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4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昱 吕浩东 王真 贾杼 梁山鹰 华华)

读者来信(41)0

贵刊敏锐地提出了新的城市格局与新的生活方式的观念,但新的生活观不一定非要建立在“闹”与“钱”之上,“家庭城堡”也并非一种固定的模式。

广州 孙昱

不说中国话就是“现代人才”?

编辑先生:

我是上海的一名读者,今日从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里看到一则报道,报道说浦东某中学推广用英语进行教学,电视画面里出现教师用英语上数学课的情景,并称这是一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趋势的好做法,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国人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学习英语是应该的。但是,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在英语之外的课程教学中坚持用国语。国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维系中国人精神的纽带。即使在香港,虽然英国占领香港一百多年,英国教育当局不允许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华语,但香港人如今还没有抛弃母语。母语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可见港人的良苦用心。

如果我们的后代将来满嘴洋文,不说中国话,他们就可称为是“现代人才”吗?

贵刊内容很丰富,也很贴近生活,我特别喜欢看“读者来信”,我祝贵刊越办越有味。

上海 吕浩东  

善待动物

编辑同志:

您好!看了贵刊1997年第7期中《善待我们身边的动物》一文,很有感触,想谈谈想法。

每次看到媒体上的一些虐待动物的报道,在街上看到家畜们被装在狭小、肮脏的卡车上,看到那些鸡鸭贩子将鸡鸭头脚倒挂在自行车手把上招摇过市,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但当我将这种感觉讲给周围的人听,大多得到的是不以为然的反应,他们以为动物不就是像庄稼一样,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食物,哪里用得着去关心它们的苦乐?!真不知道现在的人到底是怎么了?在上海禁养无证犬的时候,竟然听到有人将自己养的宠物犬杀了吃掉,这跟杀了自己的小孩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还有,最近上海刚刚出了一条外地民工将自己新生的女婴活埋的新闻。

也许,在我们这个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讨论虐待动物的问题,真的有点奢侈了。在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年代,一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会不屑一顾。

一直以为为受虐待的动物而伤心是我的“不正常”,看了你们的文章,知道还有知音,心里好受了一点。希望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而改善动物的处境,看来还是遥遥无期的事,但是督促国家在这方面立法,不知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又能做点什么呢?

上海 王真  

我看“克隆人”

《三联生活周刊》:

我觉得“克隆人”并不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的遗传基因,“克隆人”则只有他(她)的原型人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克隆人”只不过是有其原型人的父母的遗传基因,他(她)有点像其原型人的孪生兄弟(姐妹),从某一角度来说,要比孪生兄弟(姐妹)更像一点,因为孪生兄弟(姐妹)的基因虽然有时很相似,却并不完全相同。从另一角度来说,“克隆人”与原型人的关系却比不上孪生兄弟(姐妹),因为孪生兄弟(姐妹)是同时成长在同一个子宫中,又几乎同时出生的,而“克隆人”即使与原型人是一个母亲,也完全是长在不同的时期,何况两人间的时间差可以长达几十年,完全像两三代人。无论如何,“克隆人”只是与其原型人基因相同的另一个人,唯一的毛病是容易乱了辈份。

不过我想,我们可以加些限制来利用它为人民服务。比方说,有个聪明、健康、漂亮的孩子才四五岁就突然遇到车祸或别的意外,马上就要死了,其父母该是多么伤心啊!特别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可能再有别的孩子了。如果我是能克隆人的医生,我会愿意应这样父母的要求为他们克隆一个新的与原来那个基因相同因而同样聪明、健康、漂亮的孩子,这有什么不好!

另外,如果有世界公认的科学天才或艺术天才,以他们为原型克隆出小孩子来从小培养也没有什么不好,当然限制要更严格点,比如必须征得原型人的同意,一个原型人只能有一个克隆人,只有当原型人快去世时才能开始克隆,要给那些小孩提供正常的环境使之心理健康,等等。甚至等有了经验以后,我们可以放宽一些限制。你们都认为人类将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而必须终止对“克隆人”的研究吗?

