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与反面,买基金的抉择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997年10月7日,很平常的一个日子,记者找了个不被打扰的地方,选了一枚合手的硬币,开始了一个愚蠢的游戏——掷硬币。并非为一件委决不下的行动,其目标是不停地抛,看看连续掷出若干次同一面是不是一件挺正常的事儿。于是得出结果如下:
正正正正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正反反反反反正正反反……
一串非常长的集合,在将一切数字化的世界里,这里可能蕴藏着一首歌,或一串银行密码……不要紧,我所关心的只是正反面的排列组合及其概率问题。
在连续出现5次正的时候,不用说,心情会又紧张又兴奋又多少有些沮丧。5个1/2相乘的小概率事件就这样轻易被扔出来了,真担心再扔下去还是如此。可事实令人吃惊,又连着抛出两个正面,第八次才把国徽换了过来。因为脑子里有些概率的知识,所以怀疑硬币的质地有些问题,不过,当抛到上百次的时候,问题就清楚了,正反面的次数几乎一样多。这说明,样本足够多的时候,正反两方将趋于相等。
同一天,在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上,《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获得原则通过。尽管会议揭示,该办法还有待进一步修改才能进入试点阶段,但股市却轰轰烈烈,展开了一场喜迎《办法》的运动,报章上也把10月7日誉为中国基金业的里程碑,把《办法》获原则通过视为利在当前,功在长远的大举措。
投资者翘首以待,未来规范而庞大、由一群证券界专业人士为他们操作的基金将给他们带在什么?连续7次判断正确,接下去是两次赔本操作,对一次错两次以至永远,59次后投资者将因手续费的损失血本无归。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毕竟基金是由一群专家操作,加之股票的长期趋势是上升,所以虽然有许多基金面临清盘,但演绎成全体基金受益人欠交易所的钱的事还没有发生。
于是我们假设的另一种情况发生了。大街上到处都是西服领带的共同基金推销员,手里拿着公文夹,满口专业术语,向你讲解个人投资的不便与专业公司的优势,他们当然会给你算很多本账:股票投资直截了当,收益超过储蓄和债券;基金操作稳便,保你风险小收益大;在国外,共同基金业与银行、保险三分天下。推销员不算,你还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免费讲座和咨询,于是,你这个对投资知之甚少的人一下子被一个新的世界吸引,迫不及待地取出存款,投入到基金的怀抱。
在你作决定之前,不妨请做一做这样的蠢事:掷硬币。
1967年,对掷硬币有类似兴趣的《福布斯》杂志的编辑们选择了用向《纽约时报》股票市场专栏投镖的方法选出了一组普通股股票,他们共选出了28种并构成了一种模拟组合。组合假设对每种股票投资1000美元,并长期持有。17年后的1984年,这2.8万美元的证券组合经过股息的再投资及股价的波动,变为13.17万美元,这种370%的收益大大优于主要的市场指数。大多数证券经理都望尘莫及。有统计显示,长期以来,只有1/3的专业投资者能战胜指数,其余的2/3虽然干着令普通人艳羡的工作,绩效却赶不上白痴。
在基金业最火热的六七十年代,曾有好事者对基金的业绩作过统计,结果同样令人震惊,调查涉及到1968年美国排名最前的十余种基金,追踪它们在随后6年间的表现。第1名梅茨基金第2年就掉到了312名,第3年424名,6年中几乎全得倒数才能显示出它昔日的声威。1974年,梅茨基金的每单位净资产由1968年的15.51美元降到1.12美元,梅茨本人只好拱手认输,在纽约开了间单身汉酒吧。其他的昔日翘楚虽无梅茨的败财能力,但几乎无一不在大熊市里下跌,而且跌得远比道—琼斯狠。一轮疯狂的牛市造就出的股海弄潮儿就这样悄然退场。净资产数字陡降的背后掩盖的是投资人的痛苦。
专业投资与业余投资相比较没有多少明显的优势,这几乎是大投资家的共识。彼得·林奇,1977年开始主管忠实公司的麦哲伦基金,13年中使麦哲伦从2000万美元的小基金变成净资产140亿美元、全美首屈一指的大基金,年均盈利达29%。林奇给投资者的忠告就是,投资你所知道的。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像基金管理人那样遍访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企业,林奇的所谓“知道”包含的就是:香皂、面包、内衣、汽车,以及商店之类天天能接触到的。最典型的一例是1992年圣诞节前,林奇带着3个女儿到商厦选购圣诞礼物,当然,对林奇而言,这是绝佳的市场调研机会。3个女孩径直把父亲带到美容小店,一个销售用香蕉和草莓制的浴液的连锁店。孩子们的热情成了最佳的买人讯号,林奇因此骑上一匹真正的“黑马”。
为林奇称为奇迹的一个投资组合是由一群来自波士顿的中学生创造的。圣-安吉利斯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涉足股市,他们的老师相信,没有便携式电脑和工商管理硕士头衔,一样可以干得很出色。孩子们的投资组合包括“迪斯尼”、“耐克”、“沃—马特”、“百事可乐”等10余种,1990、1991两年中,投资总回报69.6%,远远超过标准普尔26.08%的升幅。不用说,如此成绩在《福布斯》的年度排行榜上都很少见,99%的共同基金败在一群孩子们的手下。
孩子们选股的理由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幼稚可笑,但却非常实用。比如“迪斯尼”,他们的理由是,每个孩子都知道它;“麦当劳”,我们都爱吃;泰柯玩具,它的玩具挺棒。拖孩子后腿的是索万拉食品,购买的理由是《投资日报》的推荐。
选股上,孩子们并不以抛硬币决定取舍,他们的原则很简单,只要用易懂的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理由的就是好投资。对市场上的怀疑论者,他们当然愿意用小概率事件解释为什么有投资大师存在,比如林奇,在1987年的股灾中也失手,这可以被定为负,而成功的投资为正,14年出现个几千分之一的天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偶然的是上帝挑选了林奇,必然的是成千上万的基金管理员中肯定会出几个尖子。
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大赚其钱的投资家是随机理论的瓶颈,但似乎也能找到突破口,毕竟索罗斯的年复合收益率只是35%,巴菲特的29.6%也只比指数高出不足两倍。在正反面分布机率的正态曲线上,好得出了格和差的没边的理财家都是极少数。一年一度,华尔街的基金管理人都要接受来自媒介的检阅,那些回报率在15%以上的就可以从容地大做广告,20%以上更是风光。若从正态曲线上看,如此成就当在常态之内。
可以预计,好的基金管理人会像滑稽明星和影视演员那样成为公众人物。但在找到可信赖的理财高手之前,你不妨想想,如果光买不卖,你就战胜了2/3的专业人士,若敢于在下跌时加码,你就会成为1/4,1/5甚至1/10内的人物。 基金投资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