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0

周宜勇: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

在废墟中所看到的

这一年先是忙着考研,然后忙着找工作,然后忙着写毕业论文,然后就是毕业典礼了。但我感觉毕业是在最后3天一气呵成的,整天都说毕业了但毕竟还在校园里,看到的还都是些老面孔。直到有一天下楼看见停着一辆“130”卡车,几个同学在往上面装行李,这才感觉大势已去,有的人可能再见不着了。我们数点着每个人的行李,看谁的行李多然后给他们划成份,根据平时表现、个人性情推算他们以后的情况。前天送一个哥们回老家,大家禁止说动感情的话,说我们都后现代了,别弄那么古典的东西。但车轮走动时,我还是流眼泪了。

以前毕业生兴砸玻璃,学校每到这时候就严加防范,前几天我们将近一半毕业生去NAsA(迪厅)跳舞,学校还打电话给NASA,“小心点儿他们想闹事”,其实没人砸玻璃了,大家连跳舞都不想跳,只不过去看看,看看年轻好动的时候。当然最后还是跳了,玩得很好。其实砸玻璃也不是反对什么,有的人是没找到好工作,户口呀、学位呀之类问题,想发泄一下,但大多数人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在不砸是因为过了那个阶段了,和社会的接触比以前的学生要多,已经把人磨糙了,举起手来砸破璃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对我们来说都太困难了,做不到。

美国有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叫做《性·谎言·录像带》,有同学说4年电影学院生活总结起来就是这几个字:性、谎言、录像带,但到最后发现只剩下录像带(就是电影),而且跟当初看电影时的感觉已经大不一样了。大二的时候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我会讲得头头是道,自己想怎么干也都一套一套的,现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跟电影的感情更深了。找工作时,大家拼命要留京,我也身不由己,没留成,想一想干吗这么着?学电影的去园林局、粮食局挺有意思是吧?(当然这属于迂回战术)只要跟电影沾边的事儿就行,户口在哪儿我不管了。明天学校封楼,晚上睡哪儿我还不知道。

我们那本小册子里有人引了卡夫卡一句话,这话复述出来有点矫情,但我还是喜欢它(周所说的小册子指北京电影学院所编的《’93告别母校》,其中收录了18名同学的毕业感触。卡夫卡的那句话是:“在生活中不能生气勃勃地对付生活的那种人,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命运的绝望,但同时,用另一只手记录下你在废墟中所看到的一切。”)

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1

杨少波: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毕业是一个经济问题

我觉得毕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独立的过程,这一点多多少少促使你成长。你必须要考虑房子、钱、成家的问题,而大学期间,大部分中国学生恐怕还是靠父母资助。以前你打工可能为挣点零化钱,可能为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毕竟是可打可不打,可打这个工可打那个工,毕业时却必须确立一种形式,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但自己感觉却特沉重,因为你面临的每个问题要你自己去一个一个解决。如果你在大学里谈了太多的理想,活得太潇洒了点,最后你会非常急迫,你得赶紧把大尾巴藏起来,要么干脆砍掉,因为你看到平时各显其能、异彩纷呈的同学们现在是一律的性情,要找有钱有名的工作。

我本科毕业是在1990年,当时大家几乎是抱头鼠窜,这固然有外部原因,但跟4年中的心态也是有关系的。学生之间感情很深,和学校感情也深,和书本感情也很深,唯独跟社会没什么感情,却又偏偏要落到社会之中。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你们将来到社会上可要小心啊,就是说社会始终是在学生身外的,那么谁一步踏进社会能稳当呢?学校是作为一个工具来用的,我要从那儿得到些什么心里很清楚,可能不知不觉学校还影响了自己许多东西,但那是充实你,而你是在社会上生存的。

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2

王泽济:清华大学力学系硕士研究生

出国的原因就是:干什么都觉着亏

最大的感觉是,研究生毕业了,目标仍然不明确甚至是更不明确,你只能假定——面前有两条路的话——你走的那条就最好。文科生爱说在学校什么也没学到,理工科会有同样的感觉。每天都在学习,学了很多,但回头一片茫然;可用的很少,记住的不多,只是年纪大了。当然公平地说,那是因为其中闪光点少,能回忆起来的不多,实际上还是学了很多,第一是培养了逻辑思维方式,第二是打下很多基础。我看完弹性力学的时候觉得自己敢看甲骨文,就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怵。

但问题是这些并不能帮你确定目标。前两天一个同学跟我说——他下个月就要出国了——他突然觉得特别失落,因为不知道到美国去干什么。很多人都是这样,出国就是为了出国。因为学了力学,所以他可以出国;因为好出国,所以就出了国。考力学是看中美国的奖学金,而出去并不想学力学,学什么又不知道。这么说吧,出国就是逃避选择,因为干什么都觉得亏,最后就选了出国。实际上大家都是在逃避选择,因为一选择就觉得吃亏。从本科到研究生,从研究生到出国,恐怕总要到无处可逃,才会踏下心来做事。

