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笑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韦双双 许知远)
一只巨兽来到了纽约,他要把自己产下的蛋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结果自然是一场灾难,他踏扁了纽约的高楼大厦,干掉飞机坦克。
这是电影《哥斯拉》(Godzilla)讲述的故事,影片出自迪恩·达夫林和罗兰·埃米里奇之手,这两人曾制作、编导过电影《独立日》。
《哥斯拉》的主角自然是巨兽哥斯拉,他1955年就曾毁灭过东京,氢弹实验的爆炸使他从沉睡中惊醒,他愤怒了——1955年的日本电影《众魔之王哥斯拉》塑造了这个巨兽的形象,此后他出现在多部电影、动画片和连环漫画中,1962年的日本影片《哥斯拉对金刚》,让这两头同样出名的巨兽进行了一番较量,有评论称,那就像东方和西方的猛烈碰撞。
索尼公司把哥斯拉再次搬上银幕,但影片今年6月在美上映后票房成绩平平,索尼公司本希望这部电影要比《失落的世界》更卖座,可惜未能如愿。但索尼公司可以把注意力放到亚洲,特别是这只巨兽的故乡——日本。
电影发行商强调,这头畜牲比你以往在电影里见到的任何畜牲都大,但光是大并不吸引人,还要设法让人注意细节——他的手有4个指头,而不是3个,他的背上有3条脊椎,而不是1条,他吃鱼,而不是吃人。总之,要让人觉得这畜牲真的存在,并且从1955年来就一直没再睡去。
《哥斯拉》在日本会成功吗?一位日本导游说,那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哥斯拉,我看他跟哥斯拉一点儿都不像。
这句话可不是玩笑,日本人通过电影和漫画熟悉了哥斯拉的身体及面部特征,如果他们不承认好莱坞生产的这头巨兽是哥斯拉,那么这电影就未必走运。有些形象,会让人们对他怀有忠诚之情。如果你看过日本人鸟山明的连环漫画《孙悟空》,你也不会承认画中人就是齐天大圣美猴王,鸟山明的孙悟空,满头的头发像刺猬一样竖起来,两眼直露凶光,肌肉发达得可怕,身穿武士服。身世也变了,不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来自什么塞亚星,任务也变了,不再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而是为保卫地球跟外层空间的恶魔进行一场场殊死的斗争。可以说,鸟山明只是借用了孙悟空这个名字,却篡改了孙悟空的一切。
这种做法也许注定了鸟山明的孙悟空远不如手塚治虫的阿童木出名——创造出一个成功的形象很困难,但原创性的工作才更有意义。这个道理或许将被《哥斯拉》这部缺乏创意的影片再次证明。
今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创造力的萎靡——制造太多,创造太少。仍以日本漫画为例,高桥留美子创造了“乱马”,全名是早乙女乱马,他一沾凉水就成了女人,一沾热水就成了男人,这个噱头成了他大多数故事的推动力,如此看来,略觉无聊。倒不如早年间的“忍者神龟”好玩。
“制造”出来的漫画信息量少,充满了“无效阅读”——每个画面都像是从动画片中切下的一个镜头,翻过两页也没看到情节有多大的推动。70年前的漫画不是这样,比如《丁丁历险记》,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说是画出了一部完整的电影。
漫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赋予了人类生活中的幽默态度,强调机智的素质,给人以亲切和温暖,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幻想与创造的作用。
早在18世纪上半叶,欧洲街头巡回演出的木偶戏中诞生了一位“笨拙先生”,英文名为Punch,他驼背、矮小,但很健壮,他与妻子裘迪演绎各种小故事,老是带有那么一股苍凉之情。西方人评价“笨拙先生”是“笑的哲学家、书生和文人;各种事物所具有的诙谐以及对全部智慧的集纳”。
Punch这个名字被借用了——不是为这个形象编新的故事,而是干一件前所未有的事——1841年,英国伦敦的几位画家创办了一本漫画杂志,名字就叫《笨拙》。从那年7月1日共发行了5000份的两页创刊号开始,《笨拙》杂志为英国建立了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笨拙》的编辑们说,全世界都应该感受到《笨拙》的亲善,英国人应该骄傲,因为“Punch”是整个世界的校长。
