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元买国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徐烨)
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记账式国债全面发行。这是继1994年“凭证式”国债推行后,债市发行、交易方式的又一重大改革。
记账式国债的发行与交易全部依靠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电脑主机以记账方式进行,摈弃了以往国债发行使用的实物券形式,降低了成本,真正体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各类投资者只需在证券营业机构开个账户,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买入卖出国债。
照理说,改革后的国债发行、交易方式其方便快捷已与股票无异,社会投资者对此只有拍手称快,但出人意料的是,国债一、二级市场总体走红中却传出“买券难”的呼声。记账式国债发行、交易及兑付完全利用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完成,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国债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是在证券经营机构开立证券帐户和资金帐户。众所周知,随着去年下半年股市的异常火爆,新股民的骤增,证券公司由于不堪重负而纷纷提高开立帐户的最低保证金标准(就是人们所说的“开户费”),以北京为例,年初开户费还是1万,到下半年就涨到5万至10万。这么一来,如果您以前没有在证券公司开户,而要购买记帐式国债,就请先奉上数万元的巨款。别说老百姓当中有多少人能够交得出这笔款子,即使有钱能开户的,也早把它拿去买股票了。
毫无疑问,96年围绕国债一、二级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也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那就是百姓感觉与国债越来越远了。因此,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就表示将在方便百姓购买国债方面有所动作。
果然,1月底财政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在北京推出“国债专用帐户”试点,个人投资者只需交纳5元开户费和1000元开户资金便可开立一个国债专用帐户,专门用于记帐式国债的发行认购和上市交易。进行这次国债专用帐户试点工作的证券经营机构包括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南方证券有限公司、中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机构在北京市的20个证券营业网点,投资者只需要带上1005元钱到上述机构的网点办理开户和购买手续就能走进国债市场。另外,财政部还规定,个人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国债交易的手续费,由原来的33‰降至23‰,而国债发行期内的申购,一律不收取手续费。
这些办法的出台,正值1997年记帐式(一期)国债的发行期。可见,有关方面已决心尽力降低老百姓跨进国债市场的门槛,使国债重新贴近百姓。但是,要使国债真正面向公众,仅仅靠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一些专家近来在媒体上撰文,发表了自己对未来发展国债一、二级市场的一些思路。
首先是发展国债的场外交易。也就是说,将来国债不仅能在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发行和交易,而且也可以在证交所以外的证券经营机构的柜台上向老百姓买卖。场外交易对于百姓来说,交易手续简便,交易成本极低,因为它无需证交所的交易大厅和众多操作人员,从而能够使广大老百姓在国债投资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发展国债场外交易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建立一种叫做“国债簿记系统”的中央电子帐户系统,对国债发行进行集中登记,对国债交易实行集中托管与结算,并且使国债的中央托管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到那时,国债市场中将存在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由中央托管机构控制,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发行人、交易商与其他投资人)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央托管机构开立电子化的帐户,一旦交易发生,中央托管机构负责调整交易各方的证券帐户和资金帐户。我们可以设想,这个网络是如此庞大,甚至可以延伸到各家银行的储蓄所,老百姓又可以像从前那样到附近的银行储蓄所去购买国债了。
上述设想是如此的美妙,实行起来却绝非易事。目前有关人士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放在了建立国债投资基金的问题上。国债品种的多样化、发行交易的市场化既活跃了市场,同时也使普通百姓受到资金规模、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取得规模投资效益;难以全面分析各种市场因素,正确入市操作。显然,通过发行国债组合受益凭证、集众多个人资金于一体,由专门机构、专业人员按市场程序投资于国债,既可吸引个人资金进入市场,又可弥补个人资金的不足,是个人投资国债的一个理想渠道。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条例》即将出台,也可看作是发展国债投资基金的一个良好契机。
1997年的国债市场在经历上年如此重大的变革之后,还会出现什么新动向?我们会拭目以待。有一点别忘了,那就是多为百姓考虑。别的不说,80年代那阵子正是由于老百姓踊跃认购“爱国券”,才支撑着国债发行。90年代,“爱国券”变成了“金边券”,“脱离群众”,老百姓感情上接受不了。何况从各国经验来看,一个完善的国债市场,需要公众积极参与。所以,于情于理,国债都应该离百姓更近些。 投资国债老百姓场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