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泰坦尼克号》与重磅炸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有一点可以肯定:谈论《泰坦尼克号》就是谈论钱。4月份你不得不走进电影院,可能仅仅因为它花了2亿美元(算上为把它送到你面前所花的费用则近3亿)。仅其服装费用就是840万美元,在任何地方都能拍10部说得过去的影片。
好莱坞是通过精确计算来达到效果的娱乐机器,而《泰坦尼克号》是它最硕大最优良的产品。这部史诗中爱情和灾难一样好看,当然,是前半部分的爱情和后半部分的灾难。贵族少女置老母与阔绰的未婚夫于不顾,爱上英俊、乐观的穷艺术家,这是始终讨人喜欢的陈词滥调,然而它编排有致,画面精美,更重要的是始终有金钱作垫底—最打动人心的一刻是杰克(迪卡普里奥)教露丝(温斯莉)闭上眼睛,体会鸟儿飞翔的自由—此时他们站在世界上最巨大最豪华的客轮的最前端。片尾展示露丝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单人照,也是为了让细心的观众体会到,甚至在杰克死后,露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永远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卡麦隆花了最多的钱,当然不只为拍一部指责富人的爱情片,尽管他自认为那是沉船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甚至把《真实的谎言》(1995年在我国创票房纪录)也当成爱情片。然而“泰坦尼克号”一旦撞上冰山,以后的一个多小时里,观众便不会再对爱情那么敏感。卡麦隆说:“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将是一代人不得不接受的视觉真实。”于是紧张一浪接一浪地涌来,下沉,人群,下沉,人群,最后船身断为两截,甲板完全竖了起来,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落入水中,像蟑螂一样冻死。好莱坞不会有歌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悲剧,灾难就是灾难,“好看”的灾难,观众从一开始就在等待的灾难。
观众等待已久,而20世纪福克斯公司等得更久。他们一开始计划投资1.1亿美元拍一个爱情故事,而实际上那个预算漏洞百出,方方面面开始超支,比如仅电缆耗资就超出了全部灯光费。派拉蒙公司加人进来,以6500万美元换取了在北美的发行权。但当卡麦隆开始超时,从去年7月直拖到10月时,一切变得于事无补(卡麦隆甚至将他应得的800万美元酬金重又投进影片)。接着,“泰坦尼克号”开始四处捞钱,从日本到北美,从香港到欧洲,仅在美国票房已1亿多美元.负债累累的福克斯公司最终避免了破产,并能赚一份比例很小、数额颇大的钱。
这番曲折不会鼓励很多公司去冒险,但至少在福克斯公司这却是家常便饭。从六七十年代的《埃及艳后》(赔)、《音乐之声》(赚)、《虎、虎、虎》(赔)、《星球大战》(赚)直到前几年的《水世界》(赔),福克斯公司始终在玩这种过山车似的大进大出游戏。希区柯克曾经哀叹:“在这行生意中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就是《音乐之声》……它刺激得人人都去制作昂贵的影片。”哀叹归哀叹,这种“重磅炸弹”在60年代只是作为例外,现在都成了规律,好莱坞每年都要炮制出几颗来,或闷或响,都会被大大炒作一番。
重磅炸弹的效果最明显不过就是,在国际上好莱坞轰炸世界各国,如风卷残云;在国内大片挤兑小片,大公司收购小公司。而全球观众养成的习惯则是,逢大片饕餮一番,逢小片忍饥挨饿也不光顾曾经有过电影是娱乐、艺术还是宣传的争论,但现在票房成了唯一的标志,人们被引向影院,像是去看球赛。而且,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学好莱坞的大片战略—包括中国—不管成功与否,反正看起来没什么能够阻止它。
前不久卡麦隆说,如果早知道把《泰坦尼克号》搬上银幕需要这么大代价,在开始之前他就会打住。真的吗?“真实的谎言”吧。要么下一次他拍一部4亿美元的影片,要么另一个导演将超过他,像他超过斯皮尔伯格一样。 好莱坞泰坦尼克号影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