其实,那只不过是一本漫画杂志。西方文学史上并不缺乏玩笑和幽默。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安排休息与玩笑的时间。”希腊喜剧中有各式笑话,《唐·吉诃德》、《庞大固埃》里有对人生境况的幽默态度。《笨拙》提供的新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生活的幽默态度和社会批评意识,正是漫画这种不需要太多语言就能让所有人心领神会的艺术形式强化了幽默和批评的态度——这形式本身就构成了态度。
从历史的角度看,《笨拙》的功绩有两条:其一,第一次使用了“cartoon”一词;其二,引发了一大批漫画杂志的出现——1846年,美国第一本连环漫画周刊《扬基小调》在纽约创刊;1848年,德国《漫画》杂志在柏林创刊;1857年,东京创办《日本笨拙》;1863年,阿根廷有了漫画杂志《蚊子》,这个国家随后诞生的一本漫画杂志名叫《唐·吉诃德》。
1890年至1914年是漫画的黄金时代,数百种漫画杂志在世界各地涌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漫画成了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有点儿像如今的电视。
平台已经搭就,接下来的该是人物的出场。对于连环漫画(comic)来说,一个形象至为重要。尽管本世纪最著名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在1927年就诞生于沃尔特·迪斯尼笔下,1928年就出现在动画片中,但欧洲的漫画史学家更愿意把1929年当作卡通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1929年1月,美国人伊尔·克里拉·西格创造了大力水手,他生性好斗,内心善良,单纯得有点儿傻气,一吃菠菜就变得力大无穷,总是跟固定的一个笨蛋勃鲁脱斯打架,他的两句名言是——“俺就是俺,俺就是这个样子”,还有“烦着呢”。
1929年还诞生了丁丁。
应当承认,《笨拙》杂志和“1929年”都是历史的标志,《笨拙》杂志之前也有一些漫画报刊,1929年之前也有卡通形象,但历史总爱记录成功者。然而,把卡通形象视作20世纪独有的创造并不违背史实——1906年,J.K.布来克顿创作出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时代》(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1908年,法国人爱米·科尔创造了第一位连环漫画的主人公范特齐。
当我们把这个世纪所创造的漫画和卡通形象按年代罗列而作一简单的回顾,就会发现这些形象和每一时期人类的紧张、焦虑、希冀都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形象缓解了人类生存中的各种紧张与焦虑。
现在值得人类焦虑的是,我们熟知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漫画、卡通人物都已衰老,连加菲猫都已过了20岁生日。这个时代,人类似乎已习惯了紧张与焦虑的压力,已觉得幽默难以改变生活中的一切,亲切和温暖都贴上了廉价的标签,幻想和创造力也都可以倚仗高科技很实用地实现。一个人以一支笔创造出一个形象来感染人类已成为古典,这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菲利克斯
出生年代:1917年
创造者:(美国)帕特·沙立文
这只小黑猫确定了漫画中的一种“特定情境”,那就是危险。被凶狠的母鹅追赶,落到非洲野人的包围中,饥饿与寒冷——孤独的小猫因此具备了“黑色的气质”,并被评价为“本世纪最能够进入人类心灵深处的卡通形象”。
小熊温尼·菩
出生年代:1926年
创造者:(英国)阿兰·阿里克赛·梅勒
梅勒先生是一位通俗诗人,也是《笨拙》杂志的撰稿人,1924年,在哄自己的小孩儿入睡时,他吟唱出了关于“爱德华熊”的第一批歌谣。1926年,《温尼·菩》专辑出版,爱德华改名为温尼·菩,并且开始有自己的形象。
他的形象又有古典版和迪斯尼版之分,迪斯尼购得“温尼·菩”后为他画上了金色的绒毛和迪斯尼式的笑容。
