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食品走入市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康)
支持种植基因食品的克丽斯蒂安娜·图桑特
反对者克劳斯·瓦根纳
反对者的游行活动
“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提高收入的机会一代人只能遇上一次”,美国基因技术公司“蒙桑托”的丹尼斯·温特沃斯谈起他们研制的基因大豆来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光种植这种大豆,美国农业州伊利诺斯州黑沃斯的农民一年就能挣到1万多美元。“花在清除杂草方面的费用能由此降低近一半”,温特沃斯说。
美国农民视1997年为第一个大规模基因技术年,他们在3000万公顷土地上种植了20多种基因作物,并出口到整个世界,用作加工牲畜饲料和食品的原料。现在,新型大豆产品已经抵达欧洲,仅仅在德国,它们就将被加工成两万多种食品。从11月份开始,欧洲的消费者就可在超市找到特征明显的基因制品,但食品包装上尚没有作出相应的指示。
经过好几年的起草,今年1月,欧盟委员会终于在布鲁塞尔通过了关于这类新型食品的详细规定,但其中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据波恩食品法及食品学联合会的克丽斯蒂安娜·图桑特推测,最早要到明年年中,市场上才会出现第一批外包装上具备标识的基因食品。
欧洲有许多消费者担心,基因技术进入食品领域会给他们带来危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当细菌基因同玉米混在一起,或是比目鱼的遗传特征介入草莓的时候,很难说不会出什么问题。测试人员从巧克力和牛轧糖中发现了源自基因大豆的卵磷脂,这种物质虽不会危及食用者的健康,但仍让他们吓了一跳。物质的构成极为复杂,这让人们觉得,在是否赞同基因食品的问题上,胃要比头脑有更大的发言权。图桑特对此表态说:“基因改变后的食品给人健康造成的威胁目前尚不存在。”
食品监测分析方法究竟需要灵敏到何种程度?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极限值吗?标签上应使用什么样的语句?欧盟委员会正就这些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工业界关注的是把产品更多更快地销售出去,而消费者则希望看到尽可能清楚全面的标识。在接受调查时,多数德国人都希望,生产者能在这种新型食品上加注标签。
“由基因被改变的大豆制成”,人们对这句话虽然没有什么异议,但它远远构不成商品标签的全部内容。当基因食品在成分、营养及食用方面与天然食品存在区别时,生产者必须对此加以标注。据估计,在两万种由基因大豆制成的食品中,有40%属于上述特征发生变化的情况。
崇尚天然食品的人希望把基因技术从食品领域完全排除。10月中旬,巴伐利亚州在联邦各州中第一个提议进行反对基因技术的全民投票,并决定发起一次“把基因技术逐出巴伐利亚”的动员,以此表明他们的坚决态度。
然而,“排斥基因技术”的诺言能否得到履行呢?生物领域对此看法不一。“很显然,就像没人能保证我们环境中的食品不含一点有害物质一样,人们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与基因技术的联系”,联邦天然食品及商品联合会的业务主管克劳斯·瓦根纳这样认为。
一谈到给人与基因技术的联系下个定义,纯粹主义者总是会钻牛角尖。假如向来规矩的奶牛在某次去往草场的路上跑到种植基因玉米的地里偷了嘴吃,他们肯定会换上一种责备的眼光来看待牛奶。基因技术的反对者瓦根纳说:“基因技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它对食品的危害目前还检测不出来。”他认为,对基因食品制定严密的规定、冠以严格的标识有助于阻止生产者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基因技术。
与之相反,大的食品企业大都看好基因技术的未来。它们提请人们注意,基因食品都要经过全面的安全检查,因而在食用时大可放心。在目前法规不明确、消费者挑剔心理作怪的情况下,它们对于使用基因技术加工食品原料仍然小心翼翼,但却日趋自信。
丹尼斯·温特沃斯本身还是个农场主,他对欧洲消费者的顾虑表示理解,但却不以为然。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他相信卫生及环境部门所做的检查。他的孩子们也在食用基因大豆制品,他显然并不认为这会有什么危险,而是想把自己五分之一的耕地种上对除莠剂具有抵抗力的基因大豆。只是由于需求量过大,大豆种子只能定额配给,他这个愿望一时还实现不了。
1996年,美国的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50万公顷,今年已增加到800万公顷,植入细菌基因的玉米能够抵挡害虫的侵袭。良好的销售前景使得美国农夫种植热情异常高涨。来自新奥尔良的货船已把该州15%的基因作物产品运抵欧洲。从明年开始,德国土地上也将长出第一批基因作物。其中首当其冲的还是玉米,此外可供选择的还有油菜籽、胡萝卜和土豆。
从第一批基因制品中获益的主要是生产者。专家预言,到世纪之交时,消费者也将从中得到好处。经过基因技术处理的油菜籽中非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在生奶酪中的细菌基因一经改变,便能减少奶酪被其他微生物毒化的可能性。蒙桑托公司培植的一种土豆水分含量较低,在被油煎时吸油量较小,因而能制成含油脂少的油煎土豆片。这些产品均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玉米大豆基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