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服装的温柔攻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熊康)

查理工作得很是辛苦。他裹了一件闪着绿光的制服,在岗位上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他干得有些热了,不过还没到浑身冒热气的地步。其实,查理只是个电脑控制下的人体模型,它走来走去只是为了给现代纺织品的研究提供帮助。它的内部构造由电线和电极组成,敏感度极高,不时向外传递着躯干和四肢的恒温信息。看起来绿西服“运行良好”。

现在,在德国海尔布隆附近霍恩施坦研究所的模拟气候室里,小人查理正在试穿明日的服装。它的皮肤由带有很多细孔的陶质材料制成,可以突然之间生出满身大汗,也可以模拟汽车司机开车时的持续紧张状态。众多结构精良的仪器负责记录查理身上的新型衣料对水气的吸收过程,观察衣料在吸水后是起皱还是会变硬,以及起皱变硬的程度如何。

在查理的帮助下,技术人员测试起来要简便多了。他们从人体与纺织品之间常常是变幻不定的小气候着眼展开研究,目的是实现最佳的服装技术设计。

新型服装的温柔攻势0

每逢大赛,阿迪达斯公司必然会为德国代表队提供新款服装  

不久之后,新一代的纺织品可能会给我们现有的服装秩序带来一场革命。这些纺织品中包含了一些能够制成“智能产品”的纤维和材料,这些材料能做到遇冷升温,遇热降温,能对皮肤发出的信号作出反应,还可以把汗液吸走。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发臭的袜子、不掉毛的毛衣以及不会变脏的衬衫出现,含有高效防晒因子的布匹也有货供应。钟爱健康肤色的人还可以选择一种能使紫外线尽可能多地透射进来的比基尼,穿上它,很快就能让皮肤变成彻头彻尾的褐色。

如今,新型服装已经从试验室走上了模特们的T形表演台。从中获益的不光是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或是到法国踢世界杯的球员,也不光是滑雪或是登山项目的爱好者,像阿曼尼、普拉达、范思哲这样的大型时装公司也从这些高技术纺织品中窥到了商机。

60年前,化学康采恩杜邦公司凭借尼龙纱线推出了第一种纯粹的合成纤维。到了60年代,尼龙免烫衬衫曾经令顾客狼狈不堪。夏天它会贴在身上,散发出臭味,还会褪色,到冬天却简直要把人冻僵。看来,当塑料用在厨房里的搅拌碗和垃圾桶上时,它会给人带来愉悦感,但把它放在衣橱里却不灵光。

时至今日,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合成品轻而易举地具备了传统原料舒适的特点,由丙稀酸树脂、聚酰胺、聚酯和其他化合物构成的衣料受到了特别的青睐。“合成制品终于摆脱了它往日的糟糕形象”,石洗牛仔裤的发明者弗朗索瓦·吉鲍德说。意大利纺织品公司Clerprem的年轻主管吉安·罗贝托·马切西则津津乐道于合成纺织品的“新尊严”以及它“内在的美感”。相反,棉织物却早已转而成为人工制品,加工时使用了众多的化学药剂。

纱线制造商如杜邦、Rhone-Poulenc、3M等企业的纱线纺织技术可称是越来越高超了。它们纺出的微型纱线直径仅有6/1000毫米,是一根头发直径的1/10,比一根蚕丝细一半,1万米微型纱线的重量还不到1克,只要有3公斤这种纱线就可以绕地球一周,制成的衣料既柔软又结实,既防潮又透风。

改变衣料纤维的构造也会带来功能的改进。纤细的空心纱线能够更有效地抗冷,如果纱线的横截面呈肾形而非圆形,气流就会更好地把汗液从皮肤上移走,送到衬衫或茄克的外面。

新型衣料还可以具有防臭功能。现在,英国制造商Courtaulds在丙稀酸树脂纤维中放入了一种名叫Triclosan的物质。这种物质通常被用在牙膏和漱口水里,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以免制造出气味难闻的酪酸。

许多纺织品的构造也在日趋精致。纺织机和编织机常常可以同时加工5种以上的不同原料,并使之混合成各种精心构想出的式样。此外,辅助机器工作的还有“隐蔽的棉线”或含有金属芯的纱线。有些被织进衣料的纱线中含有细小的玻璃球,可反射光线,从而在街道交通中起到保护作用。

今天,许多设计师喜欢把Elastane用作配料,因为这种富有弹性的合成材料可以使弹力裤、西服、工作服穿着起来更加舒适。德国宝马公司计划生产含有纤维B(一种质地牢固、重量轻的合成纤维,用以替代汽车轮胎、钢丝绳等产品中的钢丝)的摩托车服,其抗拉强度将是钢材或防弹背心原材料的5倍。另外,新式自行车服也具备同皮衣相似的安全性,看上去却同普通的牛仔制服没什么两样。

