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娱乐:阿巴斯:“真实的伊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一个小男孩看到他一个同学被训斥,老师威胁说,如果他没有把作业写到作业本上就会被开除出校。回到家里,小男孩发现自己错拿了这个同学的作业本,他想送回去,但不知道同学住哪儿,于是他开始在广袤的乡村四处打听,寻找……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加罗斯达米第一部受到西方影坛瞩目的电影,接下来他拍了两部同样伟大同样沉闷的《生活在继续》和《橄榄树下的情人》,与前一部被并称为“伊朗三部曲”。到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他的《樱桃的滋味》荣获金棕榈奖时,他已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亚洲导演之一。
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伊朗(甚至可以推广到中亚和西亚)是一个盛产椰枣、石油和地毯的国度,新闻说那儿挺富的,常打仗,有不少宗教狂热分子和恐怖分子。阿巴斯似乎要把伊朗的“常态”端给外国人,他用带有纪录片风格的方式表现出伊朗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生命哲学:看似荒凉贫瘠的土地,稍嫌落后的生活方式,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近乎固执的民族性。他甚至有意在影片中插入冗长的对话和看起来什么也没干的场景—“我在那里就需要‘什么也没干’”,他说,“这正是美国电影的问题所在:总是在加速、加速还是加速。”
媒体一致宣扬阿巴斯笃信写实美学,可谓“亚洲的心灵之光”,但他的荣誉无疑首先是欧洲人给予的。阿巴斯影片最大的魅力也在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宗教国家的内容和一个后现代知识分子导演的眼光。他既有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偷自行车的人》)的血液,同时又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形式主义”导演。“伊朗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总是在追寻某一样东西,或者如一个小男孩固执地寻找朋友的家,或者如一个年轻人锲而不舍地追求邻家女,作者总在最后给一个极大极长的远景,关照出整个伊朗就像一个废墟上的新生儿。
像许多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导演一样,阿巴斯在国内有很多争议,他们认为他的影片不真实,歪曲了伊朗的实际生活。去年伊朗政府不准《樱桃的滋味》参加戛纳影展,也许是因为该片尚未在国内放映过,不合出国参展规定;也许是因为该片以自杀为主要情节与伊斯兰教义抵触,但展期最后一天忽然放行,—这番波折自然又使阿巴斯成为标榜艺术自由的西方世界的英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首先没有机会看到他的片子;其次,可能感觉没必要看这种沉闷的杰作;再其次,看不下去;最后一种可能是,看进去了,感动,思考;但真实与否,天晓得? 伊朗电影伊朗石油电影节阿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