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天创造了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易水)
Robin Dunbar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们的“聊天”。这位先生的出发点原是生活的常识:无论人们多么超脱、多么高雅,大家都有“窥探”他人、品评人际关系的倾向:某某人长得如何,最近做了什么,他/她的“那一半”知道与否,这某某又和那某某关系如何等。据Dunbar的统计,平均算起来,人类有2/3讲话的时间被用来聊天,而且聊的尽是“乱七八糟”的闲事,而不是商机股市、国际国内形势、学术研究、艺术修炼、宗教崇拜等大事正事——即使本来讲的是正事,稍一把不住,话题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又变成一堆杂七杂八却丝毫不“累”的闲事。
大家知道,社会科学对人有过很多概括,比如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或者说人是“经济的动物”等,Dunbar教授现在不明白了:闲聊瞎扯既不那么政治,也不那么经济,人们为什么还这样乐此不疲?如果说,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气味和味道、什么样的颜色和形状、什么样的体态和容貌都有生物进化上的理由,那么聊天呢?
更重要的是,聊天实际上是跨年龄、跨性别、跨文化的人类的普遍特征。你在巴黎香舍丽榭的咖啡馆、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酒吧、成都春熙路的茶楼……所听到的闲聊,在实质上大同小异。这个问题,需要一个人类学的解答。
Dunbar把人类与灵长类做了比较(这被认为是他的一个学术贡献),他认为人们彼此的东拉西扯,相当于猴子们彼此的顺毛“梳理”。
有机会见到猴群,无论是在动物园或是在野外,总能看到大猴小猴不分彼此,相互梳理伙伴的皮毛。早年的说法,它们在排忧解难,代“捉虱子”;晚近的看法,它们在“寻找”咸盐颗粒,补充自己的氯化钠。Dunbar认为这样的理由都不对或不充分,无法解释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与持续性,他的理解用一句俗话说,就是猴子们在彼此“套近乎”,“拉关系”。因为灵长类是群体动物,无论是狩猎、采集、防敌还是育幼,都需要群体作为生存单位,都需要每一个个体学会以“梳理”为手段,维护这个群体。
人类也是群体动物,Dunbar考察,从猿到人,社会交往的群体越大,大脑新皮层(主管思维)的面积就越大。据他的推算,以人的大脑新皮层之大,每个人需要的生活圈子,约有150人之大(信不信由你)。这样一个大圈子,至少要有语言上有意无意的你来我往,才能维持起来,于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好闲聊这一特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用他的一句话说:“聊天创造了人”。
这位Dunbar先生的理论不过是一种说法,因为“创造”人的力量远不只有“聊天”。我所了解的,有“劳动创造了人”、“直立创造了人”、“裸露创造了人”、“语言创造了人”等学说,这些学说加在一起,好像还不够用。在我看来,这种“梳理”不仅是松弛紧张,不仅是调节生活的节奏,也不仅是在交流中润滑情感。语言是个体与世界相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从这种意义上,Dunbar先生的说法实在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