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4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只有友情才是人性之证、人生之极

池田:我在经历了悲欢哀乐的曲折人生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生的终极是友情”。从人生中摈去友情,就等于从世界中驱走太阳。正直的友人就是照耀人生的太阳,是最珍贵之宝。

金庸:确然如您所说,“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种重要至极的宝贵感情,只有父母、子女、兄弟、夫妻之间的感情才比得上。其实,在我和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之间,除了亲情之外,也混有友情。

池田:贵国曾有这样的哲人之语:“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宋·朱熹《近思录》)意思是说:“人之有朋友,并不是为了共同酒宴游玩,而是为了能增进朋友的德行。”“语朋友邪,应有切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

真正的朋友并非表面上的合得来或附和迎合,而是朋友之间只有互相切磋、互相探讨之后大家都有进步和改善,才是最美好的。

我曾听说一个关于中国人重视友情的故事——在洛杉矶有中国人的“唐人街”。前几年,洛杉矶发生暴动之际,唐人街的居民倾巢而出,守望相助,使得暴徒们无法得逞,悻悻然而归。我想,这也是民族团结之外的友情联系之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的挺立。您在武侠小说中所赋予“侠”的语意之蕴藉,改日再来详加讨教,但这里所说的“友情”的别名不也就是“侠义”吗?

金庸:中国人所说的“侠”,确是有很重要的友情成份。“侠”必与“义气”有关。中国人特别重视“义气”,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中国人所普遍崇拜,《水浒传》中的结义兄弟,就是誓同生死的好朋友。

池田:噢,用日本人所熟悉的话来说即是“信义”吧!《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一章中,说到曹操兵败落荒而逃,正遇到关羽断其退路。本来关羽可以轻而易举将他擒拿,但他有感曹操当年有恩义于他,就放曹操一条生路逃去——这些故事,正突出了中国人重“信义”的气概。

先生您的作品中,也多有描述这种信义和友情的故事的吧?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41)0

池田大作(左)与金庸

金庸:嗯,不错,我的小说中描写过不少友情的故事,例如:《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众兄弟的情深义重,《射雕英雄传》中友情与民族斗争之间的矛盾,《雪山飞狐》描写两个死敌大仇人之间的友情,《倚天屠龙记》叙述7个同门师兄弟的友情,《鹿鼎记》中描写皇帝和一个小流氓之间的友情。一般来说,我的小说往往把友情过分美化了、理想化了。(笑)

池田:将心比心,与先生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揉合在一起嘛!

金庸:我的经验是,年纪渐大后结交知己朋友相对的比较困难了,因为已不像少年时候那样毫无利害关系、毫无机心的可以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吐露心事。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学时代结交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住同一个宿舍,一起上课学习,生活亲密。这些好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争取机会见面。

池田:这一点与日本非常相似,人到40岁、50岁,就十分怀念没有利害关系的学生时代所结交的友侪,那些热闹的“同学会”有增无减。

金庸:和我共同创办《明报》的沈宝新先生,是我初中三年级时的同班同学。1938年开始认识,21年后的1959年同办《明报》,精诚合作地办了30多年报纸,到今年已49年。在共同办报期间,挑拨离间的人很多,造谣生非的事常有,但我们相互间从不怀疑,绝无丝毫恶感。前年我因心脏病动大手术,宝新兄在医院中从手术开始到结束,一直等了8个半小时。

池田:除了沈先生,该还有不少友人吧!

金庸:至于在办报之后结交的好朋友,我最怀念而佩服的是徐东滨先生,前年他在美国逝世,我痛哭多天,几乎与我亲哥哥去世一样难过。因文字而成为知己好友的有董千里、倪匡、蔡澜、冯其庸、董桥等几位,下围棋的有些棋友,一起研究学问的有些外国朋友等等。香港企业界交往较深的朋友是冯景禧先生、李国宝先生等。在起草香港“基本法”期间,结交了好几位法学家,工作之余很谈得来,那是萧蔚云教授、项淳一先生、许崇德教授、端木正大法官等几位。

池田:到底是诤友众多啊!人有“善友”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想起阿难向释尊请教的问题。阿难问道:“我于独静中思维,这样考虑到:我们有好朋友,又有好伙伴,这样的情况不就是等同已在这个佛道取得‘半途’的成就吗?我这样想,不知对否?”

