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话的售货员和不想说话的顾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不能说话的售货员和不想说话的顾客0

马来西亚的高技术购物中心

东京火车站附近的地段店铺云集,商业竞争异常激烈,20米长的街会排列八九家昼夜服务的自选市场。但东京第一家,也是世界首创的机器人替代售货员工作的全自动化商店还是选在这里落脚。今年4月开业至今,营业额以每月30%的速度上升,8月份达到800万日元,与左邻右舍同等规模的传统商店持平。

顾客在这间25平方米的店里只有一条过道的活动空间,两侧玻璃橱窗内陈列着2500余种商品:速食系列、报刊杂志、日常小用品,甚至还有鲜花。看中了什么就在支付机上输入商品编号和购买数量并投入现金,只听一串金属在轨道上滑行的轻微声响,玻璃橱窗里面的机器人片刻之间已将货物送至出口交给顾客自行取走。忙碌的日本人总是来去匆匆,整个购物过程没有对白,一切都在先进科技的控制之下顺利运行,日本报载评说这就是数字时代典型的默片情景。

台湾地区台北商业区有一家电脑“指读”餐厅也在为台湾人提供崭新的数字派餐饮观念。它外表与普通餐馆无异,但每张餐桌边一台电脑,结果是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交流被降到了最小限度。贮存在电脑中的“顾客软件”会通过中、英文引导就餐者进入菜单,各款菜肴配有图像导购;点菜结束后一揿鼠标就可把命令直接发到厨房终端。客人们等候上菜时可上因特网,可浏览自己的电子信箱,也可来几回合激烈的开胃游戏。年轻人喜欢这里,因为“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台北没有任何餐馆能够像这儿这样的‘酷’。”

相比之下,东京Super24对自己开创的机器人全自动售货服务更是充满信心,它已为此申请专利。公司老板、45岁的金冢恒夫原先从事内衣生产销售,他观察年轻一代消费者视购物时候的微笑交谈为烦琐多余;机器人服务可免除一切口舌,准确率和耐性远非人工可比,又具备一劳永逸的投资优势,于是形成了开设RoboSuper24的创意。

创意成为现实用了3年时间。机器人技术现已十分发达,今年年初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开发出一种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组合机器人,不管被拆乱成什么样子都能自行恢复到指令要求的三角队形。“本田科研”开发的机器人与成人等高,直立行走,会上下台阶,可进退转向横行。科学界认为,如今机器人已进一步满足了“类人型”的要求。金冢恒夫介绍说他这一回委托开发的机器人移动速度每秒两米,定位误差千分之六微米,还能依照商品大小轻重依次上架取物,绝不会发生饭团被罐头压碎的事儿。与传统的自动传输概念不同,金冢的店里不是各个物品被分别运送,而是一个机器人就能取到货架上的任何物品,这样整体投入的成本比一套自动传输设备要低83%。

金冢恒夫首创成功,宣布将在东京再开两家机器人售货商店。美国一位大食品商对此颇感兴趣,两人合资的同类商店明年将在纽约开张。Roboshop不断繁衍,应合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近期的预测:1996年至2000年期间,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量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底,全世界约有100万机器人投入使用。它们将主要用于工业和军事,但商业和服务业也有它们的用武之地,因为顾客群已经存在。

随网络技术发展和普及,被称作“聋哑顾客群”的这批人数目还在不断增多。大多数网虫都属于这一类。东京生活质量研究所调查发现,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56%“愿意买东西的时候说的话越少越好”,在18—29岁的调查对象中,这一比例高达64%。一些年轻人明确表示购物和办其他事都力求简捷迅速,避免一切“不必要”的人类接触。

人类接触哪些是必要,哪些不必要?接触多少是由机器在生活中所占位置决定的吗?《羊城晚报》日前公布中国人年均写信不到6封,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年人均寄信都在10封以上。都市人日益为电话、寻呼机、大哥大包围,“通话不通信”是接触方式的必然转变还是人们渴望亲情友情,却又吝于付出,于是写信成了负担,某些种类的人类接触成了“不必要”,于是就填补了这种必要。

电子技术和机器人又快又静,成本低、准确率高。不能说话的售货员和不想说话的顾客——也许这就是零售商业和服务业的未来。现代化就是这样将我们的生活简化,简化形式尚不足忧虑,只要电话还在打,电子邮件还在发,人情就还有一线牵连;但如果现代化是以生活内涵的简化为代价,倒不如“退化”点好。招招领先的日本已经开始制造一种“性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具有与人一样的肌肤,有柔顺的气质,有触觉模拟和振颤装置,它还具有一套声音系统,能与人谈情说爱,内存的各种程序,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当性和爱也可以与机器人完成,人与机器又有何异? 餐厅机器人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