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衣使者到环球连锁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高昱)

从绿衣使者到环球连锁商0

北京西单电信局门庭若市业务繁忙

从绿衣使者到环球连锁商1

相比之下与它相邻的西单甘石桥邮电局冷清了许多

今年10月9日“世界邮政日”的主题是“世界只有一个邮政通信网”,“世界邮政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全球化运营网络,它得到越来越多的电子化支局、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国际地址库。”

邮电部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程伟中解释说:“一旦这一网一库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出来,邮政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公司。”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向连锁店要求发布商业信息,由它根据地址库寄发广告邮件,最后还可以通过邮局邮购、汇款,一连串过程均在邮政网内完成,邮局也可以因此增加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传统的邮政商业模式正被改写。今年7月,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小型张获得巨大成功,仅北京市邮票公司一家7月份就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邮票越来越多地被收藏在集邮册里,而不是贴在信封上。”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分会秘书长姜广信高级工程师说,“很快,集邮业务量就会超过信函。”

美国印制局局长拉里·罗卢夫斯8月初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则认为,美国邮票市场“正不断缩小”。这个印制局本来每年为美国邮政提供250亿枚邮票。“坦率地讲,”罗卢夫斯说,“我承认对政府邮票印刷厂的前途产生了疑惑,大批量邮票的应用价值正在迅速缩小。”

90年代以来,中国的集邮业务以每年27.3%的速度攀升,1996年已占邮政业务构成的10.3%,逼近位居第二的信函(14.7%),它与高居首位的邮政储蓄共同构成了中国邮政的半壁江山,却无力扭转邮、电分营后凸现出的整个邮政业的亏损颓势。1995年中国邮政亏损50亿元,去年又增至72个亿。传统的信函、包裹和汇票业务近年来连续增幅萎缩,其中信函和包裹已于1996年跌破临界,业务量比1995年分别减少了1个百分点。

中国邮政的亏损只是全球范围以实物机械传输为主要特征的邮政业普遍低迷的一个缩影。据万国邮联今年公布的最新数据,85%的成员国邮政部门入不敷出,即使是被树为世界楷模的日本,邮政省日前也承认,“虽几经努力”,邮件量已基本停止了增长,业务收入从1991年开始亏损而逐年扩大。

哈佛大学创造“后工业社会”一词的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79年发表《信息社会的社会框架》一文中这样预见通讯领域的演变:“在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里,通信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提供传统的物质运输传递,另一个领域是通过发送无线电信号或通过电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密码函件、图像或声音等等。过去,技术用于各自的产业,现在这种界限正在消失……发生于通讯技术中的巨大变化将影响那些与通讯领域有联系的主要产业。”“人们将用电子媒介代替纸张处理”。

18年前贝尔没有预见到个人计算机化革命和光纤网络,但他描述的现象今天正在发生。万国邮联今年初发表的一份题为《邮政永远存在?》的报告指出,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性信息革命“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快速、便利、廉价的特点,不断冲击、侵蚀着邮政业的古老领地”。报告明确指出:“在电子通讯日新月异的今天,邮政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扭转面对科技的劣势。”报告举例说明,世界上每天约有3000万人次发送电子函件,如果从中国往美国寄一封平信,大约需要7天时间,至少需付5元邮资;如果用传真,少则花费几十元;而改用电子函件,则用不了1元钱,并且对方能马上收到。在北京,大学生们已经开始利用Internet联系出国留学。美国联邦邮政管理局则担心“最有利可图”的所谓汇款邮件可能以后也会不再通过邮局发送。华盛顿75万天然气用户中,目前约有5%通过电子函件交纳每月的天然气费用,天然气公司负责人预测,这一数字到年底将再增加1倍。联邦邮政管理局一位名叫阿瑟·利特尔的顾问估计,1988年以来,该局在“通信和汇兑市场”中所占份额由77%下降到59%,这使得该局仅1996年就减少了90亿美元的收入。利特尔预测,到2002年,联邦邮政局还将失去至少5%的市场份额。“这就像大刀长矛与原子弹之间的竞争,”利特尔悲观地认为,“邮政正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最大遇难者。”

与利特尔的垂头丧气相对应的是,大多数人对未来还是抱有谨慎的乐观。“邮政永远存在,”万国邮联的报告指出,“危机当然不可回避,就像每个当代人都要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经受一次新的冲击和挑战一样。但邮政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即实物传递业务,以及现代邮政150多年来积淀下的一个遍布全球的功能网络,即使没有电、没有公路,邮政也无所不在。”

“新技术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选择、自由,并不一定意味着旧有形式的消亡。”中国邮电大学杨海荣教授进一步分析道:“正如计算机进入办公室后,人们却发现办公用纸仍然持续增加,电话和计算机传递的是信息流,邮政传递的则是物理流,这种实物形式在今天仍有存在的意义,我国特快专递市场每年以60%的速度猛增就是明证。”即使是电子通讯手段可以替代的信函也并非理所当然地消失,“通过Internet打印出来的工工整整的情书就是不如邮递员手里的那封情深意浓,”杨教授对此解释道,“长期沉淀出的社会心理,当然不会像技术进步一样呈指数形式剧变。”

无论如何,改革正成为全球邮政业的共同课题,1999年8月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其中心议题就是这一古老行业如何面对已露端倪的信息化时代。满足于不被替代并不是呼唤改革者的初衷,在继续巩固自身在普遍服务上的传统领地的同时,各国邮政部门更多地把目光投放到邮政的全球化和商业化的无限前景上。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旧有秩序,但它并不一定是所有商业机会的必要因素,”程伟中总结道,“当你无法在技术上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物质基础和信息资源去发现那些尚未满足的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大量存在,你管它是邮政还是邮商呢?” 邮政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