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3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文学的想象力是从哪里发芽的?
池田:话愈说愈投机。
现在所举出的作品,大多是那些明显以情节曲折吸引人的小说。我想关于文学,我们则在别的篇章中详尽另加探讨,我这里想讨论的还是“情节有趣”乃是十分重要的文学因素。
在小说中有人认为有“凝聚力”和“连接力”。人与动物、人与宇宙,精神与身体、男性与女性、此世与彼世,过去与现在、未来等等——连结着这些关系,曾形成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宇宙”(cosmology),但我认为那种力量的本质乃是“趣味性”的。将“趣味”改为“意味”也许更好些。那是在更深一层的立场上,与大乘佛教中将人在这个世界生存作为目的而提出的“众生所游乐”的“游乐”相通的。
因此,金庸先生是将情节的构合力、文学的想象力视作天性之物呢?又或者是环境和本人后天的努力呢?
金庸:我自己以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同样一个故事,我向妻子、儿女、外孙儿女讲述时,就比别人讲得精采动听得多,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做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
池田:领教,领教。另外,我也想到,“儿童时代听到什么”也是攸关重要的。
的确,文学的想象力也许是天赋,但那种天赋的萌芽该是幼小心灵的一种体验吧,特别是“从谁那里听到什么样的话语。”
歌德、普希金都一样,在还年幼的时候,每夜都听母亲或乳母讲述民间传统和童话,这个成长过程传为佳话。传说和童话的特征相信是在于由人的灵魂对灵魂、直接、继续说话之点吧!从“说的人”与“听的人”的心的沟通之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集结于一起,形成了意味的世界——“听故事”这种活动不就比“读故事”更为有效吗?
歌德以下的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所谓写作也许是一种语言的乱用吧!默读文字这件事也不外是活生生的对话的一种琐碎的代替品吧!因为人能借着“个体”把所有的可能性直接地传递与人呢!”
远古的故事,以及是传承这些故事的“声音的回响”在心中跃动,这份心灵的鼓动,才孕育出文豪们的浪漫的金色之苗。
虽然时代嬗变,现在却已渐渐失去了那种朴素心灵之交流了。
15岁时出了第一本畅销书
池田:您的少年时代相信是一个善感的时代。在晨昏的读书中度过了青春岁月。您15岁时,曾与二位同窗好友为准备报考初中的小学毕业生编辑并出版了一本书,听说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金庸认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
金庸:《献给投考初中者》那本书,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中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所以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我们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出版,书籍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各地。这本书的收益,支持我们合作3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进大学。这本书和文字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以后我创办《明报》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
金庸
池田:我的恩师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年轻时曾为青少年写下教学参考书《推理式指导算术》,数年间再版一百几十版,成为当时畅销日本一时的教科书,毕竟也是洞悉了读者的心理吧!
我还听说先生在17岁时因写文学而过早遭遇人生的困扰,有这样的事吗?听说江泽民总书记曾对先生提起这件往事。
金庸:是的。江总书记在一篇短文中看到这件事。我在高中的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开除,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因为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及友人的帮助下进入衢州中学,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池田:此后在《明报》上大加发挥的“反叛”精神,原来在十几岁时已见端倪。
金庸:“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字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后来《明报》所以得到成功的一个主要关键。不过在《明报》写社评、坚持编辑方针,是有意识的反抗不合理现象。高中壁报上的文章,只是少年人的一股冲动、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的鲁莽行为而已。
先生少年时期正值大战,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被剥夺了,但参加创价学会后,听到户田先生的讲解训诲,学问突飞猛进,同时在担任编辑少年杂志期间,一定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艰苦自学,努力吸收知识。
我们怎样当上编辑
池田:我在21岁那一年,在恩师的出版社里初次担任的工作就是编辑《冒险少年》(后更名为《少年日本》)。由策划到找稿源、编版工作以至校对全是我一个人承担。如果预约的稿件未合要求,杂志上的“空白”就要自己写了补上。迫不得已,真正开始学习怎样写文章,而且,由于当时在户田先生严加训练的写作经验,成为我生涯中的财富。
《射雕英雄传》插图:丘处机和杨铁心
无论如何,为了孩子们能读到好一些的作品,到处去拜访作家,而所谓的作家们都是到了约定交稿还在不断找借口,相当不守约的人(笑),以至有时我这样想:“我已经够忙了,你还要我跑几趟催稿。”心中一股怒气。加之当时正在读夜校,虽然每日忙忙碌碌,如果连自己内心也没有一点跃动,是不可能编出令孩子们感动的书的。所以就这样一直坚持写了很多书。
金庸: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我编过报纸的副刊,要处理、编辑,同时自己撰写关于电影与戏剧的稿件,我对影艺本是门外汉,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痴如狂地阅读电影与艺术的理论书,终于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成为这方面的“半专家”。没有实践的经验,但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对重要戏剧、电影的了解与认识,已超过了普通的电影或戏剧工作者。从此以后,“即学即用”便成为我主要的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为我学问渊博、知识面极广。其实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懂”,使得自己从“外行”转为“半内行”。
池田:的确,“需要是成功之母。”
金庸:您在青年时代读过什么书呢?请先生也谈谈做学问和读书的经验。
池田:在未投恩师门下之前,主要是读文学和哲学,憧憬写诗,以自学来挑战之。战争刚结束之后,书都没有了,就找同年代的朋友结成读书小组互相借书来读,借到什么就读什么,毫无系统。
如果要举出当时爱读的书,日本的有国木田独步、德富芦花、石川啄木、吉田纮二郎,还有西田几多郎、三木清等。西洋的有雨果、歌德、柏格森、艾玛森等等!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读过了,惠特曼的诗给我很大的影响。
现在回头去看的话,毕竟是因为自己体弱多病,所以对“要怎样做人”、“该怎样树立人生观”,更进一步,“如何度过生命”等题目具有强烈的关心。我想与其说是否定的、悲观的看法,不如认为是对宇宙的生命观或者是把人的“生存”大大地肯定下去,更加相信人的可能性吧!
