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人对摩天大楼说不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比起美国,德国柏林的闹市矮了很多
这个套用了时髦流行语的题目是我在一份华文报纸上见到的。口号式流行语的本事可能就在这里,没有什么定状补拖泥带水,主语还可以随时替换,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能量。据说原话本来就是复制,现在我又顺手牵羊把这个又复制拿来放在题目上,也算赶一回时髦?这个“又复制”里,起码一看就让我知道是在对什么“说不”,恰恰又正好是我感兴趣的一件事情。
华文报纸的消息也是翻译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想必中文的题目是编译者的活学活用了。报道是说德国邮政总局计划在波恩兴建一栋高层办公大楼,遭到民众强烈反对,令人讨论摩天大楼在欧洲的命运。我自己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丛林”里日日颠簸,又想起欧洲城市的美丽,又读到荷兰建筑师库拉斯写曼哈顿高楼建筑史的书《神经错乱纽约城》(《Delirious New York》),所以对这题目特别关心。
读到有关摩天楼的文章,都是围绕摩天楼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摩天楼在美国的盛期已过,现在造摩天楼的新闻都是从亚太传来的——香港早就高楼林立了,而其他亚太地区的大城市如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印尼首都雅加达、国内的上海,则都在争先恐后地盖摩天楼。新消息:台湾高雄市推出一栋384米高、85层的大楼,不但把台北给“赶超”了,而且号称是亚洲第一高楼。
与此同时,美国盖摩天楼的案例却越来越少。美国的新贵公司纷纷迁往郊区,如电脑软件巨人微软公司是在西雅图市郊绿荫环绕的一栋栋3层小楼里办着公。这种情况,使有些专门设计高楼的建筑师因而失业或面临失业危机,亚太国家的高楼热,倒是帮他们找到了新饭碗。《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介绍了这种现象,小心翼翼避免评判——毕竟,美国人盖高楼过足了瘾,不能轮到亚洲人就劝人家别玩。
亚太国家近年经济发展迅速,正在所谓“快马加鞭”的“现代化”进程中。而“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呢?科技、工业和高楼,好像是最明显不过的模式。所以,亚太国家要摆脱“第三世界”,要当“第一世界”,要成为“现代工业国家”,摩天高楼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指标”。然而有些人的质疑是,亚太国家盖摩天大楼,追求的是西方的“现代”概念,正是后殖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强势国家的价值观强加至相对弱势国家的典型范例。摩天大楼是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最“美国式”的建筑形式,也是一种“美国身份”的象征。有人说,现在亚太国家经济发展,大盖其摩天楼,首先代表着一种“美国认同”。就说中国:即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即使热衷于“说不”,中国人还是要盖摩天楼。
几年前就读到过一位华裔美国作者在一份香港杂志上的文章,也讲摩天楼的事情,题目却叫做《夸族的盛宴》,说北美印地安人的夸族有一习俗,两个部落间较量,是大摆宴席,把所有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甚至不好吃的不好玩的反正是全部家当摆出来,摆得少的那一方就算输了。——现代人的所谓“现代”,又与所谓原始的印地安人的观念有何不同?
欧洲少见高楼大厦,自然也不是一句“说不”那么简单。首先,高层建筑在100多年前出现的时候,多数欧洲城市都已风格化和工业化,没有高楼发展的空间。其次,欧洲城市的古典建筑比比皆是,高楼建筑如何与之相配以及不挡住美景,是国民上下关心的问题,设计师不能妄自胡为。很多欧洲城市为了保护历史古迹,订有各种法律。比如维也纳的法律规定,旧市区的新建筑不得高于28米。另外,高楼大厦多建在市中心做办公楼,白天使用,晚上空空荡荡,如果这种高楼连成一片,市中心地区的生机就很容易遭到破坏。在欧洲国家里,对高楼文化最能接受的是德国,因为它的一些重要城市如法兰克福,二战时几乎完全毁于战火。战后重建,给高楼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所以,战后成为德国金融中心的法兰克福是欧洲最独树一帜的高楼城市,也被称为最美国化的德国城市。可是,它却有“德国犯罪之都”的称号。许多居民认为城中的摩天大楼和60多万通勤人口造成的通勤文化(下班后市中心成了空城)是罪魁祸首,摩天大楼更因此被视为粗俗的美国进口品和病毒。
摩天楼自有摩天楼引人心动的气派和魅力,欧洲人可并不是一点儿也不心动。他们也喜欢成群结队地到纽约曼哈顿来体验“摩天楼文化”。荷兰建筑师库拉斯以一本《神经错乱纽约城》,探讨曼哈顿高楼建筑群形成的历史,充满了对曼哈顿的现代泥土森林奇观的兴奋刺激之感觉,那一份观照热情,比任何一位美国建筑师都似乎还来得强烈。但是曼哈顿的作用也就在这里:它充分承载着旧世界对新大陆的一切关于现代的想象,它就好像是一座实验场,任由人重做通天的奇梦,可是把这奇梦真的种到欧洲人的后花园——他们可就不干了。欧洲城市即使实践一点“高楼主义”,也是在老城之外的地区,重打锣鼓另开张,不会没头没脑地钻到老城里去。
欧洲城市少见摩天楼,并不等于少见现代主义形式的建筑。事实上,作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发源地,欧洲城市的现代、后现代设计比比皆是,与古典风格搭配适当,予人深刻印象者极多,卢浮宫的金字塔只是比较著名的一例而已。前些时候有一本谈北美城市发展的书《城市生活》,颇受好评,作者开篇就慨叹“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不像他们的?!”
的确,美国的城市面貌实在单调无聊,除了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尚各有一些说法外,其余的城市简直是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欧洲的城市好在风格各异,而且很多小城也更加引人入胜。美国的很多“省城”则简直会乏味得让人目瞪口呆。
我对在欧洲见过的一些城市赞不绝口,但这不等于我彻底反对造摩天楼。我觉得纽约的高楼就是令人兴奋的奇观。洛杉矶除了市中心一小块地方,并没有什么高楼,可是洛杉矶是我认为最丑陋的城市(却似乎不是我一人的偏见),可见问题倒还不在高楼不高楼,而是风格、情调、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比如我不反对在中国盖高楼,但反对在北京的中心盖高楼——不过,北京的所谓风格已经给破坏得差不多了,反对不反对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欧洲人不需要摩天楼来证明自己的现代,我相信亚洲人同样如此。何况,所谓的现代观念早已显得陈旧。可是这也不等于我赞成刀耕火种,或者,北京所有的建筑头上戴一不伦不类的屋顶(也是“说不”方式之一种?)。
建筑的面貌其实是人类心理面貌的一种反映。讨论建筑风格,还得先从我们内心的意识说起,可那又像是我们的城市现实一样,是一句话讲不清的。
美国曼哈顿林立着摩天楼群 曼哈顿摩天大楼建筑