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苹果”还在彼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服装设计师吴洋1994年在伦敦
服装界的人说吴洋是“当年中央工艺美院服装系的高材生”,她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3年后,到英国伦敦学习工作了四年,回国后却“放弃”了设计。
从工艺美术学校(中专)织染专业毕业生到北京第二印染厂设计室的花布设计师,再到中央工艺美院织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个过程大约用了10年。而吴洋放弃留校任教,决心到伦敦进一步深造,完全是为了英国综合大学KINGSTON大学艺术系的系主任,在观看中央工艺美院服装表演后的一句评价。这位主任说,“你们的衣服是戏装”。
吴洋后来以白天上课,晚上在餐馆打工的方式,在KINGSTON大学服装专业读书,把课程压缩到1年的速成班。从服装到鞋、帽、手袋的设计,吴洋说她这一年学了“国内3年都学不到的东西”。以不错的成绩毕业后,吴洋在英国工作了3年,在第一家制鞋公司,吴洋设计出了一双双“耐克”、“温宝”,但1992年底该公司赴德国参加博览会时,老板利用她记忆和绘画方面的能力记其他公司的鞋样,却不让她呆在自己设计作品的展台上。“他们不想让人知道这些鞋是中国人设计的。”而另一家公司的犹太老板专喜欢对吴洋这位唯一的中国设计师发脾气。“我其实做得很好。英国同事都说你画得慢点,不然我们要失业了。”吴洋还去过著名的瓦伦蒂诺公司应聘。公司很看重她的履历,但仅仅因为她持中国护照,就没有得到晚装设计师的职位。“我参加一些设计师的Party,我的学历、工作经历和个人修养不比外国同行差。但我得不到应有的礼遇。英国很讲传统,时装设计又是一个贵族的行当,很多设计师是世袭,一个中国设计师想挤进去发展要付出比别人多100倍的努力。”
系列一之一
系列一:中国城市中的“时尚中人”
吴洋后来回国,或许不只是民族情绪。“我出国时带了好多蜡染、扎染的衣服,觉得挺民族的,但出去后我在人群中像个‘从坟墓里走出来的人’,还常被这些衣服弄得一手蓝。你知道这类衣服染色不稳定。外国人从中国买这些回去是挂在家里当工艺品。他们说这是历史。”“我当时总想把我在那儿上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写出来寄给国内的服装院校。说实话,回头看,国内服装专业的4年本科教学不说‘误人子弟’至少也未达到应有效果,这样的学生再当老师无异于近亲繁殖。我的信都写了但始终未寄出去。”在那次随制鞋公司赴德时,吴洋找到了中国展台。“工作人员很懒散,正在那聊天。我拿了设计给他们看,想寻求合作,他们像看病人似的看我:‘你看这个展览上有多少made in China的鞋!’我说:不错,但China变成了‘大加工厂’,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品牌?”另一个情节也透露相同的信息。
系列一之二
吴洋回国后,先用1年的时间对国内服装市场做调研,包括到天马时装公司、赛特集团进行短期工作。尽管后来有多种机会,但她至今未开过一场时装发布会。她说:“我在美国时认识一位马来西亚时装设计师,他在美国学习工作10年才开了一次时装展示会,总共才有20套衣服展示。他在给家人打长途电话时,却为此激动得哭了。但对现在中国的设计师来说,这样一台fashion show还不跟‘玩似的’。个人办展示,上百套衣服能说每件都是精品?我们的设计师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一台展示会花费很大,几百万元钱就能堆出一个真名牌吗?这不过是给消费者一个‘海市蜃楼’。
“我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国内现在还不到‘时装化’的阶段——我们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普遍的美学修养等方面都有问题,换句话说目前国内经济、社会、文化都没给‘时装’提供条件。”
吴洋认为那些国外“大牌”时装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跑马占地”的成份更大,在现阶段他们并不期待立竿见影的销售成果。
所以吴洋决定在“成衣”上做出努力。“应该先让中国的消费者把成衣穿得很体面。”为了从基础做起,她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三三立百元服装”公司。吴洋认为服装观念的推广要有经济基础,她承认低价与高品位两者兼得有难度。“但少花钱把衣服穿出品位不是没有可能。这要求经营者付出其他东西,比如把文化品位随衣奉送给消费者。”吴洋想照搬国外百元服装超市的作法:店方将一些有风格、价格又低的成衣配套出售——比如一条水洗布裤子配一件纯棉衬衣再加一件条绒马甲,售价在百元上下。“店内通过一些展示告诉顾客,我这个店里的每一件服饰都是可以组合搭配穿出令人舒服的感觉。”
“物美价廉的衣服来源?中国3年不生产服装大家也有得穿——积压、库存量极大。但我们进货要把握住‘品味’。”
系列一之三
可是吴洋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到了阻力。一方面因为零售业竞争很乱,时装店与成衣店的概念模糊不清,一些做工粗糙、抄袭国际名牌的“时装精品店”拼命争夺着市场;另一方面,不少商家以“减价”、“甩买”等低价倾销的方式破坏市场规范。吴洋曾在国内时装杂志上撰文介绍美国的“街头时装”。“‘街头时装’不是指‘质量差的服装’,它是指有创意、有活力、有个性的衣着搭配方式。”
但吴洋面对的是喜欢“打折”的顾客和急功近利的合伙人。“为了迎合喜欢‘打折’的百姓,合伙人怎么卖得出去怎么卖,不惜天天甩卖,像地摊了。原本在店内设的服装搭配展示也没有意义了。顾客什么便宜‘抢’什么,根本不对你的苦心搭配感兴趣。”
吴洋对此只剩下“苦恼人”的笑:“连锁店的经营倒是不亏本。但如果每月能进50万元,我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进货的品味。现在不是‘良性循环’。也许是合伙人没有达成共识?也许国外的超市管理方法本来就不适合中国?已退出四家连锁店管理的吴洋不想再说了,她说,她目前只想暂时退一步先通过办一个有文化含量的企业‘开拓自己’,先离开服装,为将来再回到服装。”
“目前依我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不能改变什么,我不如先开拓自己。我不是说设计不重要,但走什么路因人而异。像皮尔·卡丹,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因为设计而是高级时装成衣化以及相应经营管理。所以,成衣化与经营管理是服装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国内目前一些设计师其实也想走这条路,但做法和国外不同。在国内目前情况,靠时装的品牌赚不了钱。比如‘顺美时装’就是靠它所在的集团公司作房地产、物业来‘养活’”。
吴洋的故事,给人留下一个历尽千辛万苦“金苹果”仍在彼岸的印象。 时装金苹果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