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竹签串起的产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今年冬天,一种来自沈阳的“老高太太”糖葫芦走俏北京。
在街头大大小小的糖葫芦摊中,“老高太太”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它外裹一层包装袋,拥有注册商标和6项专利,更重要的是它走出了传统食品的自我封闭,步入产业化阶段。也许,传统与现代的错位已经为我们造就了一个市场。
老延智1972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在辽宁盘锦种植水稻;1976年回到沈阳做锯木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他报考复旦大学昆虫专业,结果落榜;1983年-1986年学习企业物资管理,获中专学历,后在沈阳市木材公司任业务员;1993年6月他辞去公职创办“老高太太”糖葫芦厂;现为“老高太太”糖葫芦厂总厂厂长,沈阳山楂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记者:糖葫芦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小吃,所以长期以来它一直延续着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方式,您当初为何决定投人开发这块市场?
老:糖葫芦和饺子、元宵一样都是最传统的中国食品,但就因为它太传统了就不引人注目。我个人产生开发糖葫芦的念头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70年代我父亲在远离家乡的“五七干校”,家里经济拮据,母亲只好自己做一些糖葫芦出售补贴家用。在帮母亲卖糖葫芦的过程中,我感觉它生产上有很多弊病,尤其是很不卫生。后来在十几位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们改良了糖葫芦生产工艺,研制出山植无缝去果头、果核、灌馅技术,并在1993年1月申报了国家专利。这段经历使我意识到糖葫芦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认识、开发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产业,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传统食品的消费欲望、条件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两者的反差之间正蕴含着一个市场契机。
而就在1993年,由于我以个人名义为单位借的货款被骗,使自己背上20多万元的债务。为了在年底之前还清欠债,我这才决定辞职建糖葫芦厂。1993年10月工厂成立。可没过多久那笔被骗走的20万元货款又被追回,所以办工厂对我来说也挺偶然。
记者:办糖葫芦厂是件谁都没尝试过的事,您当时怎么肯定能在两个月时间里赚20万元还债?
老:糖葫芦市场很模糊,当时没法做市场调查,可我长期关注它,对市场状况心里有底。但是工厂起步阶段仍很艰难。我的启动资金只有向父亲借的1.7万元,连工商注册都很勉强(按规定至少要达到3万元)。当时一车山楂要两万元,这1.7万元主要投人作为流动资金。因为没钱,设备全是自己设计,2万元厂房租金拖到第二年,结果人家多要了1万元。更谈不上雇销售员,头两个月我只有一个人到销售点卖糖葫芦。而且产品最初卖不出去,谁也不认包在塑料袋里的糖葫芦。我就让顾客随便尝,有人肯吃就证明它成功了。后来随着顾客口头相传,销量一点点扩大,最高达到一天7万支,日销售额10万元,不到两个月果真赚回了20万元。
记者:糖葫芦是回报很高的产品吗?
老:初期阶段,“老高太太”的毛利率曾达到40%-50%,如今毛利率稳定在15%左右。北京市场由于地区价格差利润稍微高些,可以达到20%,我想今后大致保持15%-20%的利润率,这是社会平均水平。推进这项产业我不追求一时暴利。国内开发传统食品产业往往一起步就求快求暴利,产品质量、服务跟不上,最后还是昙花一现。发展初期我们决定采用直销方式占领市场。1995年“老高太太”糖葫芦开始建立直销网点,当年9月在长春设立了第一家分厂,以后陆续又在哈尔滨、鞍山、天津等地设厂。1997年10月我们投人30万元在北京设了第7家分厂。我们的原则是“资金积累、一步到位,核计人才”,如果有人具备独立打开市场的能力,就投资让他设厂,然后铺开直销网点。现在“老高太太”在北京城区重点地段设有40多个直销点,日销量3万支。这些直销点都统一形式、统一价格,因而便于管理,而且资金回流更快。随着产量扩大,销售方面会越来越牵扯精力。从1996年开始我们也尝试实行分销,以后过渡到以分销为主。
记者:“老高太太”糖葫芦现在年销售额能达到多少?
老: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不过1994年提出的用3-4年时间达到产值过亿利润过千万的目标在1998年应该能够实现。
记者:您认为到目前为止“老高太太”的市场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
老:这要看产业拓展的程度。由糖葫芦人手我想启动一个包括以山楂种植到山楂膏、汁、茶等系列产品制造的系统产业。单就糖葫芦市场而言,我们仍要继续开拓。据调查,仅北京市场糖葫芦日销量就为30-50万支,按平均每支2元计算,一天销售额就能达到100万元,一年3个月旺季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而现在我们只争取到10%的市场份额。何况南方城市我们还未涉足。如果照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估计10年时间这块市场还做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