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共舞与自然共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33岁的王春红在北京一家舞蹈学校教现代舞。在“圈外”的朋友中她也不失时机地为现代舞“布道”。她不向你卖弄“邓肯”或“春之祭”,而是说现代舞能帮你摆正你与物与人的关系,帮你找到“恰当的方式”。“你没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平衡能力差的人往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更别提他们和动物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

在今年春,王春红举办过两次免费的现代舞“公开课”——利用双休日,面向社会各界。很多人在报上看到启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授课地点。

王春红穿着迷彩紧身T恤和黑色练功裤,赤着脚坐在地毯正中,双手搭在一只小鼓上。那只小鼓敲出的节奏就是教师的指令。“‘咚’——体会吸气时肢体随之自然收缩,‘哒’——呼气,肢体尽可能放松、伸展。”这是现代舞的基本功之一。

与人共舞与自然共舞0

王春红的现代舞:体现人与物的平衡方式?

围在王春红周围的多是她的“老弟子”,他们将呼与吸的简单动作做得极有美感。但更多的人则坐在大教室的各个角落旁观。“大家都把鞋脱掉,坐到中间来!”王春红大声喊,“这个训练同时还应体会地心的吸引力对我们的作用。你们穿着大衣和皮鞋坐在那里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能感到地球吸引力?”一些人站起来加入了王春红的行列,另一些人仍坐着。“我们在家里不都喜欢赤足在木地板或地毯上走来走去吗?那是最自然最舒服最真实的状态。现代舞让我们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然后才能寻找方法。不要逃避!”

自教室的天花板上垂下许多小绳子,上面系着糖块、铃铛等小物件。每一个人走进教室的一瞬间都会对它们好奇。在接下去的“行进”训练中,我才知道,它们不仅仅是现代舞稀奇古怪的装饰品。

“在这个训练中我们要体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请大家随我的鼓点一边做呼吸与肢体伸缩的动作,一边行进。不要碰那些悬垂物,也不要碰撞其他人,就像我们在现实中那样。”“好!再来一次!”……

这个过程中,这些非舞蹈专业的人做出了可能他们从未做过的动作,这就是现代舞“不定性的美”。而这些陌生人之间的躲闪、避让、起伏动作,有时看起竟像磨合很久的舞伴那么默契、精彩。

王春红在解释她的公开课时说:“那些悬垂物是道具也是一个比喻——就像现实中的许多事物,它有它存在的理由,你不能总想毁灭它,而是应摆正和它的关系。刚才做的‘呼吸与伸缩’训练只是现代舞基本功的一小部分,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力量控制力、柔韧性这些舞蹈的‘共性’,还可以看到现代舞的特性——应变能力,这是其他舞蹈不具备的。

“我教的学生除了舞蹈专业的,也有公司、银行职员,他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现代舞,因此不够系统。但几个月下来,很多人都说‘收获在舞蹈之外’——思维开阔了,凡事有一定执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也未必真的是山穷水尽。”

“逃避?现代舞教给人的绝不是逃避。拿中医的推拿过程做比较,它能使人的肌体通过一定方式达到‘经络通畅’,但这个方式是被动的;而舞蹈,尤其是现代舞是自主的。我们且不说它丰富的艺术内涵,单就这个‘物理契机’就能使人们将积极的、优良的生活状态带到各个层面(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中去。”

在此之前,王春红和她的学生们成功地表演了一场主题为《在黑暗中上升》、《方向》、《侵蚀》的现代舞。舞蹈动作时而具象,时而抽象;时而优美,时而机械。但可以感觉到:舞者始终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网”中跳来跳去,随时表达他们的反应、感受,并“调整方向”。

在主题叫《在黑暗中上升》的第一部分中,6名舞者用黑布蒙上眼睛表现在黑暗中行进、摸索,依稀感到鼓架子(道具)上方射出一束光,便争相攀登。

每个舞者都努力表达自己的现场感受,动作几乎是无法重复的。有些即兴表演比预想的更有效果。“在黑暗中,舞者相撞或是碰到障碍物难免摔跤,有的人摔得很重,但为了不让观众认为是失误,大家立即作出舞蹈动作表现‘疼痛’,然后又接着跳。”王春红说,“在寻找光源向上攀升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人与人的关系——相互排斥或者扶持。”

