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网络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许知远)

活在网络中0

抛开电话,扔掉呼机,没有电视广播,8月3日至8月6日,27个年龄介于13岁到17岁中学生被“围困”在西山饭店中,他们被剥夺了一切我们熟悉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他们和这个世界和他们熟悉的朋友进行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眼前那台和Internet联在一起的电脑。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网上完成。网上讲课、网上讨论、网上写论文、网上答疑、网上交作业,甚至吃饭、睡觉,如果不从网上找到相应的指令,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集合,而到时候又不会有任何人来提醒你!

教学指导老师是来自五中的年轻老师赵越。当他通过Internet-phone出现在营员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的时候总是一脸的笑容可掬,可你要当面问他什么问题却总得到这样莫名其妙的回答:“我在线,上网来找我。”

真正是网络化生存了。整个营地虽然有可能全天都静悄悄的,但网上却是热闹非凡,三天时间里,30名营员通过五中网校的网络平台共计完成总篇幅12000字的论文6篇,提交营员日记共计3次约6000余字,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在网上制作多媒体表现手段的营地快报3期,访问国内外教育站点数十个,每人上网时间长达20个小时……“体验未来教育与生活方式”,这是这个被称作“未来网络教育体验营”的夏令营组织此次活动的目的。这里没有人告诉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计划安排是什么,“你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网上”,这次活动的策划者商马公关公司的李咏不断对这些小营员重复。

未来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未来的生活模式是如何设置的,网络在我们已习惯的生活轨迹中将充当一种怎样的角色,并引起各种什么样的变革?这是这次活动需要探讨的问题。

“只能通过网络沟通”,这是体验营从一开始就对学员提出的要求。学员之间的第一次沟通是通过键盘,尽管对方就坐在自己身边。“我觉得挺好玩的,真奇怪,他竟然猜出了我是个女孩,而且对我性格猜得也挺准”,这是来自五中的张章说的,后来她才知道和他手谈的是个羞涩的叫李冰洁的高一男生。

网络上的学生团队

30个孩子从营地生活的一开始就被分成了6个团队,他们有各自的队长,有各自起的很有新潮意味的名字,比如“闪”,比如“未来战士”什么的。他们被告之,同行同止,在任何项目中都不让一个同伴掉队是团队的职责和光荣。

网络时代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与沟通的时代,网校的同人们这样想。也许,集体主义这个不再被人们反复提起的名词会在网络社会到来的时候被赋予新的涵义。当面对一台电脑、一条联网线路就等于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更多的人们知道比尔·盖茨,这个靠软件起家的全球首富,无疑,他是商业社会的英雄。这是不是意味着网络社会更推崇这样的个人英雄呢?

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团队和团队精神着实让辅导老师们费了一番心思。

事实也许很难让教育者们接受。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中有不少人上过网,甚至精通网络软件的操作。有一回,他们其中的一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Internet上打联机游戏,失手后居然将一个病毒投放到老太太PC里。两个星期后,那个网址上贴着一个警告牌:小心一个中国孩子和他的礼物。

网络上的孩子们是这样的桀骜不驯,追求个性。他们认为在网络中,“英雄”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和他所创造的辉煌历史。

为此,辅导老师们也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一方意见认为,在缔造信息时代的进程中,是“英雄”们为我们带来了彩显、鼠标、友好的界面、精彩的程序和不可思议的芯片。他们至今还是新闻界追踪的对象。所以网络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们张扬个性。但是体验营的技术总监宋海儒向大家提到一个程序工程师组织。那是在Internet 形成、普及的过程中,几百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免费程序。这个队伍日益扩大,至今已有万余人。他们无偿付出,对自己的成果只有一个禁令:禁止任何人不让别人使用这些程序。无数网络的使用者为此受益。没有哪一个优秀的网络产品不是集中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力量合作完成的,这当然也包括比尔·盖茨的那些代表作。恰恰是网络时代,不存在所谓的个人英雄。一个人、一个终端对网络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突显团队精神被定格为体验营训练的主题思想之一。随体验营做全程跟踪观察的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员冉乃彦说,在网络上,沟通形式以文字为主。没有语气、手势以及更多的解释手段。这就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强烈的沟通欲望。