温尼·菩奠定了卡通世界的一番天地: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各种动物都是朋友,永远没有大的冲突。他遭遇的最大险情就是钻进一个树洞偷吃蜂蜜,结果肚子大了卡在了洞口。
除了吃蜂蜜,温尼·菩的另一爱好是写诗——越下雪,雪越大,嘀得儿哒/脚趾头要冻坏,嘀得儿哒……
无疑,温尼·菩代表着永远的童年,是单纯的代名词,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就叫《小熊温尼·菩的困惑:一个大学新生的案例》。
丁丁
出生年代:1929年
创造者:(比利时)埃尔热
丁丁拿起皮箱,领着小狗“白雪”出发了——《丁丁历险记》大多故事的开头都是这样。有时,阿道克船长会和他们在一起,而目的地永远是一处神奇的领地。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及冒险精神体现在丁丁的旅行中,丁丁被设定为一个记者,这只是个角色,他更是一个发现者,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各种离奇事件的判断上,更表现在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对美洲和非洲的土著社会,对于中国,对于阿拉伯,甚至是对月球。
本世纪初,正是人类探险的黄金年代,丁丁这个形象的产生可谓水到渠成。他理智,有正义感,而阿道克船长——是个酒鬼,祖先是海盗——则体现着探险精神的另一面:冲动、疯狂、无畏。也许还应该加上卡尔库鲁斯教授,他每天用一个小摆锤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这可以解释为“科学和谨慎”。
至于小狗“白雪”,确定了连环漫画的一个模式——主人公应该有动物为伴。
米老鼠
出生年代:1928年
创造者:(美国)沃尔特·迪斯尼
1928年上映的动画片《威利号蒸汽机船》使他一炮走红,在这些早期影片中,米老鼠兼扮登山运动员、探险队员、牛仔等多种角色,永远与困难或邪恶斗争。
苏联导演S.M.爱森斯坦把米老鼠称作是“美国对于世界文化最具独创性的贡献”,不错,他可能是仅次于可口可乐瓶子的美国的象征。但米老鼠表演者的意义已消失殆尽,他更像是一个推销员,推销迪斯尼的产品。就像如今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中都会有人假扮米老鼠与人合影,充当招牌,这个形象最初的精神与特征已模糊不清。
从某种角度看,许多人也是这样——从表演者演变为推销员,同时丧失自我。
唐老鸭
出生年代:1934年
制造者:迪斯尼公司
在米老鼠成功之后,沃尔特·迪斯尼得到了解脱。他说:“有一天我被一个小男孩儿难住了,因为他问我‘米老鼠是你画的吗?’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画了,‘那么,那些笑话和主意是你想出来的?'‘不,不是我’,最后他看着我说‘迪斯尼先生,那你是干什么的呢?’”
迪斯尼先生的任务是作出决策,当米老鼠被观众理想化时,他就不能为了“搞笑”而“搞笑”,捉弄人、发脾气、闹笑话等不能用于米老鼠的各种想法就用到了唐老鸭身上。米老鼠如同超我——谦卑、纯洁、理智,没有性的表现,总能有所控制,受到普遍喜爱;唐老鸭如同本我——阴暗,反复无常,易动感情,有性的表现,总是失去控制,不受欢迎并因此发怒。
这只鸭子的作用是,让人类看到人性的弱点和卑劣时感觉到人类这种弱点的天然与笨拙,在感觉中开怀大笑,并在笑声中原谅自己。
三毛
出生年代:1935年
创造者:(中国)张乐平
三根头发并不是漫画形象中的首创,1920年,瑞典画家奥斯卡·雅可布森创造的“老头儿亚当逊”就只有三根头发,亚当逊的另 一标志是永远叨在嘴里的烟斗。
1935年的三毛是一个贫穷而顽皮的孩子,他到处搞恶作剧,让人开心。但到了《三毛流浪记》中,他已成为贫穷与苦难的化身,这种转变确定了三毛的意义:他是当时贫穷而又落后的中国人内心的酸楚的象征。
尽管此后三毛的故事仍有许多改变,但作为中国漫画史上的经典人物,三毛让人感到亲切的是——他永远是无法与大人物相提并论的小人物,永远是贫富差距中最为贫苦的参照物,永远是被社会拒绝、无法改变命运的生存状态。
兔巴哥
出生年代:1939年
创造者:迪斯尼公司
弗雷德·艾弗利执导的影片《疯狂的野兔》确定了兔巴哥模式,这个模式是:傲慢无礼的态度、摇摆的步子和永远凌驾于人的气势。兔巴哥是卡通创作中最纯粹的喜剧人物,最为此型的一场戏可能是1947年《冻僵的野兔》的开场部分:他身披浴巾、戴着太阳镜跳上北极冰原,问道:“这就是迈阿密海滩了?”
