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谈巷议(4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闫琦)
戴安娜迷晕了美国
吸引了全球传媒关注的英国前王妃戴安娜的礼服拍卖告罄,可谓盛况难得。79套雍容华贵、流光溢彩、代表着超一流水准的时尚精品总共为防癌和艾滋病慈善机构募得325万美元,平均每套拍出4.1万美元的高价,而这些礼服的原价约为每套5000美元,佳士德的槌子令它们身价陡长。
虽然竞购踊跃,但买主纷纷表示,他们只购不穿,为的是收藏。这些华美的服装既是名人生活的记录载体,又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他们唯有小心翼翼地藏好它们。
据说83%的礼服是被美国人“恭请”回家。一位叫芭特的新娘礼服女设计师掏出13.34万美元抱回4套令她痴迷的礼服,她要丰富自己的“万件王室纪念物”藏品。15年来,戴安娜曾44次成为《名人杂志》的封面人物,此次杂志社掷出26450美元收进一套镶有蓝色星星的舞会礼服,并在杂志社展示,该社编辑苏珊·欧李尼克极其欣赏地说:“她是我们最佳的封面女郎。”纽约“时尚”是由几名超级模特联决操持的餐厅,这里存进了两套耀眼的礼服,11.41万美元的投入将吸引更多的食客踏进店门。拍卖会中的大手笔当属美国东南部一家女装精品店的经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买主一气携回13件礼服,总价值为67.08万美元。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件礼服以22.25万美元的拍价成交,这是当年里根执政时期,戴安娜应邀赴白宫参加舞会时,与美国明星约翰·屈伏塔那博得满常喝彩的共舞时穿的一件露肩深蓝色丝绒礼服。(本栏编辑:闫琦)
伟大的帕瓦罗蒂不识谱?
现年61岁的世界歌剧舞台的“天皇巨星”、“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依然处在艺术的巅峰状态,现在他每年要举行大约25场音乐会。多明戈曾说,他每场音乐会可净赚10万美元,而帕瓦罗蒂则可能比他多赚一倍。20多年来,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一直保持着世界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的霸主地位,至今尚无任何人向他们的地位发起挑战。而帕瓦罗蒂还能不断举行独唱会,嗓音和演唱技能仍当“盛年”。帕瓦罗蒂曾说:“我想到过我迟早要退休的,到2001年我的演唱生涯将满40年,但是我的嗓音仍很好。我回故乡后,看到我85岁的父亲仍在唱歌,他每次在教堂婚礼上演唱可收入80美元。”人们有理由相信,帕瓦罗蒂再唱10年不是梦。
当人们为伟大的歌唱天才帕瓦罗蒂的歌喉所传出的美妙声音吸引,去遨游一个梦幻世界的时候,除了痴迷,人们不会再顾及其他。而前不久,意大利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维托里奥·加斯曼在与帕瓦罗蒂同台演出时,却在排练中发现了歌王一个从不为人知晓的秘密。
说来也许让人难以置信,帕瓦罗蒂不识谱。他随着那么多的美妙旋律向歌迷奉献了那么多悦耳的歌曲,原来全是凭着耳朵听音符,他听得很准绝不出错,他用心在记录曲谱。帕瓦罗蒂似乎对记者的大惊小怪更觉吃惊,他说:“我不是一位音乐家,我对音乐没有深入研究。总谱是一回事,歌词是另一回事。如果你心里有谱并且用你的身体来唱它,那就行了,否则,就成了视唱了。我不像多明戈,他不时地还得指挥个乐队。”
钢琴师莱昂内·马杰拉一直为帕瓦罗蒂伴奏了44年,他说:“帕瓦罗蒂给他那些大本子(用于记录歌词)起了个英文名字,叫IDIOT’SCARDS,意为‘愚人卡’。他按照曲调用手标出升或降的记号。”“康波加利亚尼在领导拉斯卡拉歌剧学校时曾说过,‘音乐这东西,与其学不好,不如完全不学’。”钢琴师接着说:“帕瓦罗蒂也有点为之难受,他不时地同乐师们争论。他本想深入学习音乐,但是已经太晚了。”那么,帕瓦罗蒂与指挥如何协调呢?钢琴师对他的评价是:“他首屈一指。他有时也感到有点不便,但他富于想象。”随后,帕瓦罗蒂对传媒纠正说,我不识总谱,但我识分谱。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倒成了一个不小的谜。
