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6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戚卫东 王鲁生 陈昕 小丽 冷思)

读者来信(61)0

朱胜文的灰色收入提供了中国一个腐败官僚现状的重要文本,它揭露了腐败在中国生存状态极深刻的层面。

北京戚卫东

煤气爆炸与安全防灾意识

3月5日傍晚6时40分左右,西安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发生泄漏爆炸,后来又发生三次猛烈爆炸。当时我正好有事在西郊团结南路一带,听到巨响,又看到被火光照亮的天空,一种本能的意识让我匆匆离开了西郊。事后,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许多爱看热闹的群众在爆炸现场围观。我不禁为这些人担忧,难道他们忘了小时候妈妈叮嘱的话,不要凑热闹吗?

人们现在有了各种诸如养老、防病等意识,但在安全防灾这方面,几乎是空白。人们没有想到家中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煤气罐是否还在安全期,煤气泄漏甚至爆炸怎么办?这些看似微小实际上却可能危及我们人身安全的危险是时时存在的,但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对待。

报纸上提到日本国民的安全防灾意识很强,公民经常进行防震演习。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西郊煤气罐大爆炸时有关方面没有通知和组织大寨村村民撤离,这似乎就不能单纯责怪人们缺乏安全防灾意识了。

西安市莲湖区五星街小区 李徐

不自愿的“自力更生”募捐

春节里.我们市的华联商厦因火灾损失惨重,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来说,这场火灾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后来市里下了一个文件,说佳木斯市不要国家一分钱,要靠市民自己的力量重建一个新“华联”。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捐款,并号召所有市民都来捐款。

虽然是自愿募捐,但是单位领导、同事都捐了之后,我也不能不捐。说实话,以我现在的工资水平,真不愿捐钱,因为生活本来就不宽裕。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捐款的新闻报道出来之后,那条关于募捐的号召书都快变成一个非要执行的命令了。

一个江西九江市的亲戚听说这件事以后,来信说当年九江市最大的商场“大中大”被火烧毁之后,市里组织了一次有奖彩券销售活动。市民们在购买彩券后有机会得大奖,大奖是一套商品房。

我觉得九江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购买奖券的市民肯定都是自愿的,尽管有人并不纯粹出于善良的愿意。我还觉得我们市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是出于领导们保住自己乌纱帽的动机。可苦了我们这些老百姓!

佳木斯 王鲁生

空空荡荡的大学教堂

我是1995年毕业的大学生,从上海的校园里直接被分回了家乡。“当时为了能留在上海,班上所有同学都使出了全部的招数,结果只有少数人留在了上海。很多同学去的单位与专业牛头不对马嘴,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张上海的户口卡片。

这几天看新闻,看见北京大学课堂上:除了老师就没几个学生,学生都去找工作了。老师忧心忡忡地说:他们耽误的学业会影响一生的。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报道中说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择业信息网,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为毕业后的工作早作打算。河北大学甚至为推销学生不惜花重金在报纸上登广告。然后是有人呼吁大学生应该找准择业方向,不要只为了城市的条件好就把专业放在一边,学校几年的专业培养也被浪费了。

这样的情景与我毕业那年如出一辙。我觉得如果不把“学校分配”这种作法去掉,就永远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户口、人事关系还决定人的一生的时候,一张毕业派遣证就决定了一个大学生一生的基本轨迹。其实没有多少人是因为怕吃苦而拒绝去艰苦的地方的,但是被分配去吃苦这种事情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干了。一个人没有了自由的迁徙权和工作权,这些权利被计划分配之后就会滋生空空荡荡的大学教室的尴尬局面。

我真心希望以后的师弟师妹们能够真正地自由择业。也许有的大学生找不着工作,但现在连部长都下岗了,政府要做的已经不是给人一个工作,而是让人们以自己的能力去找适合自己工作,我想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江西几江171医院 陈昕

读者来信(61)1

也说“淫妇”与“贞操”

