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社会:今天打工 明天老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方向明 皮昊)

大陆一记者到香港采访,晚上到大排档吃宵夜,被一位服务员深深吸引,她一个人奔波于10张餐桌之间,没完没了地忙活了近7个小时,而她的月薪为4000港币左右。记者问:“老板为何不多雇几个人?”小姐答:“没有一位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多付一分钱,我将来当上老板也会这样。”

1991年底香港爆发一次大规模的劳资风潮,源于香港电讯集团突然解雇1100名员工。当时,工会人士梁富华的看法颇富意味:“香港的雇佣条例,简单来说就是钱的问题。在雇佣条例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问题,老板跟工人的关系完全建立在金钱上。但工人有时候也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还有一个自尊心的问题。香港的雇佣条例里,在这方面不可能得到什么补偿,不可能得到确认补钱给你,不管你是错或是对的,你都要离开。”

在珠江三角洲的乡间,有许多新兴的工业社区:几幢厂房,几家酒楼,几片简易宿舍。这里的社会结构极为简单,当地的村长管一管地面的事,几个香港老板操纵着几千名打工妹的一切。老板与打工妹拥有共同的目标——赚钱;不同的是赚钱方式——老板靠资本,打工妹靠体力。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朴素,打工妹说“我们为他赚钱”,香港老板说:“我养活了他们”。

老板就是老板,打工就是打工,两者关系在香港极为清楚。但老板可以决定员工的薪水,却左右不了员工的思想。在今天的香港,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比较淡漠,在为了生活而拼命赚钱的压力下,骑驴找马成为普遍的就业心态,传统的忠心和人情不再是维系企业员工的纽带。年轻人从功利出发,频繁跳槽,劳动力快速流动成为一种时尚,香港人中没有跳过槽的,实属凤毛麟角。

尽管香港是个规范社会,可仍充满机会。当地有句俗话“外汇交易员没有白头翁。”这说明外汇市场永远是年轻人的舞台,只有年轻人才能利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和眼睛在此博彩。同样,在香港的推销员队伍里也充满年轻人的身影,成为超级推销员是他们的追求。也许正是挑战的刺激和成功的回报吸引着香港年轻人,纷纷投身那些富于挑战而待遇丰厚的职业。

如果在某一个星期日,你前往香港著名的太古商场,便会看到一个绝无仅有的景象:在商场中央摆设的并不是一个广告或一件艺术品,而是一家获奖企业的年报,这份年报是最具专业性的企业年报比赛的优胜作品。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游人热切地涌去看那些年报。如果问,为何会把星期日用来看年报,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想从中学习”和“说不定有些东西对我和我的公司有所帮助。”

有进取心的雇员,到了某些时候想自己创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情形在香港屡见不鲜,而且很少造成宾主间的不和。相反,当雇主获悉员工计划离开,自己创业,往往会协助他成立新公司。

港英政府对企业注册给予绝对自由,“你办企业我收税,你若倒闭我不管。”在这里,开一家私人企业只需缴纳600港币注册费。一顿早茶功夫,谁都可以摇身变为老板。香港平均每天至少有160家新公司成立。有一种“秘书服务公司”,提前办好一些新公司的注册手续,买家通常只需花几千元用几分钟填妥文件,就能成为新公司的主人。注册公司后,有人干脆把公司牌子挂在会计师楼或服务公司门前,更省钱的去商务中心租张写字台就能开张大吉。实际上,很多香港商人连办公桌也没有,他们唯一买入的固定资产就是寻呼机。

香港鼓励人们创业,并且让他们享受低税和其他好处。香港的私人中小型公司为数达47万家,大都只有很少员工。小企业里,有夫妻店、兄妹档,更多的是一个人“跑单帮”闯世界。

香港众多企业中,不少人身兼数职,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会计、出纳、推销员、技术员。这些被称为“活力极强的经济细胞”的生死存亡,全系于“光杆司令”们的能耐。小老板往往熟悉中国情况,能娴熟地与内地做生意,又同西方有密切往来。他们一般可用中文、英文、粤语及闽南话同各方打交道,在进出口业务中如鱼得水。