这一部分的舞蹈,用王春红自己的话说是“最没旋律的,”但是担任伴奏的大提琴手采用了“最有旋律感”的音乐来表现“内心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部分——《方向》中,舞蹈动作富有“旋律感”,而伴奏音乐只是单纯的“节奏”,打击、弹拨出的简单的音效。第三部分是高潮部分,情节也显得“残酷”。领舞者王春红艰难地沿一张大网向上爬——她一次次把众人扔的脏东西捡回来,众人又不停地向上扔,后来她终于精疲力尽摔倒在地,众人才“良心发现”将杂物拾回……在长达15分钟的时间里,大提琴一直用极美的、纯净的“泛音”反衬“冲突”和“残酷”。

演出结束后,很多人评价“音乐比舞蹈更成熟。”

与人共舞与自然共舞1

王春红

作为编舞、领舞的王春红说:“在这场表演中最棒的是这位50多岁的大提琴手,他找到了自己与别人平衡的方式。我请他在40分钟的演出中担任伴奏,他曾问:‘是不是视觉上缺什么我的音乐就补什么?’我说:‘你的音乐是主题的一部分,不是陪衬和点缀。’他在一个挺著名的乐团干了一辈子。是个表现欲很强的人,在现实中常常因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表现自己’,而‘不平衡’,爱抱怨。在排练这场现代舞的半个月里,他多次说:‘这么多年,我还从未用琴表现过自己的内心呢。’一次彩排时,老人拉进了‘自己的情绪’中,竟忘了该结尾了。”王春红说她为那个年已半百仍‘郁郁不得志”的“无名”琴师高兴——虽然他抢了现代舞的风头。

与人共舞与自然共舞2

与人共舞与自然共舞3

尽管王春红也坦言:“音乐比我们的舞蹈好”,但她和她的学生试图表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被观众理解、首肯了。税务局官员、银行职员、医生、大学生,不同职业、身份的人都说“看懂了。”一位外国记者问王春红:“在最后一部分你为什么要扮作一条鱼?”王说:“你认为是鱼?噢,我穿了有银光的紧身衣——你可以理解是鱼也可以是别的,纯净的、地球上幸存的生命,但正在受到侵蚀……”

王春红算得上是一个“环保中人”。她喜欢步行或骑自行车,喜欢用自家的花草泡茶,喜欢小动物——收留动物的“弃婴”,或在一些时候代朋友照看他们的猫。因为传说勃拉姆斯总在射杀流浪猫后去作曲,王春红因此对他耿耿于怀,“冷酷和自私多年来被认为是聪明的,善是愚蠢的。事实上从单向行进上他可能走得远,你虽有起伏躲闪,步子慢了,但你的思维你的收获是多向的。向善——完善的意思,这也是我从现代舞的起伏行进中体味出来的。”

跳舞和生活在王春红看来是一脉相承的。她的家在北京闹市区的一条旧胡同里,七八户人家共同分割一个大宅院。一个搞艺术的人和典型的市民为邻会怎样?王春红和邻居们处得很好。邻家的孩子中午会到她那儿“蹭饭”,邻居也会把自家种的香椿摘一些送给她。在王春红略显局促的房间里经常是“高朋满座”。

“给你讲两个小段子,关于人与人关系的。一个是广播里的公益广告:‘妈妈我要到小明家去’,‘别去了,人家会烦的’。另一个是那天我的猫跑到别的院子找它的猫伙伴去了,我去找,那院的大爷自言自语:‘现在人与人都不联系了,猫还有联系!’”她一边讲一边大笑,笑完了叹口气。

“现代舞抛开了地域性、文化差异,更接近人性的本质,是一个更纯粹的人的舞蹈或说是一个‘大民族’的舞蹈。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跳民族舞而跳现代舞的一个原因。”王春红一边说一边请她的一位法国朋友和我品尝自制的“玫瑰花茶”。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在讨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了太多的话。而用艺术的语言比如现代舞讨论这些关系,而且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层面都参加进这种方式的“讨论”不失为一条新路。

(舞蹈图片由王春红提供) 艺术音乐舞蹈现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