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与排行榜 从《进入风暴》到《确定无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畅销书与排行榜 从《进入风暴》到《确定无疑》0

畅销书与排行榜 从《进入风暴》到《确定无疑》1

进入本期排行榜的非虚构作品,大体分为3类:一是长期保持畅销的作品继续创着纪录,至6月22日为止,《善恶园中的子夜》一书已保持在榜(前15位)153周,《安吉拉的桉树》也已达40周,《与上帝的交谈》由于出了续集(第Ⅱ卷),重新促销了第Ⅰ卷,相得益彰(上下卷总是在名次上前后相接)地达到了27周;二是上期登榜的新书势头不衰,《走进稀薄的空气》、《确定无疑》、《我就是我》、《二把手》等仍居前列;三是初登榜的新作(包括《与上帝的交谈》第Ⅱ卷)中,劝喻说教的作品占3/4。

唯一非道德说教的新作品是汤姆·克兰西在小弗雷德·弗兰克斯协助下写出的《进入风暴》。此前,关于以美国为首打击伊拉克军事力量的海湾战争,已经有不少小说和回忆录问世。不过,那些出版物多是吹嘘电子对抗和美国空中打击力量的,传统战争中陆军的装甲和步兵部队的作用似乎已荡然无存。事实上,以当时大出风头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前敌报道为代表的传媒给予世人一种印象:由于事先周密的空中侦察,战争打响之后,联军一方的各种电脑指挥的导弹即将伊托克的指挥机构和通讯系统一举击溃,随后又炸毁了伊方的军火工业并切断了补给线,遂使前方的作战部队全然失去了联络和给养。待到联军的陆军部队迂回包抄过去,形成夹击之势时,伊军已经成了瓮中瞎鳖,只有束手待毙之一途了。美国陆军的装甲及步兵(其实已经没有原先概念上的步兵,早已都是乘坐装甲车的地面部队了)部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地将敌军成建制地俘获了。不过,_无论现代高科技的新发展赋予了战争什么新概念和新战法,陆军(或者说广义上的地面部队)仍然是战斗部队的中坚,是决定胜负的最后的决定性力量。

一般的回忆录都是由当事人在作家或记者的协助下撰写,但这部《进入风暴》却由作家执笔,知情人协助。单单这一事实也足资证明该书的文笔非同一般。

4本新书中占有3本之多的劝喻说教类作品,至少反映了美国读者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对道德的关注。

上期登榜的作品我们当时介绍过两部:《走进稀薄的空气》和《二把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确定无疑》。

我们曾经不只一次地指出,J·O·辛普森涉嫌杀害前妻及其情人一案在审理的当年,就被新闻媒体炒得惹人厌烦,而近一年半来在这一问题上大作文章的出版物,单就登上畅销书榜的而论,也超过了五部。其作者有法官、有律师、有警察、有从事专题报道的记者,也有知情人。他们从多种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使读者稍窥全貌。这种舆论自由终是有益无损——尽管话题本身难免老生常谈。

如今这部《确定无疑》的作者则是辛普森案件的首席检察官马西娅·克拉克。

众所周知,检察官的职责是对事件责任者提出法律诉讼。如何量刑固然是法官和法庭的责任和权力,但既然提起公诉,体察官一方诚然认定被告人有罪。辛普森谋杀案最后被判定被告无罪释放,无异于宣告起诉无效,隐含着检察官失职的意味,这就惹得克拉克女检察官大发雷霆了。

在克拉克女士看来,辛普森谋害白人前妻及其白人情侣一案铁证如山。理由就是受害人生前曾屡遭毒打,身上伤痕累累。她坚信这就是她真正需要的身体证据了。她认为“鲜血会说出真理”,她至今对这一看法坚信不疑,遂迫不及待地写出本书以正视听。然而身为法律工作者的她,却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鲜血是不会说话的,而在法庭上辩论的却是人。

如本书书名所示,马西娅·克拉克检察官缺乏自我反省并满足于模棱两可。她虽然在书中承认了办案过程中的一些策略上的失误,却把法庭上的失败全然归咎他人。她断言:“我们之所以败诉是因为美国的正义被种族所歪曲……被名气所腐蚀。”

至少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她这一看法不无道理。在此前的有关该案的出版物中,持此观点者亦不乏其人。事实上,假如J·O·辛普森不是黑人——被谋害的也不是白人,而且这位辛普森先生也不是著名球星——在美国那样体育高度商品化的国度里也没有大批对球星趋之若鹜的追星族,洛杉矶警署以往也没有过殴打黑人犯罪嫌疑人的劣迹,……案件审理的结果也许会完全两样。

然而,假定终归是假定。而对辛普森无罪的判决,局外人无论如何发泄不满自有其无可厚非的理由,但一名败诉的检察官这样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人们不禁要问:你忠于职守了吗?你身居要职,本应维护法律和正义,如今落得如此结果,你能逃脱责任吗?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要向别人扔石头。意思是说,你暴露在众目暌睽之下,切勿招惹是非。对于辛普森一案的结局,即使有90%的人持否定看法,他们除去指责法庭,也一定会对起诉方不满。因此,如果检察官痛心疾首地责备自己无能,或许可以换来同情,然而克拉克检察官却忘记了自己的身分和责任,在那里一味指责别人,实在犯了大忌。

尤其不妥的是,克拉克女士一怒之下,几乎对所有涉及辛普森案件的人,从辛普森本人到陪审团、法官、警察、律师、证人及其他有责任或表同情的人士,一概加以斥责,诚可谓“打击一大片”了。莫怪该书登上畅销书榜的同时,就招致了微词非议。

仅此一端,我们即使对美国畅销书的了解仍只限一斑,但总能体会到一点著书立说的忌讳。

畅销书与排行榜 从《进入风暴》到《确定无疑》2

《纽约时报书评》非虚构作品排名榜(1997.6.1—6.22)

近期新书点评:

《濒临失衡的地球》

(美)阿尔·戈尔著,陈嘉映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5月版,定价21.80元

此书副标题为《生态与人类精神》,作者戈尔写此书时是美国参议员,现任副总统。此书第一部分描述环境危机的各个方面,讨论环境危机所关涉的复杂科学问题;第二部分从工业化和现代化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追索环境危机的起因;第三部分讨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认为首先要改变思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方式。全书旨在讨论环境危机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关系,虽立场并不新颖,但在描述现代文明与生态系统的冲突方面毕竟比较深入,是同类著作中较出色的一部。

《中国大历史》

〔美〕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同中译本,定价16.50元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万历十五年》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曾在我国知识界、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本书是作者于90年代为英语读者所写的中国简史,篇幅虽然不大,但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500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独具慧眼的梳理。

作者强调他是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何谓“技术角度”?也就是作者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一再强调过的“商业组织取代农业组织”、“数目字上的管理”等。故此,作者在取材方面自有标准,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与我们习见的历史著作迥然不同的面貌。作者认为:“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的中世纪的国家变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和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角度衡量。”(正平)

上一篇: 走过格林威治村
下一篇: 失去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