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女性电影:又一种“香蕉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衫)
《你好,就你一个人吗》剧照
人们称那类生长在美国的亚洲人为“香蕉人”,他们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观念是彻头彻尾的白人,而外貌是不折不扣的黄种人。名实不符是他们的最大特征。“香蕉人”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它意味着趋同中的某种分裂,以同样的原则检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叫嚣得最响亮的女权主义者中更是不乏此类表里不一的“香蕉人”。
美国影片《原配夫人俱乐部》中,三位大明星戴安·基顿、戈迪·霍恩和贝蒂·密德勒夸张的表演风格,如时装展示般变幻的光鲜衣着是好莱坞对女性貌似同情后的又一次观赏。一切都是经由戏剧的偶然和巧合来实现,碰巧戈迪·霖恩很有钱,碰巧戴安·基顿很有才,碰巧贝蒂·密德勒很有势,碰巧抛弃她们的丈夫个个劣迹昭彰,为法不容,碰巧……。所以一切的男女不平都在片尾三个主人公对少女时代的歌唱声中得到想象性解决。
黛米·摩尔一向是那么有性格的人,每拍一部影片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但看了《魔鬼女大兵》之后,颇感失望。黛米·摩尔的新造型实在是一种屈服,光头、抹了黑灰的脸、满身的肌肉,不啻是对男性权威的顶礼膜拜,女性魅力荡然无存,连面对男性挑衅时的回答都是“Suckyour dick”这样男性取向的秽语。看样子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早已深入到语言和思维的最细微处,好莱坞早已成为媚俗的代名词。在抚慰女性的同时,它当然不会触怒掌握实权的男性观众。本着最崇高的商业原则,好莱坞永远不会真正直面任何问题。
近两年韩国电影崭露头角,李明镛的《真倒霉的下午》在短短的九十分钟内将弃母、殴妻、诱奸等等男性施于女性的暴力予以彻底揭露。影片虽然没有对女性个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但在抓取病症时导演的眼光还是锐利的。影片的轻喜剧风格虽不足以动摇男权社会的根本,至少母亲跳楼自杀这一情节产生的批判力度是欢笑无法抹杀的。另一韩国导演朴哲洙的《301,302》是一部在韩国亦被视为最具实验精神的影片,两个变态的女人住对门,301酷爱烹饪,302顽固厌食。在藉由食物打开的交往中,她们发现原来彼此的偏执都是由于遭男性迫害的结果。影片最让人震惊处在于它的结局:302躺上砧板,301获取了新的烹饪材料。当男警官赞叹他从未吃过味道这么好的“鸡肉”料理时,相信每个观众的心都会抖一下。偏冷色的影调,以及由大量锋利刀具组成的特写镜头,经由快速切换形成影片寒冷尖锐的风格—韩国是一个以恨文化著称的民族,感情往往以极端的形式表达,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也往往具备罕见的力度。
事实上,许多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制约,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彻底解决,但将之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去,我们或者能够看得比较透彻。女性主义在今天已日渐由社会运动转向文化研究。我们不能否认欧洲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坚实地托起了这一命题。西班牙影展中放映的《你一个人吗?》就是一部朴素自然的女性主义作品。影片通过探讨少女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少女心理成熟轨迹、轻松地完成了少女价值的确立,而无须依赖对男性的模仿和批判。每个人都是自足而完满的,是不依赖指责或贬低他人而存在的。
中国似乎没闹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许多在西方国家的女性又是游行又是上诉才得来的权利,中国女性很轻松就得到了,比如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等。毕竟中国现代女性是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宣传下成长起来的。环顾’97中国影坛,唯一可归为女性电影的是《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影片可以看作是一个没落文人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和“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幻灭过程。被生活重担压迫而年老色衰的师惠(盖克饰)被想当然地视为阻碍李保田前进的绊脚石。“你丫根本不理解我”,一句在影院中博得如许掌声的台词,听来实在是冠冕堂皇之至,难道打着追求理想的旗号就可以将生活的艰难推给妻子吗?我奇怪李保田居然可以将几千年的陈词滥调演绎得如此慷慨激昂。或者真的如黄蜀芹导演所说,中国没有什么女性主义,文革中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抹杀女性特征,是服膺男权政治的需要。今天,要求女人要有女人味儿,仍然是服膺男权控制下的商业社会的需要,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香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