我看我们还是早点做好心理准备,研究出一些对策来,否则等“克隆人”一成功就该来不及了。

北京 贾杼  

蜜罐子里泡大的

编辑同志:

小时候最常听到大人们对我们说的话就是:“你看看你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玩具小人书都那么多。这么幸福,简直就是从蜜罐子里泡出来的!”再大一些,认得几个字了,就经常从报上看到什么“中国小皇帝”一类的批判性文章,总要把当前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上了大学,有次寒假回家,和以前的高中同学聚会,天南海北乱侃,话题移到了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神情激奋地摆事实讲道理,评论说,现在的孩子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玩的是变形金刚、Match Box,穿的都是名牌,甚至刚上幼儿园家里就买了电脑,总之一切都远比我们当年好。最后大家几乎都是声讨,什么家长们太溺爱孩子了,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天地了,什么连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看着这些曾经被我们的长辈痛斥成无所作为、蜜罐子里泡大的同学们这么激昂地批判比我们晚生十多年的孩子们,我开始怀疑是不是人类都有找下一代人毛病的劣根性。

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所以几代人之间生活条件的差异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人类在不断为自己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的确是一步步地远离自然。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的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这也必然导致了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而大脑越来越发达。

所以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很难说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想现在的孩子,他们懂得多少长辈们在同样的年龄段里所不知道的事情啊!应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是一点儿也不错的。父母们对待孩子,应该多一些宽容,尽量在他们的世界之外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以弥补他们成长中的不足,如爬山、运动,尽量多接触大自然,多些锻炼。如果大人们总是倚老卖老地把过去搬出来,那实在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

北京 梁山鹰  

节约塑料袋

编辑先生:

最近一个朋友到我家来玩,他发现碗柜抽屉里的塑料袋多得有些令人吃惊,便很诧异地问我:“华子,你啷个像我妈一样呢?收集一堆塑料袋,花花绿绿地办展览嗦?”他以为我是搞些“现代派艺术”来玩。我告诉他,我玩不来艺术,只是为了环保而节约。“环保,节约——?”他瞪大双眼,好像面对一个外星人似的。(说来令人惭愧,以前我一直是大手大脚惯了的。)

于是我给他解释,之所以抽屉里的塑料袋这么多,主要是我还没养成好习惯,出门购物经常记不住带几个塑料袋,以致于临到头买了东西还得让对方拿袋子给我装,而回到家我又舍不得扔,所以就愈积愈多了。我可以不穿兽皮(也穿不起),不吃青蛙,不浪费塑料袋这样小小的资源。我少用一个,厂家就少销一个。我一天少用一个,一年至少可以节约300个。我不要求别人也得这样做,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心安。

我又告诉他一个故事——是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儿。我到小区粮店买米,粮店是进城农民开的。称好后,一脸憨厚的店主要拿塑料袋给我装,我急忙掏出袋子说我有,谁知米才倒进去一半就发现漏了。于是店主说:“还是用这个。”他拿了两个新的塑料袋套在一起。我说不忙,又从兜里掏出一个旧袋子来装米——谁知,这个塑料袋也有几个绿豆大的洞。卖粮的农民笑了,笑声里有些不屑。最后,我只得用了他一只塑料袋装米,把自己的两个破塑料袋套在外面,这样即不会漏,也不会掉了。

“我看着那张善良的农民的脸,无法解释。”我讲完了故事。

朋友陷入了沉思,“对呀,既然是环保,为什么你不用纸袋呢?”“一个是纸袋不合现阶段国情,而且要用木材,对森林有破坏,还有一个,用精美的纸袋去买十斤大米是不是很喜剧?”“哈……”朋友大笑,“有道理,今后我也要节约用塑料袋了,虽然……但是我还是可以见贤而思齐嘛。”

末了,我让他看《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2期,并指出那句当时就令我怦然心动的话——“舍不得用纸”。

重庆 华华  

上一篇: 生活圆桌(4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