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电脑网络?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一年多前,我得了重感冒,没法出门,只能呆在家里。本来电视就没什么好看,白天的电视更是智商极低,于是只好打开电脑,到网上去surf,做了几天全职网迷。除了无聊的原因之外,也是想看看被炒得正热的网络上到底又出了什么新花样。一看之下,发现的确面目一新,与我做学生时在学校里的上网已大不同,已经像相机一样,做成“傻瓜型”了,随便是谁都可以上天入地“弄潮”一番了。病好后出门一看,书店里关于网络的书、杂志已经多占出一架子,纽约下城一带已形成了一个多媒体、网络业区;而“美国网上”、“网景”之类的网络公司则成了华尔街股票市场的新宠儿。美国梦的新翻版——一夜之间,一穷二白的电脑呆子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未来之路》已出了中文版,由北京跟我通E-mail的朋友已经从1个发展成4个。听说一个朋友的朋友已经因开上网公司在北京发了小财,网络咖啡店也已经有模有样地开了张(我却连纽约的也还没去过)。
在美国这边的朋友里,也有因为网络而使自己的生活大受改变的:一个学美术,本来穷得叮当响的朋友已经跟人合开一家公司,设计网页,摇身一变成了“专业人士”。又一位原学中文,整天读鲁迅,提电脑就头疼的老兄,因为忽遭婚变,到一个在微软工作的朋友处散心,在微软的图书馆里泡了两天就给洗了脑。现在打电话说是已经进步到可以设计自己的网页,大有要把自己的婚变小说放上去的架式,感情事也不怎么提了。又一位设计了一个叫地球村人的网页(www.globalvillager.com),其中的闲聊屋从台湾问题到性爱问题都是最火话题,还有个“网络约会”。据说撮合成一对男在新加坡,女在华盛顿的现代佳偶,几个月时间热火朝天地互通了6千多个E-mail,最后跑到上海去见面——下文我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我这个“先驱”却没了什么动静。一来是我那台电脑整个一个需要update(更新),应该加容量,换modem,否则上网速度极慢,让我不耐烦;二来终日里忙来忙去,也不知有什么时间可以像一些人那样一上网就是几小时。不过,我本来就不大相信“生活在别处”,就更不相信“生活在电脑上”,所以,即使我过两天去update 了我的电脑(这是我正准备做的),我想也是出于方便,而不是彻底“下海”。
最近,网络热降了点温,因为资本家们发觉敲锣打鼓开了张,砸了钱,一年多下来还没有什么大收获,就开始嘀咕了。颇有几个网页(web site)关了门,因为广告费没有跟上来。
我至今对网络利用最多的东西还是接发电子邮件,其他就不大感冒,因为光是手上印刷物就已读不完,还有打电话,看电影,出门吃饭……怎么会有时间在网上呆个没完?我对网络上各种服务最感兴趣的一项是书店,因为有时想要的一本书,可以到网上把书名一敲,过两天就邮寄上门,省去不少麻烦。我去书店的时候,喜欢闲逛,不喜欢专门为了找一本书而忙,所以正中下怀。
看了一项统计,恰恰最受欢迎的网络服务正是我上面提到的两点。电子邮件的流行就不用说了,网上最成功的一家生意正是号称世界最大书店的amazon(http://www.amazon.com)。这项生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读者有自己的主权,想去查什么书就查什么书,还可以翻看书评,一高兴了,还可以自己也传过去一篇。为什么开网上书店成功,开服装店就未必那么成功?因为购书不像购物,一般读者都是有备而来,一定已经知道了某本书的信息并且想要订购;而其他的商品人们更倾向于实地考察。
至于网络上属于内容的一部分,却是对于我这种人最缺乏吸引力的。因为我更偏向于阅读印刷品,不仅因为习惯,而且网上的文本的确能赶上印刷品的不多,而且我的需要也没那么五花八门。本来已置身媒体之都,我不觉得还需要到网上去再多一份资讯——已经被爆炸得招架不住了!据说,世界上上网最流行的国家是芬兰,我想,只要我还没住到人烟稀少的芬兰去,就还不至于生活在网上。
关于网络给现代人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自不消说,最近关于滥用网络而带来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说,自从有了电子邮件一说,在办公室上班的人们每天电脑里收到的邮件越来越多。本来是拿起电话或到楼道另一头说两句的事,全成了E-mail,有些管理阶层的人,更是一天能收到几百或上千的E-mail。最后看E-mail,写E-mail倒成了上班族的主要内容,于是有公司又得开始采取措施,规定每天只有1点到3点之间可以发E-mail云云。这种“电子邮件上瘾症”,是通讯科技发达,却让人越通越不沟通的一个典型例证。
越通越隔绝的另一个现象是,网上信息的范围虽然很广,渠道却十分专一。举例来说,如果你打开电视,你收到的新闻是不由你自己选择的,各种东西都有。然而当你上网去,你有可能只去你感兴趣的网页,这样你吸收的内容就全是投你所好的。结果,你离别种角度的观点就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沟通。最近的天门教事件引起人对电脑上各种奇谈怪论的议论的注意,就很说明问题。我说过我的一个朋友只看跟这类奇谈怪论有关的网页,越看越离谱,也是让我觉得网络比新闻媒体更狭窄的一个原因。起码,当每个人拿起一本杂志,虽然每本杂志有其倾向性,但是报道的角度毕竟是多方面的。就算你不肯看,你总要翻过这些页,你知道它们的存在。而一个网上读者却可能一上来就打开某一网页,根本不去理睬其他任何说法。
网上内容不能十分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是网络本是电脑玩家发展起来的东西,并且给各种各样的人提供了一个发表一己之见的机会。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民主让我这种人无法忍受,因为没经过组织纪律,文字粗糙散漫,让人不忍卒读。
看来,我虽然早早就上了“未来之路”,走到最后,很有可能走到比出发点还退后的地方去。我相信进步,却不相信取代。我不相信看到逼真的电子图像可以代替我对卢浮宫亲身的体验,不相信模仿现实(virtual reality)能代替现实本身,就像电视分化了电影市场,但是并没有取代电影;影视影响了阅读,却也没有取代阅读。网络仍然是生存的一种手段,却不是生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