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中的论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熊康)

温室中的论战0

1990年2012年全球碳物质的释放状况,释放量约提高30%,其中红色代表全球总量,绿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黄为发展中国家,紫为东欧国家

气候学家一般认为,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对气候变化施加了显著影响。如今,新的一届世界气候高峰会议上,就在环境保护论者疾呼大力降低能源消耗,以减缓温室效应的时候,却有一小部分研究者发出了响亮的质疑声——他们反对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的观点,而将全球变暖解释为自然的气候波动,或是太阳辐射发生变化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太阳就好比是气候“扑克牌”中的“百搭”,仅太阳这一个因素就足以导致全球变暖,其原因如下:太阳的亮度正在加大;太阳活度的提高致使太阳风的强度加剧,这是一种由太阳本身散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它会影响到云的生成,并进而波及气候;紫外线的照射也随着太阳活度的提高而增强。平流层中的臭氧在吸收了蕴含丰富能量的紫外线后温度上升,这一过程改变了大气中的能量收支平衡。

人造卫星搜集的数据显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正随着黑子的一个个活动周期而趋于强烈。黑子虽对太阳有降温作用,但伴随而生的光斑却又在热量方面扭亏为盈。1996年,地球表面接收的日光辐射比1986年多出0.036个百分点。在过去一百年中,太阳的亮度提高了0.3%,对于这一时期的全球变暖,太阳应承担一半的责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的理查德·威尔逊认为:“假如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在我们预测的未来的一百年全球气温上升的两度中,将会有0.5度是由太阳照射的逐渐增强而引起的。当然,这不会改变二氧化碳在气候变暖中的主导地位。”

哥本哈根的两名气候学家克努德·拉森和埃吉尔·弗利斯—克利斯滕森对于太阳风的作用深有体会,他们发现了黑子活动周期长短与北半球气温之间的联系。据他们看来,通常情况下,宇宙辐射进入地表大气层后,便引发了云的凝聚。云在生成后遮盖了地表,导致气温下降。但在黑子活动频繁的阶段,太阳风和极地磁场的威力猛增,它们在地表肆意延展,阻碍了地表对宇宙射线的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气温升高了。

柏林自由大学的气候学家卡琳·拉比茨克也发现了天气与黑子周期之间的一致性。拉比茨克的同事彼得·布雷西克说:“大自然不会如此单调无聊,只因为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就让气温上升。当然,也不能把全球变暖的原因完全归到太阳身上。”

迄今为止,这些气候学上的怀疑论者尚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推翻昌盛一时的温室气体理论,但说不准什么时候,他们就会给它致命的一击。

威斯巴登的化学家海因茨·胡格在一份尚未发表的论文中检测了二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状况,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早就足以近乎全部地吸收地球表面散发出的热量。即便再有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也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了。哪怕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一倍,也只能再多吸收千分之几的热量。“只要温室上面被盖子覆住,则不管盖子是用甲壳还是用玻璃做的,这都没什么区别”,胡格说。托马斯·格雷德尔及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在他们编撰的教材《气候化学》一书中,也证实了以上这种二氧化碳的饱和效应。“假如以上测试数据属实,”气候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斯曼表示,“则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我们对温室效应的理解也该彻底改一改了。” 科学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