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6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往鸿生 叶蕾 靳益严 陈言 张子苏 高翔凌 戴问天)

读者来信(68)0

10年经贸关系清晰显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构成。在这个时代中,经贸就是国际政治。

天津 王鸿生

那些自杀的中学生们……

南京中华路50号 叶蕾

读了今年第10期上《14岁的孩子,从19楼跳下》一文,为中年丧子的父母感到巨大的哀痛。但这至少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内读到的第5篇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了。另一个孩子因为完不成老师罚写的作业而上吊身亡,其中最让人辛酸的情节是他用以自杀的工具竟然是象征幸福童年生活的红领巾!这些事件以异常激烈的形式促使我们对教育制度和方式立即进行反思。不过同时也使我感到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竟这么容易给逼上绝路?为什么动不动就毫不犹豫地结束生命?为什么要用死来惩罚成人的过错?父母的责骂、老师的错误都能构成自尽的充足理由吗?

而新闻媒介关于这些意外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全面的导向,野蛮施教的老师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孩子心理素质的低下、家庭与孩子沟通的欠缺、青少年之间友谊的匮乏都是我们新闻宣传应该综合阐述的。孩子本身、家庭、学校都应对不幸负有责任。不对这些因素进行思考会给孩子们造成误导。而且一个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报道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能诱发类似事件。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确实也有不喜欢的老师。但今天成人后回想过去,至多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不敢苟同、对其中个别人的人格不赞赏,毕竟任何行业都有不成功的人物,老师并不能等同于圣人。孩子长大之后会更辩证、更理性的评价老师们,而不是他们小时候的那种稚气的仇恨以及“我做鬼也不饶过某某某”云云。可惜那些自杀的孩子再也没有这一天了。

软件的民族性问题

读者来信(68)1

北京中关村 靳益严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具有格言色彩的话语已经成为国人的口头禅,我总觉得这句话在很多领域是很片面的。

笔者最近参加了几家软件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就是大凡国产软件,主讲人几乎都用很大的篇幅大讲一下软件的民族性问题。大意是这样的: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最了解中国人,我们开发的软件充分考虑了国人的习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云云。最后让在座的人士都隐约感觉到买不买他的软件已经牵涉到了爱不爱国的问题了。这些业内人士均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但是头脑里的思想真是陈旧得可悲。在网络的世界里国家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软件公司都希望自己的软件在网络的世界里畅通无阻,具有强大的兼容性,被世界上任何肤色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而在一家国外软件公司的产品发布会上,主讲人信誓旦旦地透露了一个消息,公司下一个版本的办公室软件,将不再分为英文版、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等等。而是一个版本包容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你会哪种语言就选择哪种语言好了。这又使我想起了上面那句话这样说是否也很有道理: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

在数字化世界里,各种语言的差异是事实,有的公司利用这个差异来赚钱,有的公司利用某种语言越来越大的统治地位来挣钱,但其中起支配作用的不是语言民族性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要讨论这个“民族”的商业性问题呢?

乏味又乏术的监视器

北京 陈言

读过13期《监视器走进校园》,让我想起上中学时,教室的后门上都留有两个小孔,正好一人高的位置,以便教师及校方监视学生上课的情况。二十多年过去了,关于教育的话题不知说了多少,到头来不过是老一套,换上现代化的装备还能成为新闻。由此可见,我们的牧羊式教育多年一贯制,既乏味又乏术。在教育者眼里,学生的感受没有位置。奇怪的是,当年的学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依然故旧,照方抓药。

话说回来,也不独学校一家,到处都是新瓶装旧酒,技术的进步不过是省了些气力,添了些话题而已。不说也罢!

明天刮什么风?

江苏省南通市 张子苏

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房子,位于一个大新村的外缘。但是,当我每天站在阳台向远处眺望,我的快乐便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东南方向不过100米的农药厂高高竖起的大烟囱是我心里最大的痛。在这里住了一年了,刮东南风的日子里我们闻不到没有农药的空气。前些天的一个半夜里,农药厂突然泄漏,我给女儿当宠物的一只小蝈蝈到早晨就没气了。看来,这农药确实不是假冒伪劣。好在人不是虫子,除了头昏、眼花、要呕吐,肺里全是农药味以外,第二天有口气还照样活着。否则,真难以想象。

以前,我看天气预报,只关心是否有雨,温度如何,现在,我关心风向预报。只要不是东南风,我就很开心。这样,我就可以打开关闭了不知多少小时的门窗,让没有农药味的空气在室内流通。内心里,有时我会觉得我的愿望有些自私,因为在农药厂的每个方向都有大片的居民区,无论刮什么风,都有许多人在闻农药味。

食物还是鸦片?

NEC北京公司 高翃凌

我家养了一只猫,一位留洋博士对我们说,猫咪的饮食结构不够科学,它不该吃剩饭剩菜,而应该吃专门的猫粮。于是,我们依照电视广告的指点,给猫咪买了那种美国猫粮。自此,这只猫咪开始了它的饮食革命。它吃那种香喷喷的小饼干猫粮,我们也省去了很多麻烦。但自从猫咪吃起猫粮以来,它便不再吃其他任何食物。如果吃了别的东西,它就会呕吐。它的胃已经被彻底“改造”了。对此,我的母亲大惑不解,她说:“猫粮里到底放了些什么?这是猫粮,还是鸦片?”更糟的是,不久之后,猫咪对猫粮的兴趣大不如前,我们发现猫粮不似以前那样香喷喷,也缺少光泽,变得干涩。既然人都发现了其间的变化,当然更骗不过以“馋”著称的猫。只可惜,猫咪是有口不能言。据我所知,很多猫粮的“消费猫”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样的例子不是危言耸听,作为一名“宠物的负责主人”(猫粮广告语),对于猫咪的健康状况,我不无忧虑。更令人忧虑的是,还有很多婴儿在吃了某个品牌的外国婴儿奶粉之后,就不吃别的品牌,甚至不吃妈妈的奶汁了。我并不反对推销商品的各种手段,但是一种手段已经到了控制我们的新生儿,而我们却无能为力的程度,对此我不但是忧虑,更感到害怕。

关于《阿芙洛狄特》

西安读者 戴问天

贵刊第10期武夫先生介绍《阿芙洛狄特》的文章说:‘大家对这个书名并不陌生,因为她就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是同一个神。’此说恰恰颠倒了,维纳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情女神(venus来源于拉丁语,意即love),阿芙洛狄特才是古希腊神话中美丽的掌管爱情与婚姻的女神;据说她是从海水泡沫中出生的,其名字(aphrodite)在希腊语中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可能,希望贵刊能将此信刊出,原因有二。第一,以贵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武夫先生作为专门介绍美国文坛的作者,西方文化根底之深厚自不待言,似不应出此差错。偶然出了差错,则不论什么原因,出于对读者负责,均以公开纠正为宜。第二,武夫先生的这个差错,在我国不幸带有普遍性。例如,人们都熟悉的那尊出自希腊米洛岛(Milos)而现藏巴黎卢浮宫的断臂美神雕像,已被看成维纳斯的典型形象,其实她应该是阿芙洛狄特。在希腊人雕制她的时候,显然还不可能想到日后罗马人会创造出一个与之类似但叫做维纳斯的女神来。还有著名的被叫做‘维纳斯的诞生’的浮雕,表现的其实正是阿芙洛狄特从海水泡沫中出生。

罗马神话是希腊神话的继承与发展,二者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相互混淆的理由。例如两种神话话里诸神的名字,只有阿波罗是相同的,其他都不相同。 猫粮

上一篇: 生活圆桌(68)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