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种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坤)

公厕

空气清新的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阳光洒到湖边,把围水而蹲的人长长的影子投射在水中。

这是印度农村习见日闻的景象。据日本经济学家竹内宏推测,印度人之所以愿在湖边了结,很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卫生纸,事后需左手处理,再以水洗手。由于印度是贫穷的国家,许多地方甚至连造厕所的经济力量都不具备。

竹内宏是以实地调查为乐的经济学家,当苏联刚一转向对外开放时,他就走访了西伯利亚,柏林墙刚一拆除,他马上前往东欧。长期的旅行使他嗅觉灵敏,一点儿小事他都能和经济联系起来。

对于中国,70年代他的印象是:极穷,但没乞丐,厕所处处有,但不过是在极肮脏的小屋里挖出若干细长的土坑。几乎所有的厕所都没有门,即使北京站也没有,而且,人们对着门口蹲着。对此,他的解释是,中国具有战乱的历史背景,这是随时准备逃路的后遗症。

发达国家的景况大不相同,日本人最怕春光外泄,不惜给每个方便单位建造厚厚的围墙,上下不见天日,如同密室。很多女性常为自然的声响苦恼,便放开水龙头,掩耳盗铃。最近,日本的许多地方又流行水钟,仅仅是一点难为情,就把日本人搅得想出许多歪主意。果然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在美国就简单多了,邻室之间下方开着大空档,裤与鞋一目了然,但大街上厕所很少见,常令外来人吃苦头。在欧洲,饭店厕所门口通常坐着中年妇女,使焦急的旅人为小费多寡费尽思量。欧美的有些地方不投入硬币门就不开,还有些地方,公厕也实行独立核算制。“乘人之危”的事恐怕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竹内先生现在若来中国,定会看到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大火车站的收费厕所门口都有了把门的卫士,票价一目了然,不必费思量,内部的卫生质量却参差不齐,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个门。一个叫玖田的日本老人在上海豫园方便时,因疲劳过度一时晕了过去,环卫工人送上急救药,化险为夷。使玖田想不到的是,上海的公厕都备有急救药,环卫工人还会用日语与其老伴对话。这里是上海市南区环卫公厕规范服务示范岗,环卫工人几乎人人都会用简单的英、日、法、德语对话,其中一位的日语还达到中级水平。

计程车

外地人对一个地方的认识多从计程车开始,竹内宏就有很深的感受。

20年前,竹内来到沙迦机场,他乘坐的班机晚点了两个小时。司机说:“你坐的飞机误了两小时,这段时间我一直等着,应该付我等候和送你到旅馆两种费用。”竹内自然不干,机场工作人员也来帮腔,其他司机一旁观望,不表示让他过去坐。竹内只好多付了10倍的费用。在卡拉奇,竹内曾被一名孔武有力的司机停在深夜的野地里,索要额外的50美元,得逞后司机轻快地说声谢谢,接着向市中心进发。

在发达国家,这样的事很少见。出租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司机一出门就有活干,不必在一个顾客身上多打主意。在欧美,旅游胜地的旅馆费随季节不同,旺季和周末出租车也提价,乘客站在路边,把两个手指伸出来,就表示愿意出两倍的价格,伸出3指就是3倍。有些人干脆“两倍、三倍”地大喊着。

笔者今年去九寨沟,虽非坐出租,但也与沙迦、卡拉奇异曲同工。在离道班很近的地方,路上积满泥水,汽车一来,辆辆陷进去,难以自拔。这时民工出现,200块拉一辆,他们几十人弓背喊号,极卖力,而巨型拖拉机和铲土车却做壁上观。一位来自宝鸡的旅客冷得浑身哆嗦不止,说:“一宿拉5次,就算捐给老区了吧。”天亮了,养路工的车该出发了,可我们的车挡住去路,这时轮着他们来谈判,几经侃价,杀到50元,拖拉机加大油门,一下就拉出泥潭,这时,民工的头儿挡在车前,“200块是规矩,一分不能少”。一位懂行的告诉我们,铲车一开,就能把泥铲走,这是一,二是细看溪流,似已改道,有引水灌路之嫌。

又一次在武汉,船到汉口码头已是深夜,迎面来了一位招揽旅客的小姐,她给我们算帐:在旅馆住一宿再加上第二天去武昌的公共汽车票才40余元。与此同时,一辆富康出租车也在身后尾随,司机告诉我们,汉口到武昌火车站车费30元,过桥费5元。小姐一听,马上解释道:“他说的是一个人35。”司机顿时暴跳如雷,下车追打。我们上了车,舒适又稳定,表上打的字是36,加上过桥已远不是谈好的价,司机很痛快地接过50,找了15。

司机的穿着比小姐和民工都好得多,显然他已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种种0

小康标准,模糊阶段

小康生活不是梦,这已是全国上下的一片共识。但小康什么样,却有一整套严格的指标。据农业部与国家统计局的小康标准,“小康”包括诸如经济系数、蛋白质摄入、用电户的比重等16项指标,每项指标都具操作性,万人刑事案小于20宗算过关,人均寿命大于70岁算“小康”,用电户的比重大于95%也是一项。

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2.9元,按可比价格,实现人均2400元(1990年价格)“小康”值的74.4%,1996年,这一数字进一步达到4300多元,达83%。1992到1996年间,城镇居民平均增长24.4%,以此速度,“小康”的最主要的指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实际上,生活质量却非物质状况所能涵盖,除衣食住行外,还包括卫生、教育、就业、社会秩序、自然环境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当我们打着“面的”,既享受便利又为无处不响的车况及司机昂扬的斗志担忧之时,能不能接受来自经济界的另一启示: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导致汽车淘汰率低,更换周期长导致开工不足,进而导致产量低,车价高,再引致关税保护,最后是人们对汽车的掠夺性使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经历的阶段。

或许我们该意识到,介于向富裕过渡的“小康”,正是充满矛盾又满怀希望的模糊阶段。

“小康”种种1

国家制定的小康标准 小康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