米老鼠式的冒险被夸张为兔巴哥式的疯狂,渴望疯狂本来就是人压抑于内心的一种强烈欲望。他永远与无法战胜的恶魔斗争,最近的例子就是《空中大掼篮》中的那些外星恶棍。
这只兔子是仅次于米老鼠、唐老鸭的世界第三号卡通人物,并且最有机会跟真人同时在电影里出现,他所具有的喜剧性格太过突出。
超人
出生年代:1938年
创造者:(美国)杰罗姆·赛格和乔·舒斯特
赛格和舒斯特创造超人形象时都还只有17岁,超人是人类对自身能力与意志的幻想,但只有17岁的少年才能创造出超人来,对宇宙的想象激发了人类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些科技探索,但在1938年没有哪个报社愿意刊载超人漫画。
由美国少年创造的这个超人不能说与二战的即将爆发毫无关系,这之后超人一直给美国人以自信,强化他们向外层空间扩展的野心并丰富了所谓“美国精神”,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此后诸多“肌肉型英雄”都受惠于超人。
蝙蝠侠
出生年代:1939年5月
创造者:(美国)鲍勃·凯恩和比尔·芬格
典型造成类型。“超人”成功后,制造更多的此类人物便成为市场需求,于是画家凯恩与作家芬格合作在1939年5月的《侦探连环画》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组蝙蝠侠漫画。
这个惩治罪恶的形象的出现,引发了一大批罪恶现象的出现:小丑、猜谜人、企鹅人、双面人、猫女等,并最终构成了一个罪恶的世界。至今仍然保持很大影响的“蝙蝠侠”表明:人们对于罪恶世界的恐惧要强于对善良事物的期待,因此各式恶棍们为非作歹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控制城市控制世界。
“蝙蝠侠”成功后,“蝙蝠女郎”、“蝙蝠女孩”接踵而至,由此构成一条“蝙蝠”生产线。
幸运的卢克
出生年代:1947年6月
创造者:(比利时)毛里斯·德·贝维尔
你很可能是在《玩具总动员》中认识卢克的,但这个卡通中最著名的牛仔形象并不是出自美国人之手,比利时画家贝维尔在1947年6月12日为当地报纸画出了第一组卢克的故事。
在战后诞生的这套卡通颠覆了美国西部片中牛仔们的英雄形象,匪徒们太过愚蠢构成了卢克的幸运,他让人们意识到:英雄主义傻乎乎的,带有欺骗性。
汤姆和杰瑞
出生年代:1939年
制造者:米高梅公司
生物的属性注定了他们之间永恒的战争状态——猫和老鼠。导演于1939年创作了汤姆和杰瑞的形象,他们在总共291集的动画片中一直打到了1974年。除了打就是打。
这是一部极为暴力的动画片,他们打了上千场战斗,每使一招都要致对方于死地,但喜剧因素最终化解暴力(何况这只是动画),老鼠与猫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极具象征性。老鼠以它的机智不仅战胜了猫,而且获得了人类的爱戴。
性与暴力同样存在于卡通之中,这里还抛开了一些所谓“成人卡通”。20年代出产的性感小猫贝蒂·布普是卡通史上第一个被查禁的人物,她每天向读者做的就是抛飞吻和眨眼睛。但人们容忍了卡通中的暴力。
史努比及其朋友
出生年代:1950年
创造者:(美国)查尔斯·舒尔茨
1997年6月,舒尔茨先生为自己75岁的生日而放假5星期,这曾让人们担心他会就此搁笔,自1950年来,“花生米村”一直在报刊上连载,是卡通史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花生米村”中小狗史努比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因此,美国宇航局在“阿波罗10号”登月行动中给一座飞行舱命名为“史努比”。
这是给史努比的安慰,“花生米村”塑造的是一群最不走运的家伙,这也许更适合那些成人观赏——那些整天神经兮兮异想天开,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家伙。这套卡通是给他们的安慰:耽于梦想的生活虽然平淡倒也幸福。
阿童木
出生年代:1951年
创造者:手塚治虫