毕加索笔下的多拉。1935年,毕加索爱上了年仅28岁、身为摄影师、画家兼模特的姑娘
毕加索遗产各归其主
毕加索去世前曾对他的朋友说:“我的遗产绝对比你们想象得更惊人!”奇怪的是,毕加索不留遗嘱,害得他的女儿们只好打上公堂。
一名税务员发现毕加索一处关闭了16年的画室的清点工作简直难以下手。他向—位专家求救,结果他们雇用了6名工读生,花了3年的时间才得知毕加索财产的情况:1850幅画作及其它财产,价值约为12亿法郎。
毕加索一生有过7个女人,但只结过两次婚,合法妻子欧嘉没有生育,贾克琳仅生独子保罗。毕加索葬礼第2天,保罗的儿子饮漂白剂自尽,保罗也在两年后即1975年去世。毕加索的第6任女友芳丝瓦兹的两名非婚生子女和毕加索第4任女友瓦德的女儿各得8500万法郎。遗孀贾克琳得3亿法郎,保罗的两名子女各得2亿法郎。法国国税局的进项为3亿法郎。为避免毕加索的作品因其后人缴遗产税而四处卖画,致使画作流散世界各地,法国政府经6年的挑选,以国家征收作品抵税的方法获得250幅画作、159座雕像、3万张版画、1496幅草稿等,使巴黎毕加索美术馆得以顺利成立。
选一个称呼好为难
75岁的贾老太太给传呼台拨了一个电话,她55岁的女儿便收到这样一条信息:贾女士,别忘了取我的老花镜。落款是“贾小姐”。13岁的住校少男刘玉气他爸爸说话不算数,便冲着呼台小姐吼出一句:刘直你今天必须来看我,否则别怪我不爱你。落款竟是“刘小姐”。
有人说,如今人们思想解放了,想象的空间也大了,人的称谓、事物的名称变化多端,丰富之后,你选择的余地增大,可笑话也就随之而来,你倒束手无策了。
二三十年代称谓是丰富的,不知那时人们有无选择的困难,凭想象,先生、小姐、女士、太太、公子、少爷、同仁、兄、弟……定义是清晰的,混淆的可能性不太大。50—70年代,称谓是再简单不过的,全民皆为“同志”,一位50岁上下的中年人给父母写信要注上“×××同志收”,给30岁左右的儿女写信、甚至给稚嫩的孙儿女写信都可能注上“同志”的称谓。80年代,一些地方兴起了“师傅”之称,在北京一所中国的最高学府里,一位30岁的研究生会直呼教授级图书馆员(研究馆员)“师傅”,以示亲近。80年代中期至今,称谓复古又创新,有适应性好的一面,如“爱人”一词便分出“丈夫”、“先生”、“老公”、“太太”、“妻子”、“老婆”等替补词,很方便不同感情的夫妇去选择使用,免去了不甚相爱还得互称“爱人”的尴尬。当然,不适应的一面也多有表现,最典型的就是“小姐”称谓。多大年龄是小姐的上限呢?在北京,女人喜欢恭维,40岁上听一声“小姐”的称呼心里好舒服;在天津,纯朴的市民喜欢尊称女性“大姐”,硬让北京来的小姐和大姐们憋红了脸;而最早兴起“小姐”称呼的南方沿海各地,人们已日渐疏远“小姐”的称呼,把它让给了“三陪女”,除非你指着姓喊声“×小姐”,否则正派女孩也许对你翻翻白眼绝不搭理。
近来偶见一则报道,说成都餐饮业兴一股“复古”潮,餐馆取名“土陶村”、“江湖会馆”、“咱们村”、“巴国布衣”等,倡导“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坐在贴满“忠”、“义”大字的屋里,从硕大酒坛中舀酒喝,嚼过“草船借箭”、“水泊梁山”、“浪里白条”、“火烧连营”等莱肴后,食客个个自感已是“江湖好汉”。“土陶村”的“村长”身着黄军装、胸戴毛主席像章,率领众“小芳”(服务员)恭敬迎客,见男客喊一声“壮士”,见女客则高呼“女侠”;算帐叫“评委亮分”,78元人民币称作“七两八钱银子”,好一幅随心所欲创造称谓的奇景。
法国老寿星让娜·卡尔曼终于撒手人寰。8月4日,这位活了122年零164天的老人在家乡一所养老院中无疾而终。希拉克总统说:“可以说,她是我们大家的老祖母。”
卡尔曼身高仅1.50米,重45公斤。她的丈夫和独生女均早已先她而逝,唯一的外孙也在1960年36岁时因车祸身亡。一位律师曾以支付她生活费的代
价购得她的房产,不料她却又活了30多年,律师也已先她而故。卡尔曼曾说:“上帝都把我给忘了。”她虽双目
失明,双耳几乎失聪,但她不忘用名人标准要求自己,遇记者来访,她总是十分注意身姿并面带笑容。 帕瓦罗蒂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