团队精神,是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网络时代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刘煜认为,培养合作精神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夏令营的所有作业都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完成的,他们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完成一篇2000字的关于网络的论文。“2000字对我来说太长了,可是后来我觉得我们小组有5个人,实际上我只要写400字就够了”,来自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的邱岳是小组长,典型的网络时代少年。陈曦宇是个极其内向的孩子,来自汇文中学的高一年级。刚开始他紧张得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谈,他平时喜欢的活动是一个人看书思考,但是经过3天的体验营生活之后,他依旧带着羞涩地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和别人在一起挺好玩的,我们一起干一件事的时候比我一个人要快。”网络时代是合作的时代还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在各个小组中具有号召力的技术熟练的孩子成了小组的支柱,“但是,往往是那些有合作精神的小组在完成复杂任务时有更好的成绩”,辅导员秦悦说。

活在网络中1

团队沟通的训练  

网络意识——未来的教育

一切靠自己,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体验营的孩子们比起其他的夏令营的孩子更像一群孤儿,他们的辅导老师不会叫他们起床,也不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干什么,他们像一群旁观者。辅导员们把第二天的计划放在网上,去网上查,是孩子们的生活的坐标。每天吃晚饭前的几十分钟,是营员们寻找第二天计划的时间,这种寻找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网络时代对于每个成员的要求是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教育方面尤其突出。“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孩子总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我希望他们可以自觉地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吴昌顺校长说。老师对于他们第一篇论文的唯一提示是十几条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营员们寻找到了他们所需的素材。而老师与同学间的联系是通过E-mail来建立的。这种自我依靠性在第二天就得到了良好的印证,一个小组没有寻找到他们第二天的计划。于是,这意味着他们对明天的生活是茫然无知的,他们被命名为“泰坦尼克号”,他们沉没了。这个小组成员贾立扬无法抑制自己的遗憾,她说她第一次明显地感受到自己被淘汰出局了。在第二天别的小组进行活动时,他们不得不再回到机房寻找今天的安排。

网络意识也是体验营不断灌输给孩子的概念,这几天时间里,辅导员不断地在暗示“去网上寻找一切”,然后这些辅导老师不断地消失,让这些孩子陷入孤零零的状态。在最后一天活动结束前,营员们按照前一天网络上的计划在楼前集合。可是老师一直没有出现。可惜的是没有人提议去网上查,“这些孩子的网络概念还不明显”,李咏在后来总结说,“可能是由于时间太短了,毫无疑问,网络在未来生活中将扮演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角色,它不只是简单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它更可能是成为我们生活的坐标。”

“我觉得我和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这是体验营生活结束后大多数营员的感受。“我回家就上网”,这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网络的陈曦宇最大的愿望。

3天的网络化生存让这些营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信息时代或许就该这样活着,我觉得用电脑和别人交流并不比当面谈差。”这3天来张勃不断地到世界各地漫游,给哈佛校长写信,通过IP电话与台湾的中学生交谈,“我没觉得我封闭,反而觉得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我留恋和大家一起完成作业和找计划表的时光”,这是所有营员的感受,回家之后没有人可以合作了,当然也不容易同时找到5个人打联机的《帝国时代》了。

此次活动的主办者“五中网校”是由北京五中与万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教育网站,提供北京五中优秀教师的授课教材。五中校长吴昌顺是北京最早提倡网络教育的校长。从1997年起,五中网校成立,到今天共有2000多学员,学员可以通过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看到五中老师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学习也就是国外所流行的远程教学方式,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吴昌顺希望五中网校为学生提供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而“未来网络教育体验营”是五中网校对这种理念的一种实践。

“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与合作化的教育,不同的孩子应该用不同方式来教,”哈佛教育学院的霍华德认为,“而网络化的教育可以提供这种服务,你可以随时从网络上获取你需要的信息,并且自如地与别人讨论。”比尔·盖茨在著名的《未来之路》中向我们描绘了未来网络教育的美丽图景,终身教育、自主教育、个性教育与共享资源将一扫现在教育界中的单一僵化的格局,合作式学习取代我们所习惯的教师授课方式。对于这一切正在改变世界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教育界显然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目前北京地区只有有限的几所中学建有校园内部网,而五中网校是其中最成功的。“未来网络体验营”还将继续举行下去,这种探索毫无疑问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中国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当然这背后也隐藏着无限的商业机会,因此万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还将追加投资2000万。“占领现在,占领将来”,这是眼光长远的商业投资者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对于教育本身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五中

上一篇: 打假的权利?
下一篇: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