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4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甘林 丁磊 张明 郭浓 漆传蕙 鲁知鱼)

读者来信(47)0

内耗式、自残式的无序竞争也许是对中国工业发展现状的较深刻概括。中国企业没有协作意识的竞争,只能导致谁都面临走投无路的悲剧结果。

北京甘林

高考存在的理由

北京丁磊

编辑先生:

每年高考前后,报上总要登出一些批评高考制度的文章,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观点:“一考定终生”,“高分低能”,“对考生的身心折磨”。

先说“一考定终生”。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个地方规定一个人一生只能参加一次高考,这次考砸了,来年还可以再考。既如此,又何来所谓的“一考定终生”?

有人提出“综合评价”学生,用意不错,遗憾的是,连“保送”、“三好生加分”、“给予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这样的经都已被各地的歪嘴和尚念得面目全非,而不得不面临废除的危险,实在难以想象还能有什么样的好办法能在现实中行得通。

高考的所谓另一大弊病是导致“高分低能”。高考应该注重考能力而非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这观点真是太对了,而高考也确实在这个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即便是在前几年,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就总体而言,考分高的学生绝对要比考分低的学生能力强。至于在我们的社会中所需的另外一类能力,学校不教,甚至藉此成功的人都不肯谈,又怎么在高考中考呢?

在所有诟病高考的理由中,高考给学生所带来的负担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了。我来自山东,那儿的高考是三四个取一个,竞争远比北京激烈得多,很多学生从高二起就没有寒暑假和星期天(从来就没有过星期六)了。尤其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很多人脸上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可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没有一个赞同取消高考。在我认为,一个人应该为他的未来付出点什么。如果一个十八九岁的人连这点儿压力都承受不起,又能指望他什么!

最后,坦白地说,我之所以拥护高考,也因为我是一个高考的受益者。没有高考,我就不可能拥有北京户口,也就不可能与那些出生在北京的孩子们拥有同样的机遇。高考可能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有一点,它是公正的,它为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提供了唯一的成功机会。仅此一点,在权钱横行的当今社会,它就有足够的存在理由。

把热情和气明码标价

北京交道口张明

编辑同志:

8月中我到王府井的四联理发店剃的头。我想天气太热,剃一个寸头比较凉快,所以就对师傅说了。师傅的手艺的确很不错,也很认真,足足花了半个小时为我剃了一个标准平整的寸头。不愧是老字号的理发馆,让人放心。但剃完头之后,师傅拿出剔刀为我把后脖子和四周修理完后,我指着我的腮帮子说,这请你也刮一下。没想到师傅说:那是刮脸的活儿。结果在齐我的耳跟以上,很漂亮,朋友说我的新形象很精神,但是我的腮帮子至今还是毛绒绒的。我发誓我没有长一脸络腮胡子,本来师傅简单的两下就可以完事的,我又不愿意再花钱去刮一回脸了,我不知如何解决我的腮帮子的问题。这是国营理发店僵化的做事方式的遗留问题。

然后我和同事又到方家胡同的一家饭馆去吃饭,也是一个国营单位。进去之后发现服务员的态度很独特:包不能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尽管只有我们一桌顾客,而我们满满一桌人坐得已没有空地,只好把包挂在椅靠上;我们点的菜有一半没有,只好由她们安排……其他的事情就不再罗嗦了,反正我们感觉这家的服务员的主人翁精神太浓重,我们就像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在她们的监管下吃了一顿饭。不过饭馆的口味还是很不错的,结帐也比我们认为的要便宜一百多块钱。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饭馆的价钱没有收服务费,更没有收热情和气费。

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是打算付这笔钱的,我不想进一家饭馆吃完一顿饭后心里还是冷冰冰的,理发馆也是一样,我应该享受到好一点的服务。为什么在其他的地方我可以买得到,而在这两个国营单位里买不到呢?我建议这些单位把好的服务当做一种商品,明码标价出售。

“上榜”等于上当?