当然不应该逃避选择,而应该选择,毕业时心里要明白。干什么都觉着亏,是一个太学生气的看法。但我觉得现在中国活得比较明白的人极少,何况是学生。

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3

皮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

毕业不是选择,而是面对

你还没有感觉到毕业是怎么回事就已经毕业了。准备考研、毕业论文、找工作、落户口、落档案,一项又一项接踵而来,让你马不停蹄。那种感觉就是你被别人催着、赶着走,学校唯恐你不走。这种快节奏从四年级开始就一直没有停过,偶尔闲暇,想起上学时,吃过晚饭,坐在操场边上看女生们穿过操场上,敲着饭盒起哄,仿佛都是上辈子的事。

大家都陡然忙了起来,忙得几乎忽略了一切。毕业没几天,就听说我们班最漂亮的一个女孩子自杀死了。在和男友争吵后,喝了大半瓶敌敌畏,死在男友的家门口。这时候我才想起,毕业典礼那天就没有见到她。她在大一时因为考试作弊受过处分,到毕业时没有拿到学位;她是定向生,按规定要回家乡的,但她的生活已经在北京铺开了,于是拼了命留北京,结果仍是没有希望。全班同学想起她时就是一个画面,当时她穿着一条绿色的裙子去大礼堂参加新生入学典礼。对于她有时候会开车去学校上课,临毕业时她憔悴得不成样子,这些我们却没有深刻的印象了,也许是因为不愿想。

这个消息使我陡然感觉生活真的一下变了,这种感受是无法用“毕业”两个字来概括的。毕业应该是生活中一次大的选择,但是往往在这时,你发现自己没有了选择的权力和选择的勇气。我想那个女孩的自杀可能因为感受到这一点了。她在自杀前几乎邀请过我们班每一个人单独吃饭,吃饭的时候就哭,但没有人认真问过她原因,以为只是毕业时的多愁善感。她邀请我时我因为有事拒绝了,想起来非常不是滋味。如果当时有谁能注意到她,谈几句,玩一会儿,或许又是另一个结果。死亡总是要影响到别人的,活着就好,能进行选择更好。人不能总是逃避选择,毕业的真实意义也许不是选择,而是面对。

大运论坛 冷也好,热也好,毕业就好4

王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学校不会帮你,但也不阻拦你

我们毕业好像没有那么多离情别绪,大家一直都是各忙各的,想聚一聚都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恐怕明天上午是最后的机会了,但也很难说。宿舍5个人,只有一个离京去海南,大家都看着她一个人收拾东西,自己找不到离校的感觉,因为落差不大,毕业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我们学校比较讲实用,很多人一进校就在挣钱或打算毕业以后的事。

只有去海南的这个女孩情况不同,她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所以家里人的愿望就是她能读研、留校、留京,挣多少钱无所谓,但偏偏她没有留京。她高中时学习好,又一直是学生干部之类的,在当地好像很出名,进大学本来也该一帆风顺,但是一进校档案就丢了,没当上班干部。她努力了一阵不见效果,就开始向校外发展,认识了不少人,也做过不少事情。后来想通过结婚留京,对方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来来去去又散了,这时候考研已经不敢想了,想找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到中学教书,本来事情快成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被人走后门给顶了,匆忙之间就签到海南了。我想她也是不情愿的,但大学时代就这么收尾了,路就走到这一步了,其实她的经历比较多,以后可能会混得更好。

学校的影响谈不上很大,因为学校本身没有一个导向,说你干什么好干什么不好,这和现在社会差不多,它不会告诉你该去干什么,但也不会阻止你按自己的意向去发展。

革命同志

贾樟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1995年冬天,丁建城从扬州写信给我,说他买了一台16毫米摄影机,是从前苏联弄过来的二手货。那时候,我正在山西老家过年,整天呼朋唤友。这封信也便被冷落到一边,只能在酒席与酒席之间短暂的空隙中穿插阅读。

直到假期结束前的某一个下午,我才开始看信的最后一段。在介绍完摄影机的情况后,丁建城写了如下一段话:现在好了,有了摄影机,我们可以大干一场电影革命了。读到这里,我的眼睛骤然潮湿。因为我知道,在他拥有这台蒙上两床棉被也不能拍同期电影的摄影机时,他已经一贫如洗两手空空。但他说,现在好了,有了摄影机,可以大干一场电影革命。

丁建城在电影学院读了一年摄影进修班,在这之前,他是扬州城里一个孤愤的画家。他有老婆,有孩子,有公职,有公房,但他爱上了电影,来了北京。那一年春天,电影学院开始正式流行后现代。学生们纷纷冒充痞子,假装学坏。丁建城多少有些不适应,但他依然沉醉在拥有摄影机的巨大幸福中。很快,他又设法买了一个16毫米放映机,他说等他拍了电影,就要带着片子乘船沿长江而下,做一次电影苦旅……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想起他。不知道我们在拥有老婆、孩了;拥有公职、公房之后,是否还能同他一样热爱电影……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