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含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何刚 张晓莉)

“工业”的含义0

换股如换手:道—琼斯成长的秘密与上升的股价一样

3月17日下午,一个看似平常的星期一,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以6921.87点报收。

只要是关注纽约股市在过去一年多里行情变化的人不难发现:1996年10月14日,道—琼斯指数突破6000点,1997年2月23日突破7000点,3月11日升至7085点的历史最高,此后便开始回调。因此,像3月17日这样的股市指数行情,似乎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全球投资者特别关注之处。

然而,正是这一天,道—琼斯指数将因其并不平常的含义而载入历史。

学语言发“改稿”

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其间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不仅对美国经济意义重大,更具有全球性意义。

从3月17日起,西屋电气、德士古石油、伯利恒钢铁和伍尔沃斯百货等4种股票将被“请出”道—琼斯30种以外;取而代之的,是惠普、强生、旅行者集团和沃尔玛商店4支股票。

这一调整的历史性含义在于,从此,在纽约股市上,无论美国钢铁工业类股票的价格如何变化,都将不再影响道—琼斯指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美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洗涤保健、旅游业及零售连锁业的发展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琼斯指数的升跌,进而影响纽约股市的行情,并波及西欧各大股市。

对于3月17日的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调整,《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的一句评价值得注意。他说:“工业”的含义早已不仅限于“制造业”,今天,技术革新和各种服务正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上的细微差别,他这句话说得其实不够清楚,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作点解释。

在英语里,“INDUSTRY”一词传统上多被中国人译为“工业”或者“实业”,在西方近代化工业革命中,它一般指钢铁、冶金、机械等“制造业”。随着现代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英语里,“INDUSTRY”一词早已被广泛运用于新的经济领域,其含义也不只限于传统的制造业,连提到旅游业他们也会用“INDUSTRY”,更不用说计算机业要用“INDUSTRY”了。总之,“INDUSTRY”一词已经成为今天经贸英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细心考察就不难明白,如今英语里的“INDUSTRY”一词,其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产业”。如果这一点没有疑义,回头再看现在编制道—琼斯指数所选择的30种成分股票,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包括新华社在内,中国最权威的各种大众传媒,凡在提到纽约股市时,仍然继续按传统称道—琼斯指数为“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

且看1997年4月15日由新华社播发的一条通稿中的话:“……纽约股市4月14日出现小幅反弹,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升60.21点……”

这也许不仅是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其间是否包含了中国人对“工业”一词某些传统观念已经僵化了呢?

如果有人最近常看《参考消息》,可能还会注意到这样一句话:“4月初的美国《未来学家》杂志载文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宏观工业时代’……”应当询问一下编译这条消息的新华社参编部的某位编辑,“INDUSTRY”一词为何一定只能译作“工业”?

他(或她)也许没有过多地关注3月17日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调整,但他(或她)应该明白:在美国佬的语言里,今日之“INDUSTRY”早已非昔日之“INDUSTRY”了!

那么,汉语呢?

翻看“产业”这个“筐”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长达6年,创下战后之最。对此,许多人都在试图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得力调控、美国就业状况良好、物价涨幅不高、美元汇价坚挺、外贸总额增长等方面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其实,只需要用“工业”与“产业”两个概念去考察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6年美国经济的构成,就不难找到答案:美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及零售连锁业的影响及收益越来越大,成为推进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有关统计数据也表明:美国的科技产业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加上金融、运输、零售、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共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以上。1996年,这一数字已经接近3/4;美国劳工部门的统计更惊人:美国80%的就业者是为这些产业而工作。

与此相对应,钢铁、冶金、采矿、石油等传统的“有烟工业”,已经不再是保证美国经济在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工业”,正在无可避免地从昔日的主导地位“退居二线”。

愚人节里的忧思

在西方国家,4月1日从来充满了谎言与调笑。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今年的4月1日里,实在是都不应当去“分享”或“遥感”这西方式的谐谑与轻松。

因为,一个关于未来“INDUSTRY”发展的重要协议就在这一天开始实施。

从今年4月1日起,包括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半导体及其生产设备和科学仪器等在内的全球约200种信息技术产品,将在2000年之前分4步取消关税。这是3月26日在日内瓦参加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议谈判的41个代表方达成的协议内容。

这一协议所包含的跨世纪意义显而易见。参与缔约的41个代表方,在全球信息产品贸易额中约占92.5%。这就意味着,无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是否顺利,从21世纪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将处于同一个没有关税壁垒限制的、激烈竞争的信息技术产品大市场,这是人们将在新世纪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据世贸组织3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199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总额已近6000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额的10.2%左右。这已不是个小数字,何况它正以“见风长”的速度一天天壮大。

回顾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两个基础:一是信息科技的充分发展,一是充足的资金投入。相比之下,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容易培育。因为这些产品的广泛应用,总是有益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快捷和便利。

全球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势头,已使许多国家及有识之士行动起来,着眼于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今天,包括中国人在内,全球各色人种多已熟知了IBM、康柏、惠普、微软、摩托罗拉、AT&T 等美国著名的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公司。美国这一类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营业绩,已将美国送上了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头号交椅,占全球市场的25%;NEC、东芝、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等企业也业绩惊人,使日本占有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市场15.6%的份额;加上欧盟占有12.2%,新加坡10.7%,这4方共占去约2/3的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市场。

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能否从这些数字中读出紧迫感呢?

目前,从美国发源的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正席卷全球18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万用户,围绕网络软硬件开发及利用网络,新的“网络经济”正在出现。本月初,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向波音公司透露,他们与麦考蜂窝电话公司正在筹资90亿美元,计划于2001年建成一个由84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性无线通信网,这个被命名为“全球无线多媒体互联网络(TELEDESIC)”的项目,将把全球电话会议、无线寻呼,传真及语音通信结合起来,如果顺利建成,其传输能力将优于目前的互联网络。

在日本,一种能通过通讯电缆,向个人电脑和家庭电视提供信息传输服务的计算机系统——“VOD”正在走俏。近日,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特别声称,将力争于2010年完成全日本的光纤电缆网络建设,以便于“VOD”的普及……

如果说信息技术产业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经济的一个发展重心,那么,它所引发的,可能是波及全球、更趋激烈的技术和投资竞争。

“INDUSTRY”究竟有了多少新的含义?我们该要什么样的“INDUSTRY”呢?

《幸福》500家新面貌

编译 张晓莉

《幸福》500家反映美国经济的持久的发展趋势,每年都要呈现出一个新面貌。成长起来的公司跃居榜上,另一些却被淘汰出局。

今年收入仍是最主要的指标。通用汽车公司以1680亿美元仍雄居榜首,但若以利润来衡量,通用汽车公司却从去年的榜首掉至今年的第7位,事实上,它的利润下降了28%。在前20名中,德士古石油公司,比去年上升了3位,这一成长很出乎人们的意料;另一个大赢家是迪斯尼,由第102位跃至第55位,这得益于合并和吸收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成员。合并之潮再次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500家的面貌。仔细分析收入增幅最大的前25家公司会发现,其中多一半是在合并后才产生的效益。

“工业”的含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