一项最初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开发、目前在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市的奥特拉斯特技术公司得到推广的技术未来可望独领风骚。简而言之,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在衣服里配备气候调节装置。为了使宇航员不致因宇宙空间的冰冷和太阳的灼热而受伤,NASA巧妙地运用热力学的原理,在织物和多孔塑料中锁进几百万个显微镜下才看得见的被膜。被膜内部包有石蜡,天热时石蜡即会融化,从周围吸走热量,从而为皮肤降温。这一过程就像冰块在饮料中融化一样。遇冷时,被膜中的石蜡液体便重新凝结,同时释放出热量。这种阶段性的转换为微型被膜赢得了一个名字——阶段转换材料(PCM)。

依照石蜡的熔点不同,衣服的温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可精确到摄氏度。人的躯干在35摄氏度时是最舒服的,胳膊和腿则在32摄氏度时最为适宜。PCM 可以让滑雪者玩得更舒服:当他们从山上往下滑时,滑雪服里的被膜吸收了多余的身体热量;等到滑雪者坐在吊椅里上山时,被膜便会把储存的能量重新释放出来。“衣服不光把热量与人体隔离开来,它还会调节热量呢”,奥特拉斯特公司的纺织品主管里克·沃尔夫兴致勃勃地说。

此外,一种由聚胺酯构成的新型膜片也可对温度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这种附着在衣料上的物质在天冷时会保持极其浓稠的状态,如果外部气温上升或是穿这衣服的人出了汗,栅状分子结构中的个别原子便会运动起来,为空气和水蒸汽让开一条通道,人就重新凉爽如初了。

在位于下莱茵地区克雷费尔德的德国纺织品研究中心,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未来。下萨克森地区有着悠久的纺织品生产传统,在这里,艾哈德·绍尔梅尔和他的同事给衣料罩上了一层薄薄的、富有柔韧性的二氧化硅。这层陶质的薄膜可以成为各种化学药剂的载体,它质地精密,抵抗力强,可使衣物对污垢不再敏感,免遭电子烟雾的侵蚀,甚至还能让衣服依光线的不同而改换色调。

除了上述多种新功能外,衣服还可以治病呢。艾哈德·绍尔梅尔属下的技师们还拿“鼠笼式分子”——即所谓的糊精做了个试验。他们把这些环状物质固着在棉花或合成衣料上,再在其中填入治疗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晒斑的药物。每当皮肤散发出热乎乎的湿气时,鼠笼会重新打开,药物就开始生效了。

分子的这种鼠笼式结构自然也可同样吸纳普通的香水香料。可以想象,当一条围巾被披戴起来时,它就会发出香味。一旦香气散发将尽,只要用香水瓶喷一喷,就会给围巾重新“加满油”。

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也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不久以后,衣料将可以在处于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溶液中进行着色,在等离子技术的辅助下获得免烫功能。激光可以切割衣料,超声和微波可对它进行无缝拼接。就在今天,电脑设计的标准西服已经问世。在美因茨,姆普鲁斯时装公司借助一种三维人体扫描仪为顾客量身定做服装,而且扫描时无须接触身体。之后,机器便自动把顾客中意的衣料剪裁成合适的样式。

此外,一种安装在鞋底的布匹发电机成了麻省理工学院专家们试验的目标。人每走一步,发电机就会生成电流,电流能让衣服发光,驱动隐藏于衣服中的合成器或微型电路,从而把衣服变成了一台便携式电脑。

所有这些奇思妙想究竟能以多快的速度付诸实践,目前还无法确定。位于斯图加特的德国纺织品和纤维研究院的化学家贝恩德·克劳斯称,时装行业的大多数中型企业都对技术革新怀有一种畏惧心理,时装设计师们常常满足于服装看似技术高超的外观,而对新型衣料的精密功能却不求甚解。当然,这其中存在费用上的原因。

失败是有可能的。事实表明,并非所有被发明者称为“智慧”的革新都是经过特别深思熟虑的。有家日本公司把一种“变色蜥蜴衣料”投放到市场上,这种衣料的颜色会随温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失为穿衣者情绪的一种标志。而实际情况呢?先变色的总是衬衫或夹克的腋窝下的部位,以至于这地方看上去就像是一块大大的汗渍,真是弄巧成拙。无奈,这家公司只得收回了它的“高技术产品”。

皮肤与衣服间的互动作用致使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小气候

带窍门的圆球

被放进纱线或多孔塑料中的微型被膜,能够遇热变冷,遇冷变热

起辅助作用的薄膜

一层极薄的聚胺酯膜片,其透气性依皮肤和周围环境的温度而变化

衣服治病

“鼠笼式分子”可以吸收并释放出药剂

新型服装的温柔攻势1

新型服装的温柔攻势2

新型服装的温柔攻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