也许那期《生活周刊》一上来就有在“尿液中游泳”云云,翻看之中,看到不少让我感觉诧异的字眼,一会儿是“淫妇”,一会是“贞操”—我还以这词儿已经不那么时兴了呢。

现在我才算闹明白了《廊桥遗梦》引起国人这许多口舌是怎么回事。这书在美国虽畅销,却没什么可议论的。言情故事,因缘际会,谁不爱看?在咱们这里却成了讨论“婚外情”道德伦理问题的引火线。人家是在那里讲故事,咱们这里是当生活教科书。这么着说事,还有个完?记得最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一位冯老先生,说,这里面说是爱情,小过是情欲,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弄得我对老先生自己的爱情故事直感兴趣。

现在让那位英雄先生一挑明,才明白了《廊桥遗梦》和潘金莲的关系。闹了半天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有另一种写法—“淫妇”的写法。当然,那好像小会是今天,今天是“有读者抗议,潘金莲和武松简直成了中国式的《廊桥遗梦》”。

我得先声明,我并没有如何推崇《廊桥遗梦》。但那好像跟道德问题没什么关系。我可是挺爱看《水浒》,倒也没学会杀人如麻。而且,我讨厌里面的好多好多男人一一头一个是宋江。所以我对闫婆惜的故事完全是另一种读法。至于武松和潘金莲,就没那么简单,我对武松没有那位读者先生般的“如此英雄崇拜”,不过他们的这个故事里,非说出个是非缘由,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不过,我是女人,而且是个恰好生在现代的女人,如果我对潘金莲没有一丁点儿同情,我恐怕该看看心理医生了。

还有句题外话,《廊桥遗梦》虽然在美国畅销,倒也没见人人都搞婚外恋,特别是这故事发生的中西部。所以总统搞婚外恋,还弄得举国上下鸡犬不宁。这地界上的逻辑好像是,不结婚的时候爱谁谁,结了婚就另有标准,所以离婚率也高。不过,这地界道德准绳也小不是这一个。比如老想抓总统小辫子的那位先生,因为搞得过了火,像秘密警察,结果弄巧成拙了。

我还得声明,我绝没有提倡道德沦丧的意思。只不过说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如果是潘金莲那个时代的男女道德,你让我现在还完全照办,好像就不那么容易。不过,持这种准则的人也许不少,否则为什么贞操仍是一个话题。光问女大学生为谁守贞操好像还很不够,因为要是老有英雄先生们动辄名之以“淫妇”,这个贞操问题就不光是女人们的事,而更是男人们的事了。

纽约小丽

下岗后怎么办?

感谢贵刊文章对下岗职工的关注。近几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被迫下岗。广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已经越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知名人士及新闻媒介的报道只是停留在关怀与关注这一层面上。而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无非只停留在下岗后去经商,下岗后去搞三产稍有常识的人就可想像得到把众多的下岗职工往商海里赶将是一种什么样子。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商业过剩的局面,许多下岗职工一无本金二无经商经验,许多壮劳力只为卖出一鞋垫之类的小商品就办起了商摊,形成了有商家无买家的局面。这样下去不仅难以维持生计,更严重的是对正常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冲击。

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存在着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我在这里呼吁新闻记者及一切有识之士对这一社会问题应采取严谨的理想思维,千万不要再感情用事。我们不能因为树立几个下岗再就业明星,就敢断然肯定下岗并不可怕。也不能因为一些下岗职工对新职业的挑剔,就断然认为下岗职工并找不到工作,只是他们择业观念的问题。

北京冷思更正:本刊第六期封面故事《权力的盛宴—哈尔滨特大权钱交易腐败案纪事》,文中有如下错误,特此更正:

第15页图说“原哈尔滨国税局长饯胜利”成为“魏国军”;第16页图说“中纪委常委刘丽其”应为“刘丽英”

上一篇: 生活圆桌(6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