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轮上的地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同汽车的爱情
1996年,汽车工业诞生100周年之际,牛津大学运输研究小组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指出,人们对汽车已依赖到连不到800米的近距离都要开车去的地步。
报告说,现在有将近7%开车去的地方,其实都只有不到800米的行程,这一比例几乎是70年代的两倍。另外还有8.2%的开车行程是不到1500~1600米的距离。
这份名为《汽车依赖》的报告,勾勒出现代社会的汽车文化给人带来的一种新的依赖性:在一个由于民众普遍有车后彻底改观的社会,绝大部分人已无法想象没有汽车的生活。
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总数达26亿,汽车总数为5000万辆。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人口总数增加了1.2倍,汽车数量却增加了9倍,达到5亿辆。今后25年内,可能会有10亿辆汽车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奔跑。
汽车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民意调查人员向美国公众提问:何种技术发明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63%的人回答是汽车。它最初以一种奢侈品的面目出现,其后却成为大众的宠儿。
人类对待汽车的态度与其他人造装置截然不同。在20世纪,电话、电视和电脑也强烈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但只有汽车被赋予了人格。很多车主给自己的汽车起名字,就好像它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机械化的宠物一样。车主们精心地打扮它;在它不能正常工作时大声咒骂它,仿佛受到了朋友的欺骗;不得不把它卖到二手车市场时,甚至会伤心落泪。
最早期福特自制供试验用的所谓“汽车”
1904年,英国的哈伯雷特
1928年产的雷佛莱
这样一种感情上的依附能够称为“爱情”吗?也许这个词夸张了一点,但现代人对汽车的确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结——汽车可以称作“20世纪滚动的雕塑”。它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改变了自然风景以及我们欣赏风景的态度,它为千百万人的生活注入了速度、自由与机会的神奇力量,此外,制造与销售汽车的事业,还改变了全世界的工作方式。
然而,像历史常常显示的那样,事物越是重要,人们就越难认清其真实意义与价值。一方面,我们对汽车习以为常,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我们的下意识,具备了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那么,汽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部汽车史就是一部革命史
100年来,汽车生产商一直推销这样的概念:“你的”汽车可以为你带来个人自由,使你获得独立。首先由铁路、然后由汽车释放出来的人的流动性,从一开始就令特权阶层惴惴不安。威灵顿公爵就曾在150年前激烈反对英国铺设铁路,因为那样会“驱使普通人漫无目标地移动”。
只不过百年左右的光景,现代人已很难想象,以前坐马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邻近城镇,得花上一天的时间。人们终其一生,活动通常只在住家和步行可及的范围之内。
但人们很早就开始梦想改变自己的时空。15世纪,达·芬奇预想了一种自行驱动的路上交通工具,他绘制的原型草图至今还保存在博物馆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坚信,人类有能力突破自身局限,控制大自然。然而,直到1839年,苏格兰的一位铁匠发明了自行车,这样的愿望才初步实现。自行车堪称汽车的先驱。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在一辆三轮车上安装了一台内燃机,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汽车问世了。但汽车的“工业化生产”却始于美国。1896年,查尔斯·杜里埃和弗兰克·杜里埃兄弟(Charles E.and J.Frank Duryea)了解到本茨的工作后,激发出自身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制造出13辆可载客两人的双缸轻便汽车。这是历史上汽车公司第一次有组织地按设计图制造出一辆以上的汽车。
透过这4款新车型,我们多少可以想象到未来汽车是什么样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远大目光的领袖,在汽车业,这样的领袖就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怀着“要为大众造车”的信念,福特1913年首创生产线生产方法,在T型轿车(Model T)生产过程中使用,大大节省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汽车成为美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1908年到1927年福特车总产量达1500万辆,售价从950美元最低降至290美元(当时的价格)。
福特开辟了“大众”市场,而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则为汽车市场率先定义了范围,使汽车的生产能够符合多种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他提出的口号是,“为各种钱袋及目的设计汽车”。每一型号的通用汽车,在定价的金字塔和人口统计图上,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
汽车制造由手工艺变为大生产。低生产成本和低价位扩大了市场,汽车市场很快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从而将生产商转化为跨国企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降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逐渐承担起计划和管理生产流程的责任。这一切对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如经济学家所说:“人类技术能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地平线上消失了,而另一种在我们的眼前诞生。”