释尊答曰:“阿难啊!这样想是错了,绝非如此。阿难啊!我们有好朋友,也有好伙伴,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已成此佛道的‘一切’”。

这里所指的“善友”、“好伙伴”,广义而言,就是“共步于人的精髓之道的同志”之意吧!“友情”,只有“友情”,才能使人导向作为人的正确轨道的大门、船及潮流。再者,和平的实质经常是存在于人与人的信赖之中的,我坚信,从结成“友情的联盟”开始方能发展、巩固。因此,我期待这种“人性的潮流”会流向全世界,一个人又一个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金刚的友情”。希望能从金庸先生开始,跟世界的“宝贵朋友”心连心,手拉手。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41)1

金庸

莫忘师之恩、师徒之道

池田:金庸先生曾经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人与人的形形色色的邂逅和爱情。在大作中,同时也描写了“友情”,重视“报恩”的人物形象。

在《书剑恩仇录》中,有小说主人公一度将俘获的敌人放走的章节,您曾有这样描写他的一段话:“这小子的师兄陆前辈于咱们有恩,红花会须当恩仇分明。”您十分强调的是,“重于恩义”是“侠者”的本质。不能忘恩负义,事无巨细,今生今世都必须怀着报恩之心。佛法强调有“父母之恩”、“师傅之恩”、“三宝之恩”、“国主之恩”这四种恩情,那也是强调“知恩”、“报恩”之事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之一。

金庸:诚如所言,“父母之恩”、“师傅之恩”、“三宝之恩”,前两者是当然之义。作为一个佛教徒,“三宝之恩”自然也是深重之极。

池田:您的“恩人”是哪一位?当然,有各个不同时期的“恩人”吧。

金庸:说起我的恩师,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先生,前年在杭州相会时几乎已相隔60年。我仍记得当年他为我改正的作文错字,提到这些字时,他不禁大笑,赞我记性好,并说牢记错误是求得进步的要诀。另一位是中学的校长张印通先生。我因壁报事件被学校开除,张校长曾极力为我争取较轻的处分,但那位训育主任是国民党分子,权力凌驾于校长之上。后来张校长努力帮我转学,这份大恩大德对我一生影响极大。去年张校长的纪念铜像揭幕,碑额是我书写的。

池田:不管年岁多大,老师就是恩师。我对小学时代的老师,一旦有机会见面,就会与他们保持来往。您曾写信对拙志多有鼓励,“在曲折雄奇的人生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无人能动摇您!”我始终将您的大札珍藏和铭记于心。为了聊表我的“报恩”,过去在文章中也始终都这样写着。刚才您提到陈老师和张老师之外,其他的恩师呢?

金庸:初中时的国文老师王芝簃先生也是我的恩师,他给我的主要是身教,他刚毅正直、勇敢仁厚的侠气使得我一生时时暗中引为模范,可惜我出身于山温水软的江南,而家境富裕、养尊处优,完全学不到他那种燕赵悲歌慷慨的豪气。在《大公报》工作时,翻译主任杨历樵先生教了我不少翻译的诀窍。可惜这数位恩师大都已经逝世,虽欲报恩而不可得了。

池田:以佛法之眼来看的话,这就是“生死不二”。您这些已故的恩师,对于金庸先生的成功和继续活跃于社会,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心存欢喜而于冥冥之中守护着您的啊!我从恩师户田老师所得到的恩义,是我生涯中永远的无价之宝。能报吾师之大恩,乃是我毕生之愿。

您曾非常贴切地表现出“师徒”——这个以人生的主干为一题目的精义。您说:“作为人之弟子,对自己的恩师这样形容道:‘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师傅的博大精深,也是与此话一样。其弟子仍如在老师的教授中一样,感觉一天天受到鞭策,“每日不进则退。”这不是指懒惰就退步的意思,而是说只有自己用功,才能理解师傅的博大精深。然后才能知道,师傅真是伟大,自己实在不能及得上。因此,每天、每天向师傅学习,就可能有新的发见,然后,才会激起自己痛感本身的无知,而想获得更深更大的求道之心。我曾在恩师的指导下接受了11年的熏陶,确有同感。

幸获良师的青春岁月是多么的幸福啊!真正的师徒之道又是何等的严肃呀!而能在人生中贯穿其中的师生之道更是何等的崇高!金庸先生的笔触,维妙维肖地写出这种心路历程。

金庸:我想池田先生您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您有一个伟大的老师。您的精采的人格和生涯中,曾受到户田先生的极大影响。

也曾拜读过您写的小说《人间革命》。知道您是19岁时加入创价学会,自此就在受人尊敬的户田先生门下每日接受教诲。这实在是令人羡慕的。

在中国,老师教导弟子学生有两种方法,其一为“言传”,其二为“身教”。池田先生您也正是从户田先生的言传身教中学到种种事情吧!

池田:岂敢,岂敢,此话可是语重心长。

去年4月,我在东京的牧口纪念馆中迎接您的到访,能在“师徒之城”中欢迎对于师徒之道了然于心的金庸先生,真是喜不胜言。

金庸:创价学会第一代会长牧口先生的精神活在池田先生之中。虽然我没机会见到牧口先生,但是通过池田先生而明白了牧口先生的伟大,他为了反对侵略中国而被捕,在狱中去世。再者,4月2日是第二代会长户田先生的忌辰之日,那一天,池田先生等为我在牧口纪念庭园中亲手种下一株樱花树,称之为“金庸樱”。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事情。

不知您是否同意,我总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比后继者更为重要。况且以“师徒”而论,不是更为明显吗?创价学会今日能得到这样大的发展,不也与户田会长发现了优秀的继承者有关系吗?