金庸:看起来,那种读书经历,对于先生您的今日有着极大的影响。
池田:不,也许好的坏的(影响)都有。(笑)
我初次在哈佛大学演讲时(1991年1月9日),曾谈到惠特曼、艾玛森、索罗等“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但对我的演讲进行评论的哈比·库兹克斯教授却说道:“今后,希望池田先生能够谈谈麦尔维尔等。”真的被他触到痛处了。(笑)有人说作家所拥有的一切都包含于他的处女作里,但人在青年时所学的东西说不定会决定他的一生。
年轻时想过当外交官
池田:领教了先生青春时代的经历,但先生本来的志愿是什么呢,是文学家吗?
金庸:不是。我年轻时曾有做外交官的志愿,所以高中毕业后,到重庆升大学,考的是中央政治大学的外交系,其后又因与国民党职业学生冲突而被学校开除,战后到上海入东吴法学院读国际法,继续研读同一门学科。
1950年到北京去投效外交部,是应当时外交部顾问梅汝先生之招。梅先生是国际法学家,曾任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国际法庭的法官。由于我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关系,当时外交部的实际负责人乔冠华先生主张我先去人民外交学会工作一段时期,将来再转入外交部。乔先生是一番好意,但我觉得人民外交学会只做些国际宣传、接待外宾的事务工作,不感兴趣,于是又回到香港,仍入《大公报》做新闻工作。其中情节有部分被误传。(香港和大陆、台湾出版的《金庸传》,作者冷夏态度十分随便,只不负责任地抄录一些已发表了的资料,拉杂成文,成书之前并没有来访问我本人或我的朋友、同事,该书内容错误极多,关于这件事的记叙十分靠不住。)
池田:成为外交官的梦断之事也许是青春的一个挫折,但是,贵国不是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吗?!戈尔巴乔夫曾与我谈过,他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本来内定在莫斯科的苏联检察院就职,但是却突然被取消聘用而落寞地返回故乡,戈氏因而大受打击,对将来的期望一瞬间就崩塌了。
但是,那时倘若如他所愿留在首都的大舞台——就与此后的人生大不相同了。
金庸先生的情况不也与他一样吗?克服青春的挫折的您,今天却成为瞭望亚洲,对香港和中国的将来产生极大影响的人物。这比起您年轻时的梦想,不是更加辉煌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吗?!
金庸:现在回想,这个外交官之梦虽然破灭,却未尝不是好事。我大学的同学后来有不少担任国民党政府的驻外大使,总领事等高职,后来一个个地失却职务,失意闲居,对国家社会毫无贡献,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潦倒。
在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及此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筹备委员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许多高级官员共事或来往,包括副部长、司长、驻外大使等等,听他们谈到外交官的经历、现在的工作、生活各种情况,我并无羡慕的心理。如果有可能将我作为小说家、报人、学者的经历和他们交换,我肯定一定会拒绝。(笑)池田先生,这决不是说我现在的成就比他们大。
池田大作
池田:对您的谦逊之心,我甚为理解。
金庸:我只说我自己这一生过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不必受上司指挥和官职的羁绊,行动自由、言论随便,生活自由舒服得多。不敢说心理上作为一个“世界市民”,在报纸上撰述评论,鼓吹维护民族主权和尊严,鼓吹世界和平,比做外交官的贡献更大更有意义,只是说,外交官的行动受到各种严格规限,很不适宜于我这样独往独来、我行我素的自由散漫性格,我对于严守纪律感到痛苦。如果我做了外交官,这一生恐怕是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年轻时企望做外交官,主要的动机是周游列国,现在我可以随便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旅行,不受丝毫限制,更加自由自在。 读书文学金庸明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