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理智告诉他们该休息,可他们情愿吃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芳)
5月底,法国医学刊物《治疗》调查发现,12%至18%的法国人不经医生诊断,擅自服用提高身体机能的药品。这些人年龄一般在30至39岁之间,职业基本是企业干部、工程师或商业人士等中高层白领,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每天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绞尽脑汁,耗尽体力”。
所以吃药。“理智告诉他们该休息,可他们情愿吃药,”主持这项调查的兴奋剂专家帕特里克·劳尔这样概括体育场外面的兴奋剂现象。
激烈竞争步步升级,人们每天都被要求再做多一些,再做好一点,无奈身体和大脑的使用自有极限,不得已时只好借助生物化学的本事将自己变成“金刚大力士”。难怪社会学家阿兰·艾亨堡说:“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从来就不仅仅是体育的宗旨,违禁如今也不再是运动员的专利。吃药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想吃什么药,请读《兴奋剂使用指南》
法国人认定这种方式是从美国那边传染过来的。美国人可能也确实处处领先,据《焦点》杂志报道:“100万美国人吃过促进新陈代谢的类固醇性质的药品,西海岸的雅皮士把可卡因当作家常便饭,普通美国人也有许多让人‘兴奋’的小技巧:富含维生素的鸡尾酒,超营养饮食,高能量饮料,还有古老配方的中国草药……”
照《焦点》杂志的逻辑,随着美国公司开进世界各国,美国人随时操练的强身健体小窍门流传到了四面八方。正好赶上法国人也急需此物,流传着的迅速流行起来。法国一名科技新闻记者蒂埃里·苏科甚至写了一本300页的《最新激素使用指南》,专门介绍在法国尚不合法的兴奋剂类药品.,苏科预计这本指南定能吊起好多读者的胃口,偏偏本国没有现货,所以他附上了各种药品的美国制造商的地址。
真正令人忧虑的还不是这本书畅销,而是没有人出来抗议。1988年法旧出过一本《300种令你超越智力与体力的药品》,简直激起了公愤,,当时的卫生部长表示要将那3个没敢用真名出版社的医生诉诸法律,许多书店拒绝销售这本“有害健康”的书籍。10年时间改变了局势,如今苏科认认真真介绍兴奋剂的用法,书店堂堂正正帮他促销。
书的扉页上,法国著名脑神经专家题了辞:“献给读者,此书谨供您理智运用。”可是《治疗》杂志的凋查对象坦白的情况与“理智”相去甚远:他们用药时几乎没想过要小要“遵医嘱”,也很少惦记药品包装上的“忌服”、“慎服”字样。“他们随随便便地吃安非他明,不过是为了能够连轴开会、卖力干活或都考个好成绩,”主持调查的劳尔陕乍说。
给时间加点儿生产力除了市面上卖的《指南》和《手册》,体坛之外的“兴奋剂文化”还有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的传播路径。法国菲利普公司的高级职员吉尔·杜蓬说,他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就是经老板介绍。那一阵工作强度超出平常,他在上班时间问面露萎靡之色,老板对他讲:“杜蓬!你最近疲疲塌塌,该吃点好东西了吧。”说完就掏一随身携带的药丸让他吃。现在杜蓬依赖“扑洛载克”(Prozac.)已有一年历史。他说:“这不奇怿。没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他们要求的生产力,只好人为地给时间添加生产力。”
最近,菲利普公司总部命令杜蓬裁减手下的人员,杜蓬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的妻子说:“要裁掉的人都和我们交情共好,这个决定实在难以作出。可怜的占尔觉得自己工作彻底失败,他脾气变坏,阴沉,易怒,在家里动不动就发火,女儿都不敢跟他亲近。”可是杜蓬本人说他在公司里并不是这样,“多亏吃了“扑洛载克”别人从来看小到我软弱的一面。”真的有那么多工作吗,要吃兴奋剂才做得完?或者,职业竞争有那么激烈吗,要吃药去做得比别人好?几年前,美国人调查过一些公司员工表现的评级标准,发现评上“A级”的人要“表现非常非常突出”,他们绝对凤毛麟角;“B级”员工也必须超值实现预期目标,他们仅占公司总人数的10%;剩下的如果不被解雇,那就是“C级”—公司章程通常会规定“C级”就是“达到预期目标”的意思,可是谁都知道,“C”的潜台词就是不够好,离解雇不远了。
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要求之高,令未来员工不得不提前进入状态。1990年的一次调查表明,法国48%的药物学学生和42%的医科学生经常服用“安非它明”或其他心理刺激类药品。似乎药箱离得越近,人们越难抵挡“灵丹妙药”的诱惑.,跨出这一步并不需要鼓足勇气,背后无形又无情的竞争一手就能把人推过去。如果被贴上“没有创意”、“不够灵通”、“能量不足”的标签,几乎就等于被剥夺了升迁和发财的可能。
人人都内行,谁也不违禁
用兴奋剂的人好像都很懂行,仃的药醒脑,有的药安神,他们自会各取所需。搞科研开发的人要有创意,要连续多个小时精力集中,不能出错,他们用的是Eeno-zolone(这种药会让病人产生严重依赖,早已不许轻易使用)或者Tacherine(专门用于治疗老年人的阿耳海默氏疾病),或者Piracetam(能够减轻老年人记忆混乱)。
商界人士要的则是另一种“兴奋”。他们从一个时区飞到另一个时区,还没倒过时差又要整日整夜谈判,结果就会出现他们最担心的犯困、失眠和工作低效率。美国市场上公开销售的Melatonine简直是他们的救星,它能缓解出差带来的焦虑感。还有本来用于治疗鼻炎的Sudafed,只要加倍服用,它也能变成兴奋剂,吃了6至9片,你会口干唇裂、心跳加速,同时睡意全无。
不想睡觉的公司经理还找到了最有效的抗睡药Modafinil,这种药治一种怪怪的“发作性睡眠”,能让病人连续60个小时不睡,但是智力体力毫无影响。海湾战争中美国士兵大吞这药丸是被迫,如今全球化经济大战如火如荼,商人们吃它则是主动上钩了。其实人们对普通人服用兴奋剂的问题早有关注。那些自以为内行的人看中了药物短暂的刺激功能,就忽视巨大的潜在危险,如中毒、依赖、卜瘾。最初吃一片两片是为了加一个夜班,以后的心理会发展到不吃药就不能加班,甚至不能上班。
可是,就算危险再明确不过,兴奋剂也依然存在,依然有人使用。社会学家阿兰·艾亨堡指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植根于“功能崇拜”,跟运动员冒险吃药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体育场上出现兴奋剂就是“违禁”;出了运动场,兴奋剂吃上多少目前都不涉及丑闻,吃药的人也不用担心被取消资格。 兴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