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进飞 卞智洪)

“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0

导演路学长

1976年大地震的前夜,十几岁的周青在北京郊外偶然捡到一本发黄的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保尔精神同样感染着周青,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已不再是50年代……今天,周青已是个30岁上下的成年人,他真正成熟了吗?

11月中旬,当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继续在某些影院加映时,另一部都市题材的影片——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开始在北京公映,周青是其中的主人公。影片通过他的视角描述了一代人的成长,从70年代的小人书、地震棚、货运站、《军港之夜》到90年代的蹦迪、摇滚和行为艺术。圈内有人亲切地称它“恢复现实主义手法”,将是影响广泛的“第六代”作品之一。

在西方,自新德国电影运动以后就不再有“代”的标记可寻,始终是好莱坞式的主流电影和个人化的艺术电影之间双向互动。在中国称呼“第六代导演”,也更多是表达对所谓“第五代”之后新导演、新电影形态的一种期待。“第六代”或称“新生代”,泛指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接受学院教育、90年代开始拍片的一批年轻导演。与“第五代”导演初出道时多选择历史、东方、乡土为题材进行寓言式的文化建构不同,“第六代”在刚开始拍片时几乎一致瞄准了当下、城市和个人,力图表现某种个体的生命状态,如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娄烨的《周末情人》、《危情少女》,管虎的《头发乱了》,张元的《北京杂种》等等。这样十几部电影出现在90年代上半期,极大地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并激起过观众的注意。

或许“第六代”过于想突破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前一代作品中的集体意识,他们的主人公往往设置为边缘人物,其中摇滚乐手是最常见的。有时候这使他们的影片难获公映,如果加上手法脱离常规、主题尚欠开拓的问题,往往就会失去大部分普通观众。但人物的边缘化究意是不是一个问题呢?路学长的认识很清晰:“外国人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不是边缘人物?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看,而它也能获通过?对于观众来说,重要的不是现实而是银幕真实,对导演也是如此,吸引人的不是题材和人物,而首先是讲故事的方式。”在路学长的影片中,90年代的周青混迹在乌烟瘴气、一片颓废的摇滚乐队中,这并不是多数观众所耳闻目睹的环境,但由于导演对常规镜语的熟练地、节奏化地运用,它和70年代显得一样生动可信。用路学长的话来说:“前半部分想让观众认同,后半部分想让观众窥视。”——这是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策略。这部片子在上海观摩时,一位老一辈著名影评人看完后说:“这里面的人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见过,但我为什么能接受?”

影片中的火车司机朱赫来给予少年周青很大的帮助,他是中国特殊历史造就的一代,当过红卫兵插过队,文革后又上了大学,其高尚的人格和坚定、沉着的精神力量深深鼓舞了周青。在影片后半部,周青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寻找朱赫来成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和80年代末城市电影(如《顽主》)中“弑父”的主人公恰恰相反,周青似乎始终在寻找“父亲”,而自己始终没有长大成人。对此,路学长反驳说:“周青并不是怀旧和寻根,因为即使找到朱赫来也不会有什么帮助,70年代的精神不可能适合90年代。他想搞清楚的只是朱赫来这一代人为什么显得那么‘有根’,而他们却总在‘飘来飘去’。”

该片策划人、“第五代”导演田壮壮说得更为直截了当:“当初看到这个本子,最喜欢的就是它反叛和追寻的精神。90年代的摇滚乐队代表对70年代的一种反叛,而周青又对乐队进行了一次反叛。这是一个很大气的主题。”周青排斥他所在乐队颓废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缘于他天生的正直、向善,甚至也不是早期朱赫来的影响——事实上朱赫来对他来说始终像一个谜,而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这些(他“从国外回来”,“见多了”),他厌倦了。他一直试图找到新的生存意义,却发现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他最后的行动是通过一次“想象中的”能量释放——暴力行动来解决,以此为起点再开始寻找精神价值——从这个层面才可能解释周青的“长大成人”。

在周青“长大成人”的背后,是导演路学长对于他们60年代出生一代的价值体系的思考。不是以长辈或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一代,而是以这一代的眼光来看世界(如片中父亲的衰老是由周青来作为见证的)。被路学长称为“大师之作”的、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未公映)描述了两位青年画家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主角正是由“新生代”著名画家刘晓东和俞虹本人担任。好玩的是,刘晓东笔下也曾出现过略显变形的王小帅;而他另一幅画《儿子》中的一家四口,又正是张元同名电影中的一家四口。“每代导演拍的就是他们那代人,”路学长说。

当“第五代”的扛鼎之作《黄土地》、《猎场札撒》、《红高粱》以创新的镜语风格、整体的象征手法来探讨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时,它们指涉的正是当时的现实——对民族与历史进行反思的强烈要求。今天,“第六代”导演面临的是近10年来的现实生活,更多的是作为个人的现实状况与价值坐标。而生活阅历、才力学识的不同,使他们不仅同前代人而且彼此区别开来。

田壮壮谈及1994年策划《长》片的由头时说:“中国电影还不时出现一个好片子,但大都是过去风格的延续,缺少一种所谓的生命电影,即一种新形态。在这种状况下我策划了《长大成人》和《越南姑娘》(王小帅)。事实上证明对了,《长大成人》这样的片子,我是拍不出来的,没有这样的感觉。”路学长说:“当时我先翻小说,结果几乎翻遍了当时的小说杂志,感觉都是第五代的风格,只好自己写剧本。”恐怕这也是相对“第五代”导演多从小说选材,“第六代”则多数自己编剧的原因。

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电影在市场机制下的重新定位,今天的新导演不再有第五代导演初出道时允许探索实验、在票房上宽容的机遇,他们面临的是投资、票房、剧本题材等实实在在的压力。当然,这和世界各国初出校门的导演的又的确没有什么不同。张艺谋最近对《中国银幕》记者说:“创作环境、创作思维远远比10年前好得多。今天的年轻导演就是拍一个MTV或是一个广告,只要呈现出你非凡的才华,马上会有人扑上来找你。”

问及“第六代”和“第五代”的区别,路学长说,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国际影坛的成功,“第五代”导演的第一部片子都是成熟之作,个人风格几近完美地展示出来;而“第六代”的最初几部片子绝不能说是代表作,还不说明什么问题。要等到心态完全静下来,成熟起来,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时才会出杰作。

10月底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上海举行第二届年会,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管虎、吴天戈、李欣等6位第六代导演被接纳入会。协会内四世同堂,有人戏称:“第四代安居乐业”,“第六代长大成人”(《安居》是胡炳榴导演的新作)。的确,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1

周青和兰州女孩的关系若即若离(《长大成人》剧照)

“第六代”导演“长大成人”2

保尔一样的朱赫来在周青的成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长大成人》剧照) 路学长长大成人中国电影剧情片王小帅第六代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