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世纪: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罗峪平)

走向新世纪: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0

刘冰,广东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贸易金融系本科毕业,现在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攻读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粤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实习  

罗:在我这个经济政治专栏里,被访者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它所隐含着的、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分析和认识。我注意到,你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把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美元霸权地位,以及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联系在一起。我想知道,你的思路来自何方、

刘:这大概和我的工作是观察和分析股票市场有关。

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我在香港,我发现在香港资本市场这样发达和监管严格的地方,美资证券行的任何小行为,比如它的一个调查报告都可以掀起股市的风潮,可以引起上下1000点的波动。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来源于一种力量悬殊的对比。

到1997年 9月,美国4个股票市场(Amex,芝加哥、Nasdaq和纽约)以美元结算,股票市值合计为12万亿美元,是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的23倍,台湾的39倍,马来西亚的77倍,韩国的97倍,其他亚洲新兴股票市场值的100倍以上。当月,美国股市每日交易额平均为450亿美元,亚洲各股市的日平均交易总额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规模大小、实力强弱,一目了然。

美国股市与亚洲新兴小股市比较,前者是汪洋大海,后者不过是小池塘。少数炒家凑几十、上百亿美元集体行动,在美国股市不一定可以兴风作浪。然而,同样规模的资金到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韩国或中国香港等亚洲新兴小股市,就成了大象跳进池塘,无论做多或做空,足以掀起惊涛骇浪。加上它们掌握的国际传媒造势,更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亚洲国家在本国经济范围总结危机发生的经验,总结得再深刻,也没有力量改变这个基本现实。

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也占有不成比例的绝对优势,人部分外汇交易都是其他货币与美元进行兑换的交易。外汇交易以美元为主,国际贸易结鲐:以美元为主,外债多按美元计,很多外债就是美元,外汇储备往往也按美元计,很多储备就是美元。日本外汇储备最多,只相当于全球十大外汇交易市场一天外汇交易量的六分之一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外汇储备,与全球外汇市场庞人的成交额相比,更是少得可怜。泰国金融危机中,索罗斯一家就建了上百亿美元的泰铢仓位,只要有人跟着起哄,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流向稍微偏出一股支流,就足以把一个小国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吞噬得一干二净。

目前,美元主导全球货币体系,是最丰要的国际硬通货和世界上普遍接受的有介证券、国际贸易和债务等的主要交易媒介和结算单位。这使美元比其他货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分享其它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譬如,当一国经济迅速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外债和外汇储备等增加,该国对美元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如果美元的发行量不变,即供给量固定,那么,美元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美国从而可以自动占有该国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成果一:是在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可以不依靠国外,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并且,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移到世界各地。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大跌,经济秩序正常,实质经济没有受到大的损害,金融危机没有演变成经济危机,与亚洲国家这次的境遇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美国通过美元发行量、美元利润,可以左右和影响其他的货币,尤其是与美元直接或间接挂钩的货币。在这个意义上,联邦储备局不仅仅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也成了世界性的中央银行。

走向新世纪: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1

美国拥有全球大部分金融资产和各类基金。1997年,美国的金融资产为26.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1993年全球资产总值才44万亿美元。美国现有各种共同基金23926亿美元,债券和货币基金20174亿美元。两项合计,44100亿美元。这些基金,特别是美国一国就有的两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券和货币基金,专门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

此外,金融衍生工具也多从华尔街创造出来。衍生工具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而且越发展越集中。1993年年底,美国美林、索罗门兄弟、摩根银行、摩根丹利、高盛和信孚6家,就占全球衍生上具合约的40%。到1996年国际结算银行调查时,美国14家金融机构占了美国全国衍生工具活动的90%。

在证券业,全球十大证券行中,美资就占了6家,而且一举压倒了多年的劲敌—日本证券行。日本野村证券,1995年曾是全球证券业“大哥大”,现在已经退居第四。受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银行纷纷收缩海外业务。许多分析家认为,未来几年,日本金融机构没有能力再向海外发展,重返国际舞台。整个欧洲,只有一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可以挤进“十大证券行”。在金融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国际市场是美资金融大鳄鱼的天下,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想分一杯羹,难之又难。

罗: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开放和封闭一直是两难的选择。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争取加入全球开放经济而作出种种努力。比如世贸组织(WTO)102个成员国去年年底签订的“金融服务协定”,大家都自愿同意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

刘:无论承认与否,WTO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控制。比如说,至1997年底,在WTO成立的3年多时单里,向其提出仲裁要求最多的足美国,共15次。其中7次美国得胜而归。7次庭外和解,结果也对美国有利,唯一失败的一次是“柯达”对“富士”一役。“金融服务协定”的谈判过程中,表面上美国代表到最后一刻,还表现得非常强硬,叫价很高,对各国的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不满意。其实,美国半推半就,最直接和最大的赢家还是美国。

毫无疑问,亚洲各国一旦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立刻面对的,就是美资金融机构泰山压顶式的摧毁性竞争。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面临着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强大压力。1998年2月,日本兴业银行主席黑泽说,日本对外开放金融业以后,140家日本银行中,只有不到10家有能力面对国际银行的竞争。如今,在美资金融入鳄鱼的压力下,日资金融机构已经在国内金融市场中手忙脚乱,穷于应付,节节败北。1997年10月,美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三家美资证券行在口本的股票交易额分别名列同行的第一、二和入位。三家公司已经占日本股票交易额的19.6%,比原来日本四大证券商:野村、大和、日兴和山一四家合起来所占的还多。而且美资证券行在日本的盈利相当可观。日本的景况如此,其他被迫开放金融市场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今后境遇如何,可想而知。

罗: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还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即将诞生的欧元,,它是否可能成为与美元霸权抗衡的力量?

刘:在我看来,今后十年,在世界上能够与美国金融势力抗衡的只有欧洲了。美国现在虽然在口头上说欢迎欧元的诞生。但是他已经感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美国的金融机构最近发生的兼并和调整,都是这种挑战压力的结果。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美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应该看到,欧元到2001年的正式使用是欧盟国家成熟的标志,是这些国家在1992年英国金融动荡和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自觉形成与美国抗衡势力的表现。欧元如果能够稳定下来,它货币后面的经济实力是非常强人的,会对投资者产生强人的吸引力。它在全世界政治、经济、金融等各方面势必造成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有力挑战。

罗:至今为止,我听到的所有对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讨论的潜台词,都是对于中国本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关注和焦虑,你强调的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刘:恐怕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讨论自己应该做什么或并怎么做的时候要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想真正找出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只有把亚洲金融危机放在世界金融体系激烈变化的背景下考察、思考才史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国家、地区为单元思考,局限在一网内部“宏观”调控和体制改革的范围内总结经验,已经无法完满解答亚洲金融危机提出的问题。

走向新世纪: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2

走向新世纪:美元霸权和美国的金融扩张主义3

上一篇: 消费:一站购物
下一篇: 报道:寻找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