池田:岂敢。但是,也因为学会的飞跃发展,所招致的嫉妒和迫害也大大增加。

金庸:中国有句古话:“不遭人忌是庸才。”不遭人憎恨的、不遭人妒忌的人决不是重要人物。

池田:佛典里也曾说过,一个人是否真正的贤人、圣人,可以用谩骂来考验他。被人说坏话,正是伟大的人生的一个证明。无论如何,我以拥有恩师为荣。我常常这样反躬自问:“如果是恩师,他会怎样去做呢?”我初次拜识户田先生距今已有50年了,然而我时常念想着与恩师的这段不解之缘,过去的50年如此,今后也将一样。

做“21世纪人”的视野与胸襟

池田:今后,这个世界会愈来愈变得狭小,向着一体化演变。“将世界一体化”的焦点是“人”。

四肢发达,身心健壮,视野开阔,人就大矣!非如此陆续培养出“国际人”和“世界人”不可,才可开拓未来。这样的人才要怎样育成呢?这是我们所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事情。

金庸:我赞成您的观点。

池田:我在访港旅行时常想及,这一论点是香港这个作为国际都市的城市所启发了我的。这里重提一下与戈尔巴乔夫的话题。他的故乡是北高加索的斯塔夫罗波尔,是一个人情淳朴、商业贸易繁荣的地方。浸淫于这样风气之中的戈氏认为:“几百年之间,人的和睦相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就是共同生活的最大条件。”基于这个理由,他说:“我们从思考形态来说也罢,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也罢,都带有成为‘国际主义者’的命运。”作为国际都市的香港,不也一样吗?该称这是“国际人”的摇篮之地吧!

金庸:香港是一个国际都市,在这里长期生活的人,自然而然会培养出一种国际感觉,从小就有旅行全世界、见识全世界的机会,所以眼界并不偏狭,不过缺点是对于本国的文化、传统缺乏一份强烈的感情和热爱,因之似乎没有深厚的根源。

池田:香港的回归祖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那就是今后香港人的长处会同中国大陆人的长处结合起来吧。

金庸:中国人传统上不排斥外国,很容易接受外族文化中的优点。香港人在政治上受到英国人的影响,并没有种族歧视的偏见。我们对待西方人、日本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黑人,可说是一视同仁,不存偏见,不但可交朋友,甚至恋爱、结婚,也完全没有问题。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联合国家庭”,女儿嫁了不同的外国人,儿子娶了不同的外国人,大家亲爱快乐,和谐相处。语言、宗教、生活习惯虽然不同,但以“爱”相调和,是可以很幸福地共同生活的。

池田:必要的是,就是要抛弃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造成人的“固执于差异”,而对一切人予以“爱”——也即“大爱”、“博爱”,换言之,也就是要有“慈悲之心”。

金庸:不论大国小国,当然也包括人,都要大小平等,大家应该平等友好相待,释尊不止对人类平等,就是对猫、狗也平等地投以大慈大悲。

池田:“平等”与“慈悲”的确是成为“国际人”、“世界人”、“21世纪人”的条件。“慈悲之心”愈是扩大,和平也就更接近了。庄子有“大人无己”这样的话,我年轻时十分喜欢这句话。我想,所谓的“己”,不单指私欲私利。关在小笼中就使自己变成小我,不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就成了小器的自我,那就是庄子所说的“己”吧!

日本人囿于“岛国根性”,相当多的人没有宽阔的胸怀,也舍不掉小“己”。这或许就是日本人的宿命。但是我常常对年轻人说:“放眼世界吧!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国际人!”要活跃于21世纪,那是一个绝对的条件。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41)2

池田大作

金庸:说得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价学会与池田先生的存在对于日本是尤为重要的。日本在其他方面可说是优秀的,但在国际感觉方面却不怎么突出。以前,我曾回答过日本电通机构的“意见调查书”,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日本的形象不好?”我答曰:“由于不善于表现自己长处吧!所以长处也变成缺点,最好是设法改变一下!”

例如,某人有学问,能力也超卓,但人际关系却处理不好。那就会被人误解为坏人。

池田:这是老被人批评的,日本人应该更多“说话”,尤其在海外,吝啬语言是不行的。默默无言也是不行的,因为闭口不谈就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

认为“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将无言视为美德和理所当然,这种念头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但这恰恰是与国际化社会背道而驰。应该疾呼:“雄辩是金!”

金庸:作为一个真正的“21世纪的人”,首先必须胸襟开放,对和自己不同的人不存歧视之心,再在交往中相互了解沟通,培养出一股类似于“慈悲之心”的“爱心”,常常为对方设想,则社会中的和谐可期,世界的持久和平可期。

池田:心有“慈悲”,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常常“为对方”考虑,“为对方”而付诸行动,此即“菩萨”的实践。

我们希望香港与日本、中国与日本,然后是亚洲、全世界,都能在“菩萨”之心、“菩萨的实践”中团结起民众,只有从这种“民众的大交流中”才能培养真正的“国际人”和“世界人”。 金庸友情创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