创下一份产业,香港的中小老板往往把他们自己和家族的声誉全部押上。个人和家族失败可能惹起的羞耻感,成为建立成功企业的强大动力。但实际上,香港对失败者相当宽容,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失败的企业家卷土重来。香港一般会给企业家第二次机会,一次生意失败并不表示事业完结。这种对于失败的宽容,在亚洲地区是不常见的。在很多亚洲国家,个人的积极性和成就都是从属于团队的,而一次失败之后往往不能有第二次机会。在这方面,香港是世界上最善待企业家的地方之一。1995年的《全球各地竞争力年报》中,有这么一项:“在您的社会环境中,对个人积极性予以充分支持,对风险承担予以足够回报。”在这一项之下,香港名列第一,美国第二。

商人社会:今天打工 明天老板0

1984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晤谈香港问题

香港人对商业、财富创造、竞争和政府的态度,与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有显著不同。鼓励竞争的程度是重要一项,1996年的《全球各地竞争力年报》将香港排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二位。就“企业家意识和创业精神”方面,把香港的经理级人员也排在世界第二位。

在香港,做生意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人们认为,做生意可以有机会自我改善和致富。香港生意人的性格就是不断钻门路、做新的买卖、留心赚钱机会。他们几亿美元的大买卖不惧其大,几万美元的小生意不嫌其小,因此香港人自嘲“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拣。”

香港商人大多侧重短线策略,较少投资在长远的计划上,也不倾向将资金束缚在需要长期偿还的技术项目上,对于研究发展也不付出太多,他们并不着意建立品牌的地位,因为这会妨碍他们适应市场趋势的灵活性。雅佳集团副总裁王道元说:“重要的是时间。在香港很多人不想等候投资回报。从事研究和发展,或者创造一个品牌,花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有现成的技术或名牌,我们干脆就把它们买过来。”

香港是一个功利的地方,由商业所创造,并为商业所维持。在这里,一分一秒都无法容忍僵化和停滞。香港人的节奏世界罕见,在世界别的地方用两个钟头开的会,在香港不消一个钟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开会、赶开会或打电话。

香港商人总是一副很忙乱的样子,生存竞争异乎寻常地激烈和残酷,这是“高压汽锅”的特制品。但香港人又极重规则,他们喜欢自比“大家同坐一条船”:在这狭窄的船里挤着600万人,而且人数还在增加。这条船已吃水很深,并在高速行走,因此任何人稍一移动,超过他应占的范围,就将全船覆没,香港便会完蛋。为了保证安全航行,各乘客只得安份守己,不敢轻举妄动地破坏秩序,谁有违规则,必触众怒。

商人社会:今天打工 明天老板1

樱花、股票、赛马、六合彩是香港人生活中的很重要部分

香港的厂商具有跨国性格,即使本小利微的香港小公司也熟悉跨国管理,多种货币交易,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他们还晓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需要什么和忌讳什么,一言以蔽之,他们懂得跨国式运作,表现出非凡的跨国才能。

香港商人喜欢把生意应承下来,然后才去想解决的办法,即使客户有不合理的要求也满口答应。更绝妙的是,许多商人在揽生意时,甚至不知哪里可以生产,但他们却能踏遍世界把厂家找出来,按时交货。

一些香港巨富就是由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意做起,而在过去数十年里建立自己的庞大王国。李嘉诚由卖塑料花开始,现在掌握着一个工业和地产王国。又如何鸿燊,他40年代由香港到澳门时不名一文,后来也建立起庞大的娱乐事业。香港富翁白手起家的故事,足以让世界上撰写发迹史的一流高手汗颜。

在香港,商人的地位极高,受人景仰,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模范。几年前,香港教育公会在青少年中搞了一个“在香港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的民意测验,答案空前雷同,全是像李嘉诚、包玉刚、郑裕彤、凯瑟克这样赫赫有名的亿万富豪。

一位外国记者在地产公司门前,看到等待售楼的队伍连成一条长龙时,不禁感叹“香港的富翁真是遍地都有啊。”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深刻阐述:新加坡的发展之所以不如香港,是因为新加坡缺少像李嘉诚这样一批为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企业家。

商人社会:今天打工 明天老板2

上一篇: 香港像谁
下一篇: 港商不是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