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含金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阳天)
收入与睡眠似乎并无多少表面联系,可近期上海一项“都市生活方式系列调查”却得出一个颇有意味的结果:居民日均睡眠时间与月收入成反比关系。据这次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上海人每天睡眠时间一般少于6小时;而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人每天都要睡6小时以上。
调查结果表明,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想获得高收入,必须对工作付出高投入。
假设一位高收入者每天只睡6个小时,除去吃饭和其他活动,他一天花在工作及相关事务上的时间至少会在12小时以上。这比通常“到点来,到点走”的8小时工作制多付出4到5个小时劳动时间,一个月累计下来就有100多个小时。相当于每月多干十几个工作日。
高收入者为什么会对工作有如此大投入?从利益驱动上考虑,原因是他们的时间中含金量非常高。
一位月收入5000元的人如果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月均工作22天计算,他每干一小时收入为18.9元。这就意味着他如果想每天多睡两小时,收入会减少近40元,而月收入会减少880元。
“时间就是金钱”,在当今已不是什么新观念,金钱一旦为时间所量化,增加劳动时间,降低机会成本就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当然,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一定时间里付出更多工作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还有一句不算太老的老话叫“效率就是生命”。但不得不承认,效率提高终究会有极限,时间的含金量也会存在一个相对平衡状态。最终制约收入增长的仍是劳动时间的绝对付出。
可人不是机器,靠无限量延长工作时间显然不是增加收入的可行途径。压低人们的无效时间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增加收入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寻找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成倍提高我们在有限时间里创造财富的能力。
当今社会,数字化网络系统引导人们进入另一种生存空间的同时,时间的含金量其实也在大大增长,因为时间在扩张。“前工业”化时代,信息交流主要以点对点方式进行,时间处于单向消耗模式中,而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交流包括经济活动日益呈现网络化状态。一个人耗费的工作沿着网络向多方向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时间只会变得越来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