的妙论层出不穷:“出名很好,好了会更出名”,“爱能超越一切”等等。支持者称颂他在道德方面有先见之明,嘲讽者则挖苦说,这不过是出自前华尔街掮客之手的拙劣作品。
上图:原始大爆炸剩余射线的卫星照片
下图:19世纪的上帝造物图
谁要想得到坦普雷顿基金会的援助,首先必得与他保持“路线”上的一致。“由我们资助的与宗教相关的科学项目应当具备取得丰硕成果的前景”,基金会的主管、宇宙学博士查尔斯·哈珀尔说,“而我们无法总能预见到结果。”
例如,对哈佛大学赫伯特·本森的资助就需要勇气。本森曾写过一本名为《信仰疗法》的书,认为祈祷能帮助信仰宗教的病人走向康复。这种疗法是基于他发明的一个神经病学理论:“我们的大脑与上帝相通。”
在新课题里,本森开始了他大胆的发现之旅。这位精神疗法的先驱想要检测的是,当病人根本不知道声音会传到万能的上帝之处时,祈祷对于他们的康复是否有效呢?研究成果最早要等到2年之后才能出来,“如果结果证明祈祷真的有效,这在科学上将十分有趣”,哈珀尔说。不过,基于神学上的理由,他对于研究能否成功还是存有顾虑。
不管本森的试验结果如何,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许多美国人根本不怀疑祈祷的远距离作用。根据调查,多数美国人相信,当人呼唤上帝时,他会作出回答。 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