以制造和销售汽车而论,世上没有其他产品,在生产以及后来的使用年限中,结合如此多的材料、加工过程、技术和这么复杂的信息系统。没有其他产品对世界经济有如此大的冲击。大部分人都可以领略到这层意义,因为汽车是仅次于房屋的第二大个人购买项目。就一个国家而言,汽车业是一个需要有自己的基础结构的巨型产业,为了制造汽车,必须聚合多种资源及人才。没有汽车,许多工业根本无法生存。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都明白经济发达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汽车工业。
以头号汽车大国美国为例,让我们来看看汽车的影响。今天,美国有1.75亿人持有驾驶执照,驾驶着近2亿辆汽车在630万公里长的公路上奔跑。每年有1500万新轿车和轻型卡车上路。汽车工业雇用的人员是各种行业中最多的,达230万人。
汽车产业屹立不动的原因,在于它对一国经济命脉的影响能力,正如它对个人消费者生活的无可比拟的影响一样。法国汽车工程师莫里斯·诺瑞说得好:“一部汽车的历史就是一部革命史。短短几年,它改变了工业生产的方式,随之改变的还有交流方式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如农村和城市生活的性质,物资流通手段,乃至于整个经济体系。”
戴镣铐的自由
但正如任何革命一样,汽车革命也可能吞噬自己的儿女。
文明世界的永无尽头的高速公路,曾经给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在汽车的私人空间里,人们可以逃离纷扰的现实。但是在这个伟大发明的100年后,汽车已开始愚弄全世界的人们,因为这种自由已经被剥夺。
这个刹车是为驾车人和汽车厂商踩的。
福特T型车
英国通用公司1938年产庞帝克银箭车
1951年美国产的运动型美洲豹汽车
世界汽车行业认为汽车需求量的预计增长是个巨大的商业机会,然而消费者、企业家、经济规划人员都忽略了汽车数量的激增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压力。机动车消耗的燃料占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汽车排放的废气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近1/5;它还给土地的使用带来普遍影响。汽车排放的废气如今已成空气污染最大的污染源——超过了火力发电厂和化工生产造成的污染。机动车的激增使世界各地的城市笼罩在废气中,其结果是造成城市生活质量下降。
面对汽车工业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决策者们很少有人询问,除了预计的经济增长和消费者的满足之外,这种蓬勃发展将意味着什么。美国汽车观察家奥迪尔·图纳里指出:人们对感觉得到的好处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世界为此付出的总代价却从来没有人计算过。这种代价的一部分——墨西哥城空气污染持续恶化造成的居民死亡、使曼谷陷于瘫痪的交通堵塞、开罗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被一笔勾销了;这种代价的另一部分——诸如废气排放对气候、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往往被完全忽略了。
但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作出的比较保守的估计,汽车造成的污染,仅美国一年就要损失100亿美元。
二战后流行的粉红色卡迪拉克
1950年,英国产的奇利夏巴斯特
1958年德国产的“甲壳虫”
交通堵塞是个同样值得悲哀的问题。由斯隆肇始的传统汽车制造哲学认为,在每个人都拥有汽车之前,汽车市场不会达到饱和。其实衡量汽车使用的较佳尺度,是每英里道路上汽车的密度。只需在高峰时间,到大都市的公路上看看就可对此一目了然。公路简直像停车场,驾驶员为了保持心平气和,不得不听一些有声书籍或是调剂的音乐。在《车阵:郊区挫折故事》一书中,作者珍妮·米德(Jenny Meade)将“车阵倦怠症”列为最严重的现代慢性病。心理学家们说,陷在车阵中会引起愤怒和挫折,还会产生敌意。
1996年,英国发生一起公路凶杀案,年仅21岁的卡麦隆只因在路上对另一名横向超车的驾车人摇头,便引来杀身之祸,当着未婚妻的面被活活刺死。英国人说,从没想到过在公路上竟会出现如此泯灭人性的杀人犯,但他们同时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公路暴力,而坦承自己在行车途中大动肝火的也有六成。
汽车数量的增加还会引起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诸多问题。美国各城市有将近一半的空间用于停放汽车,全国有6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被用来铺设公路——约占美国土地总面积的20%,相当于可耕地总面积的10%。如果用于粮食生产,这一面积生产的粮食足够两亿人口吃一年。
此外,还有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的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将近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是除了战争以外最常见的突发死亡原因。
美国运输部指出: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损失达1680亿美元,而每天用于修路和养路的费用超过2亿美元。欧盟委员会发表的绿皮书则称:交通堵塞给欧盟国家造成的平均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占1.5%,空气污染和噪声造成的损失至少占0.6%。所有这一切加起来每年总共损失7500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16000亿法郎。
汽车数量的增加本来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包括提高经济的健康程度,如今却正在走向反面。生态和社会为太多的汽车所付出的代价才刚刚露出冰山之一角。
梦想撞到了现实
