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币是不是要退出?千元大钞会不会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晓莉)
记得小时候大人给5毛钱买肉馅,有时我会自作主张买4毛9的肉,剩下1分钱,到边上的柜台换一颗糖。那时候1分钱在我眼里可不是小数目,3分钱就能买根红果冰棍了。看重这1分钱的也并不光是小孩子,那时大人们常说:“1分钱要掰成两瓣儿花”。
可不知不觉的,1分2分5分的钢镚儿不再那么招人待见了,倒不是人们拿钱不当钱,实在是没处用。红果冰棍还有,大了点,价钱比个头儿涨得还多。医院药房划价记到分,交费时却被四舍五入了。公交没涨价时,你要是给一大堆钢镚儿,准遭白眼,现在售票员找钱时,也尽是把1毛钱的硬币先出手。没多大用处,又不好放,难怪人们嫌弃钢镚儿。
一位年轻的“绅士”带女友去一家星级饭店用餐,入座后这位仪表堂堂的“绅士”却一直歪着身子,女友不明其故也只好斜着身子向他微笑。过不多久,聪明的侍者用餐盘送上一张小小的卡片。“绅士”立时大悦,从裤兜里取出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拿出厚厚的钞票,把那张卡片放了进去,随即身子也坐直了,女友揉了揉发酸的玉颈,笑得更加妩媚。这是香港卫视中的一则信用卡广告。广告最后打出了一行字“Smart Card,Smart Choice”。Smart一词兼具“精明”与“潇洒、时髦”的含义。
与1分、2分的钢镚儿相比,50元,100元的大票子给人们的麻烦似乎更大一些。1分2分丢就丢了,没人心疼,50、100的丢一张,一般人心里可就得别扭一会儿了。更何况最怕丢的,往往身上揣的可不是一张两张。报上曾登过一位俄罗斯妇女身上带了20多万元现金到北京做生意,生意还没做成一笔,钱却丢了个精光,多亏拾金不昧的好心人完璧归赵,虽是有惊无险,却让人生出不少后怕。就算不是都做大买卖,一般男士用的钱夹,100元的钞票放上1千多,再折叠,就是鼓鼓囊囊的一个,身子虽不至于坐不直,但不舒服与不美观却是肯定的了。
看来,信用卡是最合理的选择。有了它不管是1分2分的小麻烦,还是50元100元的大麻烦都可以免了。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我们现在已有了长城卡、牡丹卡、金穗卡、龙卡、太平洋卡5种信用卡,每种卡下又分成不同类别,像长城卡就有长城万事达金卡、长城万事达普通卡、长城万事达国际卡、长城维萨普通卡、人民币长城自动提款卡等。国际上著名的信用卡也被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市场所诱,纷纷涌入中国。这之中在全球信用卡市场上位居第一、二位的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竞争尤为激烈。在中国市场上,万事达反而占了先,维萨卡不甘心在中国失去其老大的地位,在几个大城市开始了反攻。北京工体路两侧新设置的广告灯箱,维萨卡竟占去了一半之多。
信用卡的出现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卡的发行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距真正普及却还相去甚远。事实上,许多人手中的信用卡与其说是一种支付手段,不如说是个摆设。刘女士单位给办了牡丹卡,办下来有一年多了,刘女士也没用过一次。倒不是人们的观念太保守,而是使用中确也有其不便之处。
李先生带着女朋友买衣服,千挑百选看中了,商店不收信用卡,出门找银行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看中的那套已被卖出。结果,小伙子埋怨售货员,小姐也振振有词,“你那么半天不回来,准知道你还要不要?”使用信用卡结算的大商场里,收款台前一遇上使信用卡的就卡壳,他自己着急后面的人陪着。
一位朋友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人很勤奋,据他自己说月薪能到5000元。这位朋友时常感到钱包太鼓的种种不便,又无法接受信用卡,他盼着能有面额更大的钞票发行,比如500元的,1000元的。他这么一说,应和的还真不少。
理论界还在探讨信用卡是否会带来无现金时代,据说在美国,各式各样的卡和支票已经取代了越来越多的现钞。在美国人的荷包里更常见的却是些小面额现金。我们目前的现实是,个人支票的推行条件还不成熟,信用卡用起来又很难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这时候·般人去展望电子货币带来的无现金时代的种种美好的前景,却解决不了眼前的麻烦。
有关人士已经建议分币退出流通,那么千元大钞是否可以登上流通的舞台呢?据一位资深记者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曾在1996年进行过发行千元大钞的准备工作,但最终这个计划还是下了马。国家发行钞票当然不是件小事,方方面面要考虑周全。月薪5000元的那位朋友看来还要再等上一阵。不过有人却说,或许等不上那天,他就用上信用卡了。 信用卡分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