将儿童与未来世界及科学的梦想联系在一起,促成了日本漫画中两个重要人物的产物:阿童木和机器猫。机器猫表明,科学能满足孩子们的所有梦想。阿童木则表现出了这种梦想的力量,与超人相比,阿童木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非来自某个比地球的文明程度更高的行星,而且,他是个孩子,代表未来。
上帝
出生年代:1951年
创造者:(法国)让·埃费尔
让一个人不停地干各种事情——这就是故事。卡通也不例外,关键是找对这个人才会有戏剧性,埃费尔找的是上帝,让他干的事情是创造世界。
为海水缝上花边,于是有了波浪。上帝的创世纪经过埃费尔的手,于是世间万物有了久远的诗意。
木民矮子精
出生年代:1954年9月
创造者:(芬兰)托维·扬松
“木民矮子精”远不如1960年由比利时的皮扬创造的蓝精灵出名,但他们的元素差不多:生活在小村落,一家人,偶尔有坏人来捣乱。阻止“木民矮子精”出名的正是创造者本人,女作家托维·扬松害怕笔下的“木民”被商业化,因此停止了有关他们的绘画创作,而让他们生活在文字之中,有关“木民矮子精”的童话故事显得安静而阴郁,最后一部故事名为《木民园的冬季》。
蓝精灵的命运要风光许多,1960年出现在比利时漫画杂志《SPIROU》后很快就被拍成动画片,致使无数人知道了“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
加斯东
出生年代:1957年
创造者:(比利时)安德莱·弗兰昆
加斯东·拉加菲是个自由主义分子,以他的眼光看,吉尔伯特办公室原则完全是胡说八道,他喜欢躺在办公室的吊床上向门板上抛飞镖。他是画家、体育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在办公室中喂养各种动物。
加斯东过着极端自由放任的生活,对任何事情抱有热情——游戏的工作方式及游戏的生活态度,它释放了在紧张的大工业发展时代的压抑,在虚幻的轻松中孕育出机智的激情。这种理想在邋遢的报社记者加斯东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安迪·凯普
出生年代:1957年
创造者:(英国)雷纳尔多·斯迈思
安迪·凯普是个盛气凌人的无业游民,具有北方英国人的一切恶习:抽烟、喝酒、赌狗。是卡通史上著名的“反英雄”形象。
安迪·凯普的漫画在48个国家流传并被译成14种语言,被1700余家报纸刊出。在法国,他的名字叫安德烈·沙波;在德国,他叫维利·瓦克尔;在意大利,他叫安杰洛·卡佩洛——每个国家都给他安上了一个本国特色的名字,这说明“安迪·凯普”无处不在——那种游手好闲又挥霍无度、歧视女性、欺凌妻子的家伙。
不过现在好了,“安迪”的创造者斯迈思先生在今年6月13日逝世,安迪·凯普不会有新的恶行了。
FLINTSTONE
出生年代:1960年
创造者:汉纳—巴伯瑞工作室
1960年秋,CBS电视台推出动画片FLINTSTONE,讲述石器时代岩床镇上的故事,由于导演组中存在矛盾,该片1964年停播。30年后,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真人出演的电影才使他们复活。
同样,斯皮尔伯格还让另一个卡通——小幽灵加斯伯复活,加斯伯1946年就已诞生,但并未取得太多的影响。只是斯皮尔伯格的《加斯伯》出现后,人们才意识到这个小幽灵的真正愿望。
FLINTSTONE和加斯伯的“复活”表明了90年代的人们对于质朴生活的缅怀之情。
阿斯特里克斯
出生年代:1961年
创造者:(法国)高辛尼和王德尔佐
阿斯特里克斯是公元前50年抗击罗马侵略者的高卢民族英雄,他身材矮小、牢骚满腹却胆大过人,他的同伴奥贝里克斯是个胖大汉,每天至少要吃三头野猪。
法国人喜欢阿斯特里克斯做他们的祖先,因为他改变了历史课本中高卢人被罗马人征服的结局。更重要的是,阿斯特里克斯反映了法国人的生活观念: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吃,一边吃一边耍嘴皮子,“阿斯特里克斯连环画”每一集的最后一页都是相同的:全村的高卢人大摆庆功宴,十几只野猪在篝火上香喷喷地烤着。
玛法尔塔
出生年代:60年代
创造者:(阿根廷)约阿昆·拉瓦多