河南

编辑同志:

我的一个朋友来信说混在北京如“一地鸡毛”,连做梦都想着发财致富,这次据他说参加一个“上榜品牌”的评选策划,小发一笔。评委会挂靠国家统计局,无须坐班,“同事”们会向他提供一长串“推荐品牌”,他则凭自己中央大报记者的身份,按名单逐个联系,开场白一般是这样。“我们非常关注本行业的民族工业和国有品牌的发展态势,……我们准备通过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媒体向全国公布我们的评选结果,推荐贵公司商品”。“这是一种品位更高的新型广告,既有更权威的可信度,价格也比一般广告费用低。欢迎参加我们的推荐和评选。”

打完电话会过面,朋友的任务算告一段落,至于最后的上榜品牌排名次序,全由老板们按户头上的收益多少定了。

今年来,仅中央电视台各频道上,笔者就看到了大到彩电、冰拒、空调、摩托车、小至牙膏、奶粉、电池、蚊香片等20多种商品的排行榜,推荐或评选单位有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协组织、新闻媒体及其他民间机构,对这些有权威背景的“上榜品牌”,多数消费者自然深信不疑。

据报载,仅6月份出现在电视广告里的“冰箱上榜品牌”就有9个不同的版本,7种冰箱在不同的“排列榜”上名列“第一”。“第一”多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再听话的消费者也开始领会其中的弯弯绕了。

最后受蒙骗的消费者喊上当,为虎作伥的生产厂商也喊上当,真正喜笑颜开的只是那些排行榜策划者。

为了牢记

广西北海漆传蕙

编辑先生:

最近总是抱怨自己越来越不会读书,眼珠子总是急急忙忙要抢大脑的先,不能逐字逐句阅读已使我头晕目眩——给信息爆炸时代逼的——记忆力就甭提了。

可是读贵刊的《拉贝日记——我们可能淡忘这段历史》,却是一字一字。早已读过这方面的报道,只因贵刊文章中提到当年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一个作证妇女的回答引来同胞的讪笑。说当今不少中国青年认为当年“伤痕文学”是玩深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一次也就够了……想起多年前看电影《望乡》那阿崎婆的哭声也引来身后观众的笑声!笑什么?!!

我在日本时曾经不止一次就侵华战争问过日本人。除了一位饭店老板的儿子(大学毕业)在纸上给我比划,表示沉重忏悔外,大多数年轻人茫然。老一点的日本人说日本广岛之难,年少一点的日本人说如今日本时刻提防韩国的侵略—一你们中国也……

我一字一字地重复地读贵刊这篇文章。心中窒息不仅仅是史实本身的沉重。当年30万冤魂真的是手无寸铁么?如今站在拉贝先生墓碑前的中国人,仍然是手无寸铁么?这个不玩深沉的社会真的能潇洒起来吗?

困惑的世界田径锦标赛

南京鲁知鱼

编辑先生:

暑日里连续熬夜看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结果,是情绪一落千丈。

我酷爱看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水平的提高又无限地刺激了这一嗜好。除了天生的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外,更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竞技体育让我直接体验到了什么叫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然而这回在世锦赛上中国队所表现出来的低姿态,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像是自作多情。

我们本来很有几位世界顶尖的田径运动员,在外国运动员以而立、不惑之年还在田径场上争金夺银的时候,我们却再难见到我们的那几位明星正当妙龄的身影。中国队为数有限的参赛队员在10天的电视转播屏幕上仅仅试探性地露了几面。有这样的传说,说中国队这次之所以没有派出强大的阵容参赛(派出的运动员似乎也没有尽最大力量去争夺奖牌),主要是因为国内全运会比赛在即的缘故。这就是说地方利益在国家荣誉面前有价可讨。若照此推断,某些运动员为了个人利益,在技艺鼎盛时期改换国籍打比赛,也应该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了。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有始无终是第二件叫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无论是50公里竞走还是三级跳远,中国运动员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没有完成比赛的体力!其实这种情形对中国观众来说早不是意外,某位运动员一出场,我们首先担心的是他这次会在哪一处赛段晕倒退出。这种场面其实并不悲壮。

像我这样主要依赖收看电视转播来宣泄体育热情的,在中国可能要属大多数。电视转播的水平高了,我们的满意度却没有随之提高。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你不仅要集中精力看比赛,还得时刻提防电视解说员的骚扰,以使自己不被因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一致而搅得心绪混乱。只说本次世锦赛,画面上同一运动员同时具有着多种不同的姓名、国籍和成绩纪录,这种情况肯定是不正常的,而解说员以自始至终都清晰沉着地不断播出这些丰富多彩的错杂信息,让人觉得一定是自己的脑子出了毛病才会这么越看越糊涂。所幸转播现场另有一位田径教练时而作一些补充纠正。观众终究不可能、也不愿意在静音状态下看转播,只能以尽量宽容的心态,希望类似这样尴尬的情形越少越好。 高考

上一篇: 生活圆桌(4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