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青下乡:一种突围选择
作者:李鸿谷(文 / 李鸿谷)
传奇故事
7年前,乌鸡汤突然成了武汉人的新宠,但凡有点档次的宴请,它就是门面。当时汤的品种也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繁多,在武汉,能与乌鸡汤一比高下的就是甲鱼汤,但因其价格过于昂贵,始终也抢不了乌鸡汤风头。如今,乌鸡汤已堂而皇之成为一道经典。在人们“吧哒”“吧哒”喝汤之余,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早些年的武汉,乌鸡鲜有,乌鸡汤更只是旧菜本上的一道旧菜而已。一日里,一名叫林农的小伙子上了赌桌,手气竟特火,一日一宿下来,兜里鼓鼓地装进30万——他大赢了。林农怀揣钞票,也学旧时代隐士,隐没于武汉的黄陂乡下养起乌鸡。由此,乌鸡汤风行武汉。再后来,五年之间,林农养鸡场积累的资本竟达3000万元。说又一日,他重上赌桌,再离开时,全部家产已不姓林。
博士下乡
当这个传奇在流传时,显然就有人不像我这样只把它当故事听。比如领导一家新近上市公司的博士艾路明。
博士艾路明,在武汉也算得上是知名人物。他最初被传媒所接受并广而告之是10年前投身高新技术开发区。传媒当时这样报道他:恢复高考,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时为了从政,他放弃留城市机会,而选择去了鄂西山区。从政几年后,他考回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仍选择哲学。1988年,他再次毕业,这回他没有放弃留在城市,而且很“先锋”地选择了“下海”,和几位同学凑出2000元钱,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一家名为“当代”的公司。艾的这两次选择。显然都很紧贴当时潮流,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动机与雄心。与他所接受的教育相合拍,艾路明对自己的欲望有着直言不讳的表达。
有这样的背景,艾路明所领导的“当代”公司,最后并不特别令人奇怪地选择了“下乡”。——“当代”公司整体承包武汉市洪山区新洪村,艾出任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慢慢地,一部分有着高学历背景,有着城市身份的青年人也开始加入“下乡”这轮新潮。仅以武汉市统计,已有200家个体私营业主投资农业开发,而且规模至少都在10万元以上。“新知青下乡”逐渐成为传媒对这轮新潮比较一致的称谓。细观各地传媒对“新知青”们动机的表述,上一轮“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的豪言壮语又跃然纸上。比如:承包千亩果园的武汉人赵发锁说,他要努力让自己的老乡中多些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租赁6万亩林区的广西大学生陈作军及其伙伴们称,圆一个前无古人“山河梦”;承包1500亩土地的西安大学生周慧军等称,在黄土高坡上耕耘,体味一种天高地旷的豪情;
传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闪光”话语在书写这两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似乎并无些许变化。
意在突围
博士艾路明在决定下乡出任新洪村村支书之前,曾花了10万元为他这项决策作了一套完整的可行性分析。为艾做这套可行性分析的是湖北省工程咨询公司。报告里计算出的最主要优势是:武汉市鲜蔬菜的价格平均每年比上年上涨36%。这一结论证实了艾及其公司决策层的心理判断:谁见过蔬菜降过价?这份可行性报告还计算出另一项令人心动的结论:城市蔬菜缺口大。
传奇故事的心理导向加上可行性报告对现实的理性分析,艾路明与他的“当代”公司下乡动机已然明晰可见。
城市众多像“当代”这样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资本扩张时,最大的难题是可供选择的行业已日益稀少。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一直是老大难,这显然是投资的雷区。而商业与服务业由于投资者甚多,利润正在逐年走低。在这种情形下,农业政策的变化,以及因此带来的高回报率,使农业迅速成为新兴“资本家”寻求“突围”的要塞。
这厢里是农村接纳非农资金有了政策的允许,那厢则是寻求扩张的城市资本,两厢结合,“新知青”纷纷下乡自然成为90年代中国的新景观。
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因为城市已无法解决青年的就业而寻找的一种出路;今日“新知青”们的下乡也同样是在寻找出路,与上辈所不同的是,他们是在为资本寻找扩张的出路。武汉市农委的徐永强分析认为,这两次上山下乡还有一点是非常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传媒对他们动机的解释。主流话语轻易地改写并遮蔽了他们真实的处境与动机。
一种表演
“新知青”们下乡真能如他们所愿那样成功?
武汉市种菜的“大哥大”,武汉市蔬菜研究所所长涂同明的结论是摇头。他说,农业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望天收的行业。资本能否回收很大程度上不是掌握在投资者手上。而这种不可预知性,绝非单纯的可行性统计可以论证。对农业不可预知性的漠视而盲目乐观地以为可以对农业进行工业化革命,其结果只会使这轮下乡热潮成为一种突围表演。
还是讲一道汤的故事
武汉人还是好喝汤,甲鱼的价格如今在日益下降,价格已降到前几年的近一半,但在武汉仍抢不了乌鸡汤的风光,因为味道大不如从前。
“新知青”们投资农业,在武汉的一个区竟先后上了12个甲鱼基地,而另一个区则有88.3%的非农资金都投入了养殖业。小甲鱼们在科学技术的照顾下,不分日夜有一些仿太阳的强灯光直照着它们,让它们疯长,一年虽然能长出3年的个头,却没了时间去长一些“好味道”。对甲鱼的“工业化革命”虽然使产量激增,却没能使销量也增。
“好味道”的甲鱼汤也许也要成为一个传说了。
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大别山区,为农民传播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新华社) 艾路明下乡知青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