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灵魂像一顶帽子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专访:灵魂像一顶帽子0

由中央戏剧学院几个毕业生编导并主演的《保尔·柯察金》是今年热闹的话剧舞台,上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该剧2月8日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演,3月5日在首都剧场结束演出。导演蔡尚君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保尔·柯察金》是一出很注重形式感的话剧,年轻导演是不是只能玩玩形式呢?

蔡尚君:如果按照我最初的设想,那么这出戏追求的是“亮刀子”的效果,亮出几把刀子—信仰、爱情、苦难,爱情这个概念一提出来,所有爱情戏都集中到一起完成,这么做恐怕更不容易被接受。考虑到投资和市场,我们还是加入了故事情节。

年轻导演可能更强调形式,但形式就是内容。我不承认我这出戏是前卫的。苏联导演塔尔柯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内涵与良知应该永远先于技巧。

记者:在前不久的电影《长大成人》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也被当作是主人公成长的一个重要参照物,你们也选择了保尔,我要问的是,对于你们来说,保尔这个形象真那么重要吗?

蔡尚君:我觉得那个电影的出发点非常好,讲一个生命成长的故事。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保尔或这部小说并没有对我产生过什么影响,我那时候也看外国小说,但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是现代主义作品。选择保尔只是因为朋友们一起聊天,聊小时候玩什么看过什么,很偶然地提到保尔,他的形象、他的状态打动了我,我想借助这个人物来说明:每个人对生活都应该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灵魂就像一顶帽子,离我们的脑袋不远。

我也不想颠覆或解构保尔这个形象,革命者也许没有个体的权力,要像圣徒般自律。保尔16岁就被卷入革命的洪流中,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少年面对成人社会的故事。年轻人选择成长为主题,也是很自然的事。

记者:在你们这出戏的演出过程中,姜文主演的《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非常火爆,你如何看待这种更为传统的戏剧方式。

蔡尚君:那出戏很成功,一是因为明星效应,二是剧本很不错,但70年前的剧本到现在也许是二流的,因为它太注重文学的叙事性,而不注重剧场。

我不想用现代或传统的概念,更想用封闭或开放的概念。传达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我不想在影视发达的时代还在封闭的状态下讲故事,我希望戏剧给观众以冲击,他们看到演员在台上奔跑、喘气、流汗,看到保尔那种状态。几年前我去康定拍藏戏的电视片,那里的背景是蓝天和高山,当地剧团的人从草原上搬起4块大石头码好四角,这就是舞台。如果这种东西用戏剧理论来表达,那就是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所说的:一些人在另一些人的注视下走进一个空间,这就是戏剧。

记者:《保尔·柯察金》从剧本完成到正式演出历时3年,这次演出又没有赚到钱,有评论说你们根本不考虑市场,这是一种保尔·柯察金式的乌托邦精神吗?

蔡尚君:我很反感要迎合观众这种说法,这表面上是尊重观众,实际上是低估观众。我不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把握说观众会喜欢什么想要看什么,我只能说我们首先应该有立场,坚定的立场,去争取观众。

记者:这出戏演完了,你下面要排一部什么样的东西呢?

蔡尚君:我想排《唐·吉诃德》,讲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保尔·柯察金蔡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