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3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放 徐彬 莫尚勤 文冲)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不要现代化?人类需要发展,所以才会诞生不断的创造。当这种创造反过来又威胁人类的生存时,难道应该放弃这种创造吗?
北京 陈放
电脑会不会发疯
编辑先生:
贵刊一直在关心电脑和以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以为非常重要。最近在美国西雅图一个全世界电脑大腕参加的研讨会上,比尔·盖茨预测,2020年的电脑要比目前的主流个人计算机的功能强大250倍。怎样个强大法呢?盖茨强调的是未来的电脑应该能够和人更自然的交流。怎样自然交流呢?其实当初我们人类在日常使用中抛弃“计算机”这个名字,铁心管这个并不太聪明的机器叫做“电脑”就充满了叵测的居心。自然而然,跟电脑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电脑能听懂人的说话。听说IBM新推出的OS/Warp 4.0就带了一个语音打字软件,Voice Type。你可以把电脑训练一番后对它口授机要。但依我看,这种发展趋向中存在两个危险。第一是说话人由于迁就电脑,说得越来越不象话;第二是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人总比愿意动笔杆子或键盘的人要多,这样空洞又言之无物的出版物就会有新的一轮暴涨。
跟电脑自然交流的另一个标准大约是让电脑认人。目前的电脑认人技术还很差,不值一提。光是把你的面部特征扫描进去就不知要费多少的事,然后你一转脸,它又一头雾水了。科学家认为人脑中有一套专司图形计算的程序,掌管这套程序运行的是大脑的右半球。那么,谁能够给电脑设计出它的右半球呢?
再想想假设2020年以前人类设计出了这样的软件,是喜是悲也是很难说的。即使是对电脑的将来最惬意的描述,也让我感觉有些害怕。我拿着攒的钱从商店抱来一个高度智能的电脑,发现从此有人在我下班后问寒问暖,给我沏茶倒水、端碗端饭;还会挑首曲子让我调节一下神经;再不就是从Internet里抽上几条小知识,让我日有所学;我想用不了多久,我就会给它弄神经了。
看看现在,主流的电脑才不过是到了奔腾的水平,一个接一个的病毒就让人不亦乐乎了。真是到了2020年,电脑发起疯来,不定闹出什么事来呢。语言是人类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连活蹦乱跳的动物我们一般都认为没有语言的能力,即使眼见人家聊得挺自在,也矢口否认那是任何形式的语言。那么,一个开口跟我们讲起话来的电脑又该算哪一种哪一属的怪物呢?不会说话的东西我们人类还管不了呢,有朝一日,我们能不能控制得了会说话的电脑还真是值得考虑的。所谓的“机器是机器,永远也不会学会思考”的论断未免太急躁了,有误人之嫌。马克思在世的时候计算机还没出世,凭什么有人就说据他老人家的理论证明了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啊。彭罗斯倒是绞尽脑汁,在《皇帝的新脑》里给我们证明了人工智能不会赶上人脑,让人工智能的悲观论者乐观了一点。但是他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回顾人类的历史,我们绝对无法自信,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一定是美好的明天。有多少的发现和创新被我们用到了邪道上去了。而人工智能如被用到邪道上去,其危害要比一般的科学技术大十倍百倍。
山东师大 徐彬
债券发行中的思考
随着企业筹集资金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今年以来,就有铁路建设债券、电力建设债券、石油化工债券等一批批债券面向投资者。不少群众在购买国债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这些收益不菲的企业债券。
笔者走访了几个企业债券的销售点,看到了人们正在踊跃认购债券,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与改进。这些企业债券绝大多数是票面额为1000元的。当然,大面额的债券保存比较方便。但是也有不少购买者抱怨道,1000元票面太大了,而且使投资者缺少选择的余地。比如有一位教师带了2500元来购买,但因为此种债券没有500元票面的,他只得将余款存入银行;另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打算购买3600元浦东建设债券,也是因为没有100元票面的债券,只得将600元钱另行安排,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投资的热情。一位退休职工说:发行单位勿以小而不为,企业债券也应该像国债那样,大小票面兼顾,方便人们购买。比如,三峡建设债券就设计得比较好,既有500元票面的,也有100元票面的,很受投资者的欢迎。
另外,从这次企业债券的发行日期来看,都是集中在下旬这段时间里的,有的甚至选择18日或28日开始发行。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迷信,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均衡安排,将发行日期分散开来,以避免上旬、中旬冷清无货供应,下旬人头济济的局面。
企业债券发行中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因此,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多多倾听投资者的意见。
上海常德路 莫尚勤
来函照登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
就贵刊今年第4期刊登的《中国咨询业面临信誉危机》一文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一些局外人的疑惑:假设问题,某生产大哥大的公司咨询,提出如下问题:
一问:1.你认为目前我们生产的BP机、无线电话(大哥大)有哪些功能可以改进?答:目前生产的BP机和大哥大至少3个方面可以改进和提高,1.呼叫声音应该多种而不是现在单调的一种,以免造成BP机、大哥大一响大家都看的现象。2.增加一个装置耳机,可以解决一些特殊场合的需要,如开车、操作微机……起码可以令一些害怕大哥大离脑太近的人得到满足。3.增加一个变音功能,这对一些不想让人听出声音的老板尤为重要。
二问:你能提供或发明一种电池用半年不充电吗?答:当然可以,买两个汽车电瓶背在身上……哈哈!