玛法尔塔拒绝长大,就像《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她的朋友包括“幻想者”菲利佩、为家庭所困的中年妇女苏珊尼塔、未来的商人马诺利托。玛法尔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她拒绝仅仅因为长大就不得不融入她所厌恶的一切,这种状态表现出了一个“思想者”面临的困境:她周围的人只满足于生存。
作者拉瓦多以“昆诺”为笔名创造了玛法尔塔的形象,70年代中期停止创作,也许这是因为他和他的人物一样无法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变故。但玛法尔塔这个比例夸张、线条简单的小姑娘还是融入了社会,她的标志产品在商业上极为成功。
加菲猫
出生年代:1978年
创造者:(美国)乔恩
加菲猫白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觉和吃东西,他的要求是“吻我,抱我,给我吃巧克力”。
加菲最突出的喜剧效果就是对享受的要求,尽管他饿疯了的时候曾误吞过主人卷成 一团的臭袜子。他要意大利面、馅饼和蛋糕,把自己的生日看作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他骄纵、蛮横,很像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他说过他痛恨星期一,因为这一天要为一周的生活制定计划,这句话分明就是那些不愿在星期一去上学或上班的家伙们的心声。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产生这样一只物欲横流的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只肥猫。因为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已顺理成章,很少有人反对享乐。
劳拉
出生年代:1996年
创造者:Core Design电脑游戏设计组
劳拉出身贵族,但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开始其冒险生涯。这个诞生于《古墓丽影》中的“新女性”改变了以往电脑游戏中英雄都是男人的套路,曾被评选为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出影集、出音乐单曲、画成漫画丛书,被评论或抨击,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偶像或是男性至上主义者的幻想。
一身短打扮、挎着双枪的美女劳拉又开始了人类想象中的冒险,一如70年前的丁丁,只不过她与丁丁经历的是不同领域的探索,不是说她要寻访亚特兰第斯古物,而是说她置身于电脑的虚拟空间中。
如果说丁丁的历险是对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进行探索,那么劳拉则在探索—种新的可能性,她是技术时代的产物,开掘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创造的潜力。
我们长大了
并不是所有的卡通画都意味着单纯和可爱,卡通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可以用来表现善良与美好,也可以用来表现邪恶与放荡。
本世纪80年代之后,卡通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成年期”,一批“成人卡通”投入市场,创作者不再把邪恶当作是一定要遭受惩戒的形象,而只是描绘邪恶,同时,色情也成为“成人卡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一部介绍美国动画的系列电视节目《动画大师》中,有相当一些篇幅是用来介绍“恶心动画”,这表明“感官刺激”无处不在。卡通画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图像传播手段,但这不能保证它永远是“古典”或“典雅”的,那种认为卡通属于儿童、卡通美好单纯的想法多多少少有些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