纪念汽车工业百年,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如何在把汽车保持为一种便捷的私人交通工具的同时,又想尽办法使它不至于污染我们的空气,耗尽我们的资源,堵塞我们的街道和高速公路。
1966年美国产的古典车典范:戴姆勒
通用汽车公司的首批EV1电动车
日本三菱汽车
很难简单地说清人类对汽车的感情。它有点像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常常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另一方。
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认为,世界需要实现的目标并不是每个家庭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而是建立一种均衡的交通运输体系。其中的激进分子掀起了反对汽车的运动,甚至发起举办国际无汽车城市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Auto Free Cities)。大部分与会者都主张,以认真的态度让汽车从世界上消失。一位美国大学教授拉尔夫·斯洛文科(Ralph Slovenko)就一直被底特律人嘲笑为世界末日的疯教授。但是斯洛文科教授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他相信是汽车毁了这个世界。他说:“当你们陷入坑洞时,就必须停止挖掘。”然而,他承认恐怕得靠第三次世界大战轰炸世界各大城市,才有可能使汽车从世界上消失。
在汽车的顽固性上,斯洛文科教授无疑是对的。如果人们都转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人们都表现得更有环境意识,岂不是皆大欢喜?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汽车给人们提供了巨大自由,除非将整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予以重新改造,否则简直没有办法阻止汽车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炸毁最后一公里公路,拆除最后一个停车场,关闭最后一个加油站,汽车还会不断演化以适应现实,维持其作为基本的私人交通工具的作用。
既然魔鬼已从瓶中跑了出来,挑战就在于如何驯服它。这需要认真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在一个自由的高技术社会里,汽车将长期存在。怎样才能在汽车与经济、生态和个人愿望之间建立平衡,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但解决这一课题的第一步是:承认不管你对汽车是爱是恨,它将留在你的身边。
对汽车的限制就是对个人主义的限制。基本概念就这么简单。(本文部分图片由张燕辉提供)
未来的汽车
在美国庆祝汽车工业诞生100周年的大型聚会上,汽车业巨头预言21世纪的汽车将出现3大变化。
第一,以汽油为动力的内燃机将部分地被新动力取代。据估计,在15~20年内,电动汽车在市场上将占到15%~20%的份额。第二,混合燃料车也将出现,为适应环保要求,未来汽车可由新配方汽油、电池和天然气等多种燃料驱动。40年后将出现新一代电动车,由氢氧作用产生电能,唯一排放的是水。第三,将出现无废气和噪音的浮力车,车内安装计算机,用来控制引导行车。
未来学家说,有朝一日我们的大街上将挤满计算机控制的汽车。这些高智商的汽车也许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按照它们自己的指令行驶在用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管理的智能高速公路上。把驾驶员变成乘客,在节约数十亿美元的同时,还将改变那些终日乘车奔波的人们的生活。
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吗?使这种梦想变成现实所需的很多设备,都已制造出来。车头雷达传感器用于确定汽车前方的东西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在向汽车靠近还是在远离;智能巡行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汽车的速度,或是在汽车过于接近前方车辆时自动刹车;而仪表板上的特别夜视系统则可通过红外线摄像机观测出前方很远处的物体,并将其图像显示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
通用和福特目前在它们的高档汽车上装备了撞车后能够紧急呼救的装置。而且,在所有新车中,预计约有4%会安装车载导航系统,这套系统通过阅读车上的一幅电子地图或者从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发来的信号,能够告诉驾驶员他们所处的位置。
世界大汽车公司对未来的汽车设计思路还有:取消钥匙和门锁,研制能够辨认指纹的触摸器,或由口令启动语音识别系统而自行开门;驾车人在车外就能用遥控器发动汽车,等等。即便智能公路永远造不出来,而且我们不得不无限期地自己驾车上班,我们多半也将用上一系列会令亨利·福特目瞪口呆的尖端精巧装置。
驰骋在公路上的色彩变幻莫测的轿车是以后轿车的又一个新时尚。
“你可以得到一辆任何颜色的T型车”,早期流传于汽车业的一个笑话说,“只要它是黑色的。”那时油漆一辆车几乎要花一个月时间。因为黑色干得最快,所以成为首选色。直到1924年,通用才制造出第一种黑色以外的车:蓝色的“奥克兰”牌汽车。
此后,消费者在汽车颜色上拥有了多种选择。据产漆大王杜邦公司的色彩专家说,色彩的选择与时代、驾车人的个性及文化习惯密切相关。他们预测,未来几年内的流行色将是金色、浅棕色、珊瑚色和黄铜色。
然而,美国、欧洲及日本的汽车制造商目前正与油漆专家们潜心研制一种全新的油漆效果——车身颜色会随着视角的移动而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首辆闯入市场的“变色龙”,福特生产的Mustang Cobra轿车的车身油漆耗资达2500美元。它在黑色漆面上喷洒了一层晶明透亮的薄膜,从而像三棱镜折射七色光一般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绚丽色彩。“当一辆Mustang自身后驶近时,你回首瞥见的是一抹紫光;它越驶近越接近红色,当它轻盈地在你身边擦过时,瞬间呈现出的是黑色;而当它驶到你的前方后,你所见的竟是通体碧绿的轿车;最后当车开远,它又成了一块巨型琥珀。”
“变色龙”赢得了众人的芳心,却唯独使警察感到烦恼。他们有什么问题?很简单,“那辆肇事后逃逸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