三问:请你对我公司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出点子。答:好,请让我打一个电话,喂,是CTMC吗?给你们介绍一个客户……
以上“小品”的3问讲解如下:
一问,是何阳先生和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国市场首席代表薛炳煌先生的对话。后来这个点子编进了春节晚会相声《点子公司》。再后来,这个中国人的点子响遍了全世界。
二问,这是根据某些人的想象臆造出来的。因为真正的企业家不可能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只有臆造出这样的问题,才能推论出何阳不能解决问题。何阳在全国完成了大中城市报告会及百所大学的巡回讲学,受到了各地的热烈欢迎。如果何阳仅仅表演“包治百病的巫术”恐怕就没有人去听了,因为听者的智商并不比文作者低多少。
三问,一个了解何阳公司的人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咨询业包含有各个不同的门类,就行业等级来讲,我们无需和发展了近百年的外国公司比较,但是有一点是要说明的,那就是像麦肯锡、CTMC(正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提供的是管理咨询服务,当然需要建立在大量数据事实的基础之上及严谨的逻辑推理。当然要拒绝机灵。何阳公司主要特长是新产品等等的创新策划,采用的是创造思维理论,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所以CIMC的总经理次甘地先生认为点子公司与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可以相辅相成。管理顾问是咨询业,点子公司也是咨询业,舞剧拒绝歌唱,不能让表演艺术拒绝歌唱,这是连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洋人”根据他的企业性质喜好“呆板”,不等于咨询业都要“呆板”。而作者却要将个别公司的风格定位成咨询业的风格,甚至由此来贬低我们刚刚发展起来,又受到国内企业欢迎的行业,不知是何用意?就拿某些人最深恶痛绝的“拍脑袋”而言,在咨询行为中(只要不是大型策划)几乎所有专家都要用这种方式。关键是什么人来拍!因为专家“拍脑袋”是建立在他多年的知识积累条件下的“信息连贯,激发存贮的潜意识”。而且专家水平越高,“拍脑袋”的水平就越高及速度就越快。不是吗?医生、律师……对于一般问题基本是“拍脑袋”马上解决。如果你被蚊子叮了一口,医生又是做B超,又是做切片,你干吗?当然对于大的疑难病症,自然就不会“拍脑袋”了。否则他就不是专家了。怪就怪在个别人总要倒过来指责别人,不解其意。
“点子”在过去确实是小发明、小创造的代名词,但是现在在咨询业和知识分子已经把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的智慧结晶,即以人物、企业、战争的关键转折点及策略策划统称为点子,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点子丛书。这就像讨个说法一样,早已不是农村妇女的一句台词,甚至被引用到国际争论之中。为什么笔者一定要把点子说小呢?恐怕是有了点子大王。
至于何阳先生的策划案,其“分量”自有企业家和金融家进行评论。而事实上已经给了很好的结论。“谁没点小聪明,谁没有抖机灵的时候,于是人人搞咨询,人人拿点子蒙钱,企业哪里招架得住,厂长经理又信谁,最干脆的办法是——咨询公司禁止人内。”作者杞人忧天地给咨询业勾画出一幅可怕的图景。这种论调好像不新鲜,对广告业说过;对保险业说过;对记者更说过!
谁没点小文笔,谁不会指天骂地的空喊一顿,长个脑袋就当“记者”。一会说点子不是咨询业,仅5CM处却写着……中国咨询界头面人物会晤。把读者搞得莫名其妙,最干脆的办法是……
用相声演员的幽默来结束本文:你要想把一个人搞臭,你就先把他选成中国最杰出的人,不用你忙,准有人自觉自愿地帮你